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文学]解放苏里格
作者:袁 伟 虫 声

《十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题记: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商,中国石油要“保障供油,平稳供气”,对石油来说,“加油站越多,责任越大”,对天然气而言.“下游用户越多,责任越大”,一百个用户用不上气是社会问题,一千个用户用不上气就是政治问题。“保障供油,平稳供气”,这是中国石油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
       气势篇
       2005年,北京。11月底的一天,气温骤降。这一天,每一位行走在北京街头的人都想赶快回到家中,因为家中强劲的暖气能使被严寒禁锢的血管得到舒张,让温暖的快意瞬间传遍每一个细胞。
       同一天,日理万机的共和国副总理曾培炎到北京燃气集团一个小小的供热站视察工作,详细了解有关天然气供应及锅炉装置运行情况。
       同一天,北京市遭遇30年一遇的严寒,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而居民的室内温度都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上。这一天的北京是寒冷的,但北京人却是温暖的。
       同一天,西去京城1100公里的毛乌素沙漠腹地,寒风凛冽。来自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的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第二项目部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毕文亮正驱车赶往刚刚完钻的苏10-50-50井场。两天前,由于气温骤降,-10号柴油凝固,所有以柴油为燃料的装-置全部瘫痪,今天,这些装置“喝”上了从靖边县城紧急调运的30号柴油,他要去看一看压裂工程的准备情况。车在沙丘间颠簸前行,一位同车的工程师似乎是不经意间问了一句:“毕总,明年的这个时候,咱生产的天然气就可以输到北京了吧。”
       2006年5月12日,笔者乘坐的汽车也奔驰在广袤的毛乌素沙漠。
       转过一个沙丘,眼前是一片平坦开阔的草地。蓦然间,汽车左右两边的三座井架跃入眼帘。笔者用相机的长镜头拉近了一座井架,于是,“川西钻探·川钻46队”几个大字赫然入目。
       “苏5区到了。”随行的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气厂工会李明副主席告诉笔者。
       这是2006年5月12日下午,笔者在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合作开发的苏里格气田苏5区块看到的一幕。而就在当天上午,记者看到的是另一个场面:远处,在天幕和沙漠之间,两座井架像擎天的巨臂;近处,数十台压裂车奏出震天的惊雷——由辽河石油勘探局合作开发的苏lO区块,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终于是时候了。从2000年8月26日苏6井喷出强大的天然气流到现在,苏里格沉寂的时间太久了。
       半生不熟的肉
       毛乌素沙漠的春天是美好的。而毛乌素沙漠里,苏里格气田开发的春天,一如北国的春天那样姗姗来迟,却别有诗意。
       我们所说的苏里格气田,在行政区划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横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时间回溯到800多年前的元初,传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数十万蒙古铁骑行军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山前扎营休息。一天,当锅里的肉煮得半生不熟的时候,敌方突然来袭,蒙古大军仓促进食后迎战敌军,结果大获全胜。于是这里便得名“苏里格”。在蒙古语里,苏里格便是“半生不熟的肉”的意思。
       2000年3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苏里格地区确定了一口以上古界盒8和山1(两个地层的名称,盒8指石盒组8段,山l指山西组I段)为目标的天然气探井——苏2井。在3400多米的地层深处。钻头刺穿了目的地层,经过储层改造措施和试气,该井喷出强大的天然气流。当年8月26日,部署在该地区的另一口重点探井苏6井也钻穿同样的目的层,经过实施压裂作业,该井喷出了无阻流量达120多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苏里格气田宣告诞生。此后,经过较为细致的地质研究,在更多探井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上,2003年,苏里格气田上报探明储量达到5336亿立方米,并得到国家储委认定。5336亿立方米,按照油气当量的折算公式,相当于一个5亿吨的大油田,它意味着苏里格气田将成为我国陆上探明的第一大气田,也意味着为首都北京供气的陕京天然气管道有了更可靠的资源保证。一时间,在我国北部的鄂尔多斯盆地毛乌素沙漠腹地发现大气田的消息不胫而走,国内各大媒体和众多国际通讯社纷纷发布这一重大消息。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的石油职工,无不欢欣鼓舞。
       但人们很快发现,苏2井难以稳产,苏6井的压力也迅速下降,在关井后,压力恢复缓慢。而且这一现象在此后的开发评价井中也相继出现。此时,勘探家们才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苏里格气田,地质结构和储层特性异常复杂,开发方面将遇到极度严峻的挑战。果不其然,在此后长达5年的漫长时间里,苏里格气田的天然气开发进展异常缓慢。到2005年底,只累计采出了3.2亿立方米天然气——曾经名噪一时的苏里格大气田,真的成了一块半生不熟的肉。
       永远凝固的河
       数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地区是另一番景象。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大小不一的湖泊中,各种史前动物在游弋。那时的鄂尔多斯是一个史前生物的天堂。在这些河流和湖泊中,一场滔天洪水可能带来厚厚的沙粒淤积,而沙层不久又被淤泥所覆盖,河流随之改道。然而有一天,这种景象在突如其来的地质变迁中被凝固成了永恒,并深埋在3500多米的地层深处,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特有的河流相三角洲沉积体系。这种复杂的沉积体系,使苏里格气田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开发难题。
       正是这种沉积体系,决定了苏里格气田的储层特性。整个大苏里格地区,包括现在苏里格气田的东部、北部、西部,分布面积达4万多平方千米,预测资源量超过3.8万亿立方米,以上古界的盒8和山1气藏为主。与其他规模开发的整装气田储层性质完全不同。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整装气田,只要找到砂体,就等于找到了储层,而在苏里格气田,纵向上,多达14个沉积体系层层叠叠,即使是同一个砂体也可能被夹在其中的致密泥岩岩层分割开来,储层和非储层难以通过地震识别,找到砂体并不意味着找到储层。横向上,不同沉积时期的储层犬牙交错,储层或疏或密,支离破碎,导致储层之间不连通或连通性极差,使一个储层与邻近储层无法形成同一压力体系。在油气藏描述上通常把储层的这种特性叫做非均质性,但苏里格气田的非均质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好像整个储层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块。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在别的气田,储层像棉被,而苏里格气田的储层像鸡窝。即使找到了储层,也面临着低渗、低压、低产的挑战,如果不实施压裂等储层改造措施,气井普遍没有自然产能。这样的储层特性,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单井控制储量小、产量低、压力下降快,稳产期短。其间接结果是,投资回报率低甚至严重亏损,没有经济开发价值。按照前期开发评价中的常规钻井。一口3500米的天然气开发井,综合建井成本大约1200万元。加上配套的开发成本,单井综合投资高达1500万元,按目前的天然气价格,苏里格气田的单井累计产量至少要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上,才有经济效益可
       言。但实际上,在前期的开发试验中,平均单井最终采出量只有1800万立方米,亏损是铁定的。更让长庆油田无法接受的是,前期评价和开发先导试验中,三维多波、二维多波等地震技术,水平井钻井、欠平衡钻井、空气钻井等钻井技术,CO2压裂、大规模压裂等各种先进的储层改造技术都曾在苏里格一试身手,最终都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储量巨大的苏里格气田难以形成规模开采,八十多口开发井或开发评价井5年的累计产量只有3亿多立方米,还不及中国西部另一个气田——克拉2气田一口气井一个半月的产量。
       两大难题摆到了开发者的面前:一是提高钻井成功率,提高单井平均产量;二是要降低钻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此,长庆油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石油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曲折延伸的路
       “看,我们到了。”李明的提醒把记者拉回到现实中来。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两台巨大的升降机吊臂直指苍穹。那的确是我们当晚的宿营地——年处理能力达30亿立方米的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
       长庆油田有油有气,油气并举,但无一例外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样,长庆人别无选择和这一块块硬骨头较上了劲儿。
       1983年,最终探明储量达3.3744亿吨的安塞油田被发现,该油田储层埋藏深度为400-1600米,平均有效渗透率只有0.49毫平方微米,是国内外罕见的“低渗、低产、低压”油田。同一年,靖安油田的发现井也钻探成功,后来证实,靖安油田同样是一个“低渗、低产、低压”油田。安塞油田的巨大储量吸引了一些国际著名油田开发公司的注意,CER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但该公司试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安塞油田没有开发价值。随之打消了与长庆油田的合作意向,放弃了参与合作开发安塞油田的机会。
       然而,长庆油田没有放弃。在经过12年艰苦探索之后,1995年,在油价与1983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安塞油田开发技术难关被攻克,实现规模开发。此后不久靖安油田也投入规模开发。2005年,安塞油田的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而靖安油田后来居上,2005年产量突破300万吨。
       在此过程中,长庆在实现了10个毫平方微米油藏的成功开发后,相继攻克了1个毫平方微米、0.5个毫平方微米特低渗、超低渗油气藏的开发难关,大批难动用储量被解放出来。这一过程,体现了长庆油田不折不挠的企业精神,展示了长庆油田技术创新的实力。这一过程也说明,某一时期遇到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永远不能逾越。
       这一天虽然姗姗来迟,但终于还是来了。随着中国石油集团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举措的出台,随着长庆石油勘探局、辽河石油勘探局等五家未上市企业的加入,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攻破,随着“技术集成化、材料国产化、设备撬装化、服务市场化”战略的实施,苏里格气田有效开发的瓶颈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会战之势迅速形成。
       2006年底,刚刚启动合作开发只有一年的苏里格气田,已经出现了几个方面的良好趋势。钻井周期由原来的45天左右,缩短到15天以内;单井油管和套管可节约成本200万元。加上井口简化、计量简化等措施,其结果是,单井平均综合建井成本由原来的1200万元,降至800万元以内。与此同时,开发井的钻井成功率却大为提高。按照开发先导试验中形成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标准,合作开发前,累积产量可以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上的I+Ⅱ类井比例只有62.7%左右,到2006年5月份,这一比例提高到了73.7%左右,提高了11个百分点。虽然这一切都有继承性,但所有这些技术和思路更具颠覆性的色彩,这是一种创新与发展的色彩。
       毛乌素沙漠的钻井工程施工季节从3月初开始,到2006年5月底,五个项目经理部和长庆油田采气三厂的第一轮钻井刚刚进入高潮,但好消息已经接踵而至。2006年5月31日,时任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党委书记、苏里格气田开发技术攻关组组长的张振红向记者介绍说:“从目前完钻72口开发井看,效果比预想要好得多。”与此同时,30亿立方米骨架工程、30亿立方米天然气处理厂工程相继开工……寂静荒凉的毛乌素沙漠,春天来了。
       出乌审旗政府所在地达布察克镇东南5公里,一个醒目的广告牌有些歪斜地立在路边,“中国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苏里格大气田”两行大字依然清晰可辨,但鲜红的背景色早已褪去。7年过去了,苏里格之花也像这个广告牌一样,褪尽了当初的娇艳与浮华,变得平实而厚重。
       从2005年底,合作开发正式启动不到两年时间内,合作开发之初确定的“I+Ⅱ类井比例达到80%,综合建井成本控制在800万元以内”的目标提前实现,苏里格气田实现规模开发、有效开发的两大瓶颈全面突破,苏里格气田再次被唤醒。
       也是在这7年中,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天然气的需求量呈“爆炸式”增长。7年内,中国石油迎来一个石油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的春天;7年内,中国石油集团完成了重组改制后的转型,物探、钻井等工程技术水平获得长足发展;7年内,“宝石花”在中国石油盛开。我们有必要把镜头拉得更远些,去领略这7年的春光。
       花开有时
       2006年底,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石油第二届天然气-开发年会上,中国石油副总裁胡文瑞把苏里格气田发现并实现规模有效开发称为新世纪中国石油最鼓舞人心的三件大事之一。
       胡文瑞副总裁描绘的三朵奇葩中,冀东的10亿吨大油田、庆深气田都已经次第开放,只有苏里格气田,“十五”初期花蕾初现,“十五”末年仍然是“含苞待放”。关心苏里格的人们都期待这朵奇葩的盛开。
       长庆幸运地探明了巨大的油气资源量,又不幸地与世界级的低渗、特低渗甚至超低渗油气藏狭路相逢。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多孔固体介质中的流动能力,一个储层的优劣,主要由三个指标构成,一是含油气饱和度,二是孔隙度,三是渗透率。如果把孔隙度比做岩石孔隙中装人液体的能力的话,那么渗透率就是指油气从孔隙中流出的能力,而含油饱和度则是指岩石孔隙中流体所含油气的多少。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孔隙度是瓶子的大小,渗透率是瓶口的大小,而含油饱和度则是指瓶子中装的油气的多少。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人们通常把渗透率低于50毫平方微米称为低渗透,把渗透率低于10毫平方微米称为特低渗,而把渗透率低于1毫平方微米称为超低渗。70年代长庆面对的陇东侏罗系油田,属于低渗透中的高渗透,渗透率一般在30 50毫平方微米。进入80年代,10个毫平方微米的油藏开发技术取得突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达到并稳定在140万吨左右。
       进入90年代中期,盆地勘探由侏罗系全面转向三叠系。90年代中期发现的靖安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低渗透油田,最初探明储量只有l亿多吨,此后经过精细藏描述,储量进一步增加,目前探明储量已
       经超过3亿吨。这个油田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渗透率只有1个毫平方微米左右。投入开发后,长庆油田采用了区块整体压裂、同期或先期注水等10项技术,形成了“防蜡、防垢、防气、防磨、防腐、降低井口回压”的“五防一降”井筒管理技术,探索出了“合理、优质、高效”的“靖安模式”。目前该油田已经成为长庆的三大支柱油田之一,年产量超过300万吨。五里湾一区是靖安油田的一个区块,这个区块的探明储量已经超过1亿吨,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目前,仅该区块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万吨。早在1998年,靖安油田就被中国石油集团授予“高效开发新油田”项目奖。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是典型的“三低”油气藏,“十五”期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渗透率在l毫平方微米左右的占了66.3%。1个毫平方微米的问题解决了,大批未动用储量就解放了。2001年10月,储量规模更大的西峰油田诞生,该油田平均渗透率只有1.2毫平方微米。由于解决了1个毫平方微米的特低渗油藏开发技术难题,佐以超前注水、井网匹配等新技术,西峰油田很快投入开发,使只有1至2吨的探井单井产量增加到了30吨,开发井产量达到100吨以上,很快形成了100万吨的产能。
       在长庆油田攻克低渗透的过程中,以纵式钻井、注水、压裂、油井方案优化和地面配套等为代表的8项全方位的技术攻关全面展开。经过8年开发,井组试验、先导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逐步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的提高单井产能、提高采收率、提高整体开发效益的三大系列三十多项配套技术。以安塞油田为例,在原来没有自然产能的情况下,把单井日产量提高到4吨以上,总产量超过200万吨。1995年,安塞油田正式投人开发后,4年内收回全部投资,获得较好的开发效益,被中国石油集团定义为“安塞模式”。虎狼峁和王窑东等区块的储层埋藏深度为400-1600米,是国内外罕见的“低渗、低产、低压”的特低渗透油田,一般渗透率只有0.5毫平方微米左右,目前,两个区块形成了120万吨的产能。
       从安塞油田到靖安油田,再到西峰油田,长庆油田一再突破渗透率极限,10毫平方微米、1毫平方微米、0.5毫平方微米,长庆人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如果说0.5个毫平方微米是长庆挑战低渗透的第三场战役的话,它的胜利又使一大批储量得到解放,使目前探明储量的90%可以动用。但长庆并没停止,两年前,冲击0.3个毫平方微米的战役已经打响,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长庆的天然气开发,也始终伴随着低渗透问题。1997年,探明储量达3377亿立方米的靖边气田随着第一条陕京天然气管道的修建而投入大规模开发。从而拉开了长庆人与低渗透气藏决战的序幕。2004年,该气田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2006年,该气田的产量达到55亿立方米。此后是榆林、胜利井等气田,2004年,长庆天然气产量超过70亿立方米。2006年这一数字被长庆人改写为86亿立方米,2007年,长庆油田的天然气产量达107亿立方米,继四川、塔里木之后,成为我国第三个百亿大气田。至此,鄂尔多斯低渗透气田实现了有效开发。
       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山峦环抱,黄河环绕,属中国大型沉积盆地之~。东有龙头昂首的吕梁山,南倚坚如磐石的秦岭,北接绵延起伏的阴山,西连挡沙遮风的贺兰山,地域横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
       公元前,西汉王莽时代,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说。东汉的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高奴有洧水可燃”。北宋的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杂志》中,有“漉延境内有石油,此物必后大行于世”的描述——“石油”一词从此诞生。
       1905年,清政府在盆地中部建立官办油厂,但产量很低。真正让鄂尔多斯盆地焕发青春的是新中国。作为整个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主体,长庆油田2006年的油气当量达到1700万吨,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田、产量增长最快的油气田和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在长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精神积淀,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庆人一再突破低渗透极限,也为规模有效开发苏里格气田探索出了技术之路。
       长庆奇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进入了全面的地质勘察时期。1957年,陕北石油勘探处在甘肃环县以南的曹渠子钻出了陇东第一口基准井。1966年,银川石油勘探局又在陇东基准井的基础上,获得了三叠系油砂层,这一发现为此后展开的石油大会战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5万人的石油大军,浩浩荡荡开入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会战拉开序幕。1970年9月日产原油36.3立方米的庆1井宣告了马岭油田的诞生,1971年2月吴旗地区勘探再获突破,陕北第一口探井吴1井获14.22吨的工业油流,6月,又一口探井马9井完钻,日产原油258立方米……五路会战、红井子会战等一系列会战相继在那个年代展开。在这些会战中,发现了一批侏罗系油藏,马岭、城华、红井子等油田相继诞生。这一系列发现使长庆油田在80年代原油产量稳定并徘徊在140万吨左右。这一时期,侏罗系勘探陷入停顿,资源接替危机随之产生。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长庆油田的勘探战略实施了两个历史性的调整,即由侏罗系找油为主转向三叠系找油为主,由中生界找油转向古生界找气,并且确定了“油气并举.协调发展”的战略。战略的调整随之带来了油气勘探的突破,1983年,当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亿吨的安塞油田被发现,接着3亿吨储量规模的靖安油田诞生。1989年日产天然气13.9万立方米的“陕参一井”完钻,靖边气田诞生……但新的发现并没有给长庆人带来长久的喜悦,因为与侏罗系油藏相比.这些新发现的油气田都属于低渗、低压、低产油气藏.没有自然产能。看得到的资源却拿不出来,资源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长庆油田依然深陷困境之中。
       恶劣的地表环境、深厚黄土层对地震勘探和加深地质认识的限制、特殊的地质结构和越来越恶化的社会环境等,都在威胁着长庆油田。整个90年代,长庆人都在“三低”油气藏的开发研究之路上艰难探索,从油气藏评价、先导试验到工业。
       实践上的积累必然带来认识上的飞跃,21世纪初,“三个重新认识”作为长庆人在长期勘探开发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成果,迅速成为指导长庆油田各项工作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潜力,坚定了长庆人不断寻找大油气田的信心,开创了安塞、靖安、西峰、姬塬、靖边、榆林六大油气田并举的局面。重新认识长庆的低渗透,使长庆人清醒地面对现实。顽强地挑战极限,继攻克10毫平方微米之后,又实现0.5毫平方微米储层成功有效开发,并把目标盯向0.3毫平方微米储层。重新认识自己,不仅使长庆人有了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也有了勇于实践、敢于发展、能够发展的自信和决心。
       认识的飞跃又推动了实践的进步。2000年后的6年以来,长庆每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每年新增原油产量超过100万吨,新增天然气产量超过10亿立方米。
       1997年以来,长庆相继实现了向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等大城市供气。2003年,实现了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的历史跨越。
       “甩出去,打下去”打破了传统限制,使“甩出去”有了新发现。首先是立足西峰油田,向东、向北、向西三个方向甩开预探,发现合水亿吨级储量目标、上里塬——坪庄长8含油有利区,在环县——贺旗地区获得新发现。其次是立足铁边城,向西、向北甩开,发现堡子湾一马家山地区中层、中下层和中上层复合含油层系,预计储量规模达1.2亿吨,发现小涧子中下层、中上层新的复合含油区,具备5000万吨储量规模;天然气勘探在镇原与惠安发现了山西和太原组的含气砂层;在孤山和靖边南分别发现了上古和下古的含气储层,展示了天然气勘探的广阔前景。“打下去”也有新突破。立足白豹上层、中上层打下去,发现了两个中下层含油富集区,预计可新增储量5000万吨以上;立足姬塬中上层打下去,发现了中下层油层,预计可新增储量5009万吨……
       从安塞到姬塬,从靖边到子洲——清涧,以及新的储量接替区,长庆的勘探之路还在延伸,但展现在长庆人面前的,是更加美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西峰高度
       2004年5月27日,新华通讯社向全球发布了中国石油在西部陇东地区发现西峰油田的消息。并称这个超四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田是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找到的第一个如此规模的大油田。紧接着,路透社、中新社等相继发布了这一消息,数以百计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更是在显要位置和重要时段播发这则消息。
       西峰油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的董志塬。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地表属于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形态,地势北高南低,沟壑纵横,地面平均海拔1341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陇东石油会战到20世纪末,受地质认识和技术水平限制,西峰地区三次勘探都无果而终。
       重新认识鄂尔多斯、重新认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创新的大门轰然大开。对西峰地区三叠系进行重新解剖的结果,推翻了原来认为该地区三叠系为湖底扇沉积、不具备成藏条件的结论,形成了该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的地质认识。
       基于新的地质认识,长庆油田公司加大了西峰地区勘探力度,通过油藏评价、油藏精细描述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技术,储量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9月,新华社再次播发了关于西峰油田的消息,称该油田三级储量已达5亿多吨。
       西峰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长8(一个叫延长组8段的地层),属低孔、低渗油藏。经过近几年的勘探与油藏评价,证明西峰油田长8是一个整装、储量超过亿吨的大型低渗岩性油藏。为搞好西峰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通过对特低渗储层室内基础实验研究,长庆的地质专家们建立了适应西峰地质特点的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方程。油藏评价同时展开,针对西峰长8为隐蔽性岩性油藏的特点,评价中主要采用了油水层判识技术,整体研究、整体解剖、整体评价、分步实施技术,评价成效显著。油藏描述技术在西峰也得到成功应用,搞清了储层的低渗成因和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从而在开发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对策。
       如果说油藏评价和油藏描述是为油田开发作前期准备的话,那么井网优化技术的应用,则是西峰油田快速高效开发的关键。通过采用常规油藏工程研究、数值模拟,借鉴安塞油田、靖安油田同类油藏开发经验,优选出菱形反九点井网,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西峰油田除了低渗,还有低压。对于低压,长庆成熟的超前注水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首次整体采用了超前注水技术,与同步注水区油井相比,初期每日单井增产1.26吨,投产1年后增产1.0吨。对于低渗低压油田,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必不可少。西峰油田开发中以整体优化压裂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特低渗储层压裂地质研究技术、低伤害压裂液技术”等主体技术和配套技术,取得显著效果。某区压裂前单井平均日产只有几吨,整体压裂后试排平均日产油量达37.5立方米。
       此外,丛式井单管集输工艺技术、原油三相分离技术、小水量稳流配水工艺技术、低液量高气油比油井功图法自动计量技术、油井井口功图计量技术、不加热密闭输送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西峰油田都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3年,时任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的陈耕在西峰现场办公中,要求西峰油田的开发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此后提出:“把西峰油田建成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现代化开发的一面旗帜。”至此,西峰油田的开发大幕正式拉开。
       2001年西峰油田诞生,2003年开始产能建设,2004年,西峰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58.8万吨,2005年超过100万吨。安塞油田从建产到产量实现100万吨用了12年时间,靖安油田用了4年时间,而西峰油田只用了2年时间,创造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和高水平开发低渗透油田的新纪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花在西峰盛开,西峰也因此而成为中国石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新模式。姬塬之战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勘探面积8000平方千米。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现已证明该地区为多油层复合含油区,除发现大规模展布的长2、长4+5油层外,还发现了延长组其他层位及延安组油层。截至2004年底,除已拥有三级储量近3亿吨外,还预示了更大的勘探潜力,使这一区域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未来重要的战略接替区。
       姬塬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是长庆人油气勘探开发这幅壮美画卷的缩影,通过姬塬之战,我们更能体会到长庆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精神。
       姬塬地区的勘探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启动。1950至1969年间,遵循“背斜找油”理论,通过重、磁力详查和电法勘探对该区域进行区域侦察,完成了一系列电法剖面,并开展地质详查,钻探了7口探井。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但对区内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含油性形成了初步认识。70年代初,以侏罗系为主要目的层,对姬塬北部进行勘探,24口探井打下去。只有少数出油点,没有取得重要进展。在北部勘探没有进展的情况下,1976年至1980年,姬塬地区的勘探停顿数年后,长庆启动了第三阶段的东部勘探,但在姬塬东坡的探井20口,只有两口试获工业油流,勘探仍未取得突破。1982年到1993年,以姬塬南坡侏罗系勘探为主的第四次姬塬之战打响,其间共钻探井24口,这次终于小有收获,发现了元城、樊家川两个侏罗系油田。
       1983年.陕北安塞和靖安两大油田被相继发现,盆地勘探整体转移到陕北地区,姬塬地区的勘探再度中断。此后,由于对三叠系延长组特低渗透油层开发
       缺乏技术储备不能有效动用,连续几年勘探思路又转移到寻找侏罗系油藏,因而姬塬南坡勘探又受重视,1989年到1993年先后完钻探井28口,12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探明了庆101井区、庆64井区、樊101井区等一批侏罗系油田,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3410万吨。
       随着安塞油田的成功有效开发,姬塬勘探进入第五阶段,并由寻找侏罗系油藏转而寻找三叠系油藏。在这次勘探中。虽然发现了姬塬地区的延长组油藏,但却与大发现的机遇擦肩而过,只新增了长1探明地质储量532万吨。
       虽然这五次勘探均未获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第五次勘探因受当时认为长4+5为湖侵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储集体的认识局限,未能对中浅层油藏进行试油,但长庆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逼近了大油田。
       在落实姬塬地区长2油藏储量规模的同时,及时捕捉中浅层油藏动态信息。针对在一口老井某些长4+5层位试油获得8.42吨工业油流的地质信息,适时对该区以往钻穿中浅层油藏的探井进行了复查,对1997年完钻的元48井中深层油藏进行了试油,获得21.59吨的高产油流。此时,人们才意识到,姬塬地区长4+5油层储量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引起了高度重视。为了加快该区中浅层油层的勘探,随后开展了油层对比、砂体预测等一系列工作,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确定铁边城区作为勘探突破口,对原部署进行调整,加大了该目标区钻探工作量的投入,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实现姬塬地区中浅层勘探的重大转移。
       先期的勘探成果,推动了地质认识的加深。与原来长4+5难以形成大规模储集相反,新的观点认为,姬塬地区缓坡带砂体发育,厚度大,物性好,成为低渗背景上相对高渗带,三角洲砂体向湖盆中心延伸,生储盖配置好,临近生烃中心,易捕捉油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此认识指导下,加快了姬塬长4+5地层的勘探。此后的勘探一路凯歌高奏,长庆油田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和“甩开预探一块,落实评价一块,开发试验一块”的部署思想,共完钻探井、评价井119口。目前完试87口.5l口获得工业油流,在相应地区初步落实了3个亿吨级规模含油区。
       姬塬地区擒获三个亿吨级后,长庆油田迅速启动开发工程。姬塬一铁边城长6和长8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在进一步认识铁边城长6和长8层储层改造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研解放苏里格·报告文掌究,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2004年研究区各类油井的现场改造,改造效果显著提高,形成了适合铁边城地区中浅储层改造的有效模式。截至目前共压裂改造55口井,41口井压裂后获得工业油流,占压裂总井数的74.6%,其中22口井试排产量大于20吨,占压裂总井数的40.0%,压裂改造效果良好。在姬塬地区规划近期建产100万吨。另外还在另一区块规划第二个百万吨。大量资料表明,这一地区将是长庆油田下一步增储上产的又一重要地区。
       从安塞到西峰,从榆林到姬塬,我们看到了长庆人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硬实力。从“三个重新认识”到“甩出去,打下去”,我们也看到了长庆强大的软实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苏里格气田低渗、低压、低产、非均质性强等难题,长庆一定会知难而进,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气魄篇
       BP、TOTAL等国际研究机构和国内众多研究机构的反复测算和前期开发评价说明,苏里格气田的储量是落实的。有困难,但要坚定信心,因为苏里格气田的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把气采出来,满足下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政治。采不出来,说什么都没有用。
       ——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冉新权
       每年的3月到5月,古城西安应该是一个从姹紫嫣红到绿肥红瘦的季节,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2005年3月到5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对外合作部的赵建新整整瘦了16斤。
       但赵建新对笔者说他无怨无悔,参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前期工作是他一生的荣幸。通过他和他的同仁们的工作,为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气田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一种新的合作体制从此产生。
       20世纪末,长庆油田在三角洲成藏理论和煤成气理论的指导下,天然气勘探开始向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北部转移。2000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苏里格庙附近部署的两口天然气探井相继喷出强大的天然气流,从而宣告了苏里格气田的诞生。
       然而,这里却成为长庆石油人曾经的伤心之地——5年的开发及评价工作进展缓慢。
       “鱼与熊掌”的命题
       2001年9月7日,为实现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公司成立第三采气厂。同时明确第三采气厂负责苏里格气田的开发。
       人们希望采气三厂成立后,能带来苏里格气田新的好消息。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一个个开发试验失败的坏消息。根据苏2井、苏6井压裂作业后的产能情况,人们最初雄心勃勃地为苏里格气田确定了平均单井日产40万立方米的开发计划。但这一计划很快流产,此后不得不调整为25万立方米,接着是15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8万立方米。结果还是达不到,即使有个别井达到了,也会很快降下来。那么5万立方米总行了吧,结果还是稳不住,于是又调整到3万立方米。产量的一次次下调,使人们对苏里格气田的认识也由高产气田变为复杂气田,继而是低产气田,最后又定义为边际气田,甚至有人认为是无开发价值的气田。这一过程中,也使相对于产量分别达50亿立方米、20多亿立方米的采气一厂和采气二厂来说,年产量不足1亿立方米的采气三厂处境尴尬。
       采气三厂的经历折射出了苏里格气田的巨大开发难题。然而,苏里格气田又必须实现有效开发。在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目前发现的天然气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下古界的靖边型,属于整装的碳酸盐岩气藏;二是上古界的榆林型,属于整装的砂岩山2气藏;三是上古界的苏里格型,属于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的盒8和山1砂岩气藏。在这三种类型气藏的探明储量中,苏里格型占55%以上。更重要的是,根据预测,在鄂尔多斯盆地10.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中,苏里格型气藏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如果苏里格气田不能实现有效开发,那么,同类型的气藏就无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
       一方面,受体制、投资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苏里格气田无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巨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又要求苏里格气田必须实现规模有效开发。这是一个“鱼与熊掌”的命题,在经济效益与政治责任之间,长庆油田被推向了矛盾的风口浪尖,中国石油也被推向了矛盾的风口浪尖。
       正确认识苏里格气田的开发难题是必要的,但正如时任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副总经理的冉新权所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苏里格气田的开发难题也不例外。长庆油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等于中国石油集团解决不了;一段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等于永远解决不了;上市企业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与未上市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后不一定解决不了。”与苏里格气田开发难度相似的北美圣胡安气田已经实现了有效开发。难道苏里格气田的开发真的走人绝境了吗?
       第三条道路
       采气三厂的前期评价和先导试验,从宏观上证明了四个方面的客观现实:第一,苏里格气田的储量是落实的。5年的开发评价中,不仅长庆油田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都做了大量工作,而国际上包括BP、道达尔等国际著名的石油公司都参与了开发评价,经过反复测算,都证实苏里格气田5336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是落实的。第二,基本明确了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体技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逐步看清了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体技术思路。第三,形成了“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简化开采,苏里格气田是可以有效、经济开发”的总体认识。第四,初步明确了“提高I+Ⅱ类井比例、简化地面工程,降低综合建井成本”的开发思路。可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综合建井成本,起决定作用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是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必须通过提高钻井速度、降低油管和套管投资来实现,在这~过程中,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不仅不能获得气田开发中的任何利益,还会丧失一些本来可得到的利益。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没有积极性。因此,如果说技术是制约气田开发的一个瓶颈的话,那么,体制又成为制约气田开发的第二个瓶颈。
       在苏里格气田开发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中国石油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种开发苏里格气田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制约苏里格气田实现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性问题只有两个,那就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高产井的成功率。苏里格气田的确存在低压、低渗、低产和单井控制储量少、储层非均质性强的问题,但在苏里格气田面积2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要想打一口一点气都没有的空井,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在“三低”气藏中,存在渗透率相对较高、丰度也相对较高的“甜点”。无论是井位优选还是降低成本,技术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在长庆油田公司长期探索并形成技术思路之后,关键的是要解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
       中国石油集团内部重组时,为了避免内部在资源勘探开发方面的竞争,一方面,未上市企业失去了作为法人实体直接大规模参与油气资源开发的资格。另一方面,作为上市企业的核心资产,已经探明的巨量油气资源交由另一个或几个法人实体去开发,没有先例。有人甚至认为,让非上市企业大规模参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有违当初内部重组之初衷。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未上市企业所属的钻井、测井、地面建设、压裂等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早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并通过关联交易的形式与油田公司建立了一对一的服务关系,缺乏适度的竞争。同时,由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利润来源正是油田公司的成本,因此,降低成本缺乏原动力。然而,要想实现苏里格气田的规模有效开发,只有打破体制的藩篱,就需要打破这种体制的约束。这需要气魄,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气魄。
       其实,苏里格气田的开发,早已引起了中国石油集团领导层的关注和牵挂。2005年1月22日,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时任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石油总裁的蒋洁敏就做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指示。此后不久,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以下简称勘探板块)主管天然气业务的副总经理冉新权博士接到调往长庆油田工作的调令,调往长庆油田分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在7天后到任的这位副总经理众多的分工中,第一项职责就和实现苏里格气田的规模开发直接相关。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什么重大事件将要发生。
       果不其然,4月15日,长庆油田公司向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呈报了《关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意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有关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的21个原则性问题。首先明确了合作开发的原则,即“简化开采,创新机制,依靠科技,走低成本开发之路”。接着又提出了合作开发的总体目标,即近期建成1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中期建成3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远期建成5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同时强调了合作管理方式,即统一编制总体开发规划,统一划分合作区块,统一建设主干输气管网,统一集气、净化、外输和销售;分区安排产能建设规模和进度,分区管理。《报告》将面积为4737平方千米的合作区划分为8个独立区块,包括苏-25井区、苏10井区、苏5井区、苏20井区、苏6井区、苏36 11井区、苏14井区、桃7井区和苏里格南区。合作开发仅限于地面坐标划定范围内上古界二叠系石盒子组8段(即盒8)和山西组l段(即山1)的探明天然气资源。合作过程中新发现的其他层位的天然气资源,合作方享有优先合作开发权,但需办理报批手续。经批准并签订补充合同后实施。苏14井区在与康菲石油公司的国际合作开发搁浅后,由长庆油田公司独立开发,形成了“5+l”合作开发模式。同时,长庆油田还递交了关于苏里格南区实行国际合作开发的报告,拟与道达尔公司进行合作开发。至此,“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05年5月25日,中国石油集团主管上游业务的副总经理王宜林在《报告》上签字。第二天,中国石油发出了《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实施意见》。这份以《报告》为主体内容的文件指出,苏里格气田合作的甲方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乙方为中国石油集团未上市企业,合作期限原则是30年。这份来自中国石油机关的文件同时明确了甲乙方的分工,甲方负责输气干线、净化厂以及主干公路等骨干工程建设。乙方在已取得的合作区内按总体规划编制开发方案和投资计划,担负钻完井、集气支线、集气站及地面配套系统、生产操作等投资。
       至此,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正式启动。
       最终的抉择
       2006年3月份,由关仕海带领的辽河石油勘探局钻井公司陕北项目部在苏10井区,使钻井周期由原来的45天创纪录地缩短到14天。不久以后,长庆石油勘探局钻井总公司70518钻井队将这一纪录改写为11天3小时。又过了一个月,这一纪录再次被改写为9天23小时,苏里格气田开发井的钻井周期历史性地进入了10天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单井综合建井成本下降到了810万元。而另一方面,效果较好的I+Ⅱ类井比例由原来的62.7%提高到73.7%以上。
       体制的突破,就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下子打开了思想的宝库。“合作开发”概念提出一年后的2006年5月29日,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参加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各项目部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从已经完试的开发井看,效果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苏里格气田完全可以实现规模有效开发——信心终于来到了苏里格。
       然而,一年前的2005年6月,当长庆油田公司向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十余家未上市企业发出招标邀请的时候,笼罩在招投标会议上的却是怀疑和担心。2005年6月9日,长庆油田公司向各个中国石油集团内部13家有条件的未上市企业发出招标文件,与油气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阔别了6年之久的各未上市企业,纷纷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苏里格气田开发体制的突破,的确给我们带来薪的机遇,但气田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技术储备不足,技术上也要冒失败的风险。所以,直到递上标书的那一刻,我们心里仍然忐忑不安。”一位来自未上市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向记者谈起当时的心情时,依然感慨良多。
       “我们也知道,苏里格气田是一块硬骨头,是世界级的开发难题,所以,当时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我们也相信,通过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苏里格气田的规模有效开发是能够实现的,所以我们也是有信心的。”另一位全过程参与投标的项目经理也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心理。
       “当时我们共发出了14份标书,首先是集团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为招投标活动创造条件;其次长庆油田公司全方位地提供各种条件;同时,各勘探局或管理局领导都热心参与,使得招标工作进展很顺利。”长庆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张明录对记者说。
       虽然有怀疑也有担心,但勇气与决心还是在最后一刻占了上风,2005年7月30日,当投标截止日期到来时,14家未上市企业毅然向长庆油田公司投出凝重的一标。长庆油田公司组织了由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各路专家组成的评标小组,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标,有5家未上市企业获得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的资格。9月上旬,8个独立区块中的7个已经名花有主。其中苏6、苏36-11区块被长庆石油勘探局拿下,苏10区块归入辽河石油勘探局名下,苏5、桃7两个区块被四川石油管理局收入囊中,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直取苏20区块,华北石油管理局稳拿苏25区块。苏14区块在与康菲公司的合作谈判搁浅后,由长庆油田公司独立自主开发。至此,8个区块的开发主体都已落实。同时,苏里格气田南区与道达尔石油公司的合作开发谈判也进入实质阶段,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2005年11月27日,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5个项目经理部成立。此后,分别来自长庆石油勘探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的工程技术队伍相继开进毛乌素沙漠,沉寂了5年多的苏里格气田再次焕发生机。
       “我今天来,主要是听听我们长庆油田还有哪些没有服务到位,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需要我们长庆油田做的。”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联管会第二次联席会议上,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的一席话,迎来与会者一片热烈的掌声。
       从苏里格气田联合开发五个项目经理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形成了以“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技术政策,统一外部协调,统一生产调度,统一后勤支持”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正如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所说,苏里格气田形成了“资料、信息、技术共享”的和谐局面,使“宝石花”在苏里格闪闪发光。
       有朋自远方来
       “集团公司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上,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破体制上的禁区,实现体制上的创新,这一点,是实现苏里格气田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可以说,没有体制上的创新,就没有苏里格的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这种体制创新,使苏里格气田用市场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有机体,其效果胜似一场‘石油会战’,但形式上既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会战,也不是单打独斗的一盘散沙,最大特点就是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得到了维护。也真正体现了集团公司‘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2006年7月22日,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第五项目部经理、来自华北石油管理局的李建荣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然而,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华北石油管理局开赴苏里格气田的前夜,李建荣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华北油田作为20世纪80年代崛起于渤海湾中部的一个大油田,年产量曾高达1700多万吨,但到20世纪末,产量已经迅速下降至500万吨左右。而当时按照大庆油田规模建立的“大而全、小而全”却没有随原油产量的下降而有所改观,尤其是庞大员工基数无法降下来,生产经营也陷入困境。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后,华北石油管理局制作了详细的投标方案和标书,并顺利通过了评标,拿下了苏25井区的合作开发权。然而,就在全局上下充满期待地为开进毛乌素沙漠大干一场而做准备时,一种传闻伴着华北平原深秋季节的北风,飘进了员工们的耳鼓:“苏里格气田根本就没有当时说的那么多储量,风险很大,投资回报率根本就没有保证。”、“‘苏里格神话’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所谓合作开发,是这个谎言的继续,目的就是为中国石油找一个台阶下而已。”、“要是能开发,长庆油田早就自己干了,还等你去开发?”等等。当今世界上,传言的能量有时候是很大的。华北石油管理局组建的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第五项目部就是在这种质疑声中,顶风冒雪开进了毛乌素沙漠。
       李建荣他们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踏实。像华北一样,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长庆、辽河、四川、大港的心情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积极性和能动性都调动了起来。
       2005年11月27日,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在会上指出:苏里格气田是我国迄今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特低渗气田,承载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国内外影响十分巨大。实现苏里格气田的成功开发,对于加快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推动我国特低渗气田开发,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在气价上,长庆油田的井口气价是每立方米0.66元(后涨为0.77元),而从各合作方收气的井口气价则是每立方米0.8元。在地面工程上,集气干线和天然气处理厂都由长庆油田承担。在市场销售上,天然气全部由中国石油统一销售,解除了合作方在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在技术上,数年来长庆油田投资近lO亿元取得的技术将无偿与合作方实现共享。
       2006年1月9日,长庆油田公司召开苏里格气田开发工作总结会议。会上,冉新权进一步指出:长庆油田公司相关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合作方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庆油田与各合作方一样,怀着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的愿望,本着确保集团整体利益和向国家安全平稳供气的目标,共聚毛乌素沙漠,共谋苏里格开发大计。
       2005年9月2日,冉新权代表长庆油田分公司与五个合作方签订这份重要的《合同》。至此,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完成了所有的法律手续,长庆石油勘探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大港油田集团
       有限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的开发健儿们整装待发。
       那么,等待五家合作方的会是什么呢?
       “合作,其实就是会战。多少年了,每当想起石油会战,我就热血澎湃,真想去苏里格看一看。”听了记者在苏里格气田的采访经历,一位北京的同仁表达了无限的向往。
       是啊,由合作到形成会战之势,这是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中体制和机制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但这种会战完全不同于上世纪那种千军万马、不计成本的会战,它首先是技术攻关的会战。
       从2005年底,第一支钻井队冒着风雪潜入毛乌素。半年后的今天,近百支工程技术队伍分头挺进.已经对苏里格形成合围之势。
       围歼储层
       从2005年9月2日华北石油管理局中标苏25区块,成立第五项目经理部,到2006年2月18日该项目部第一口评价开发井——苏25-8-1井鸣机开钻,整整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当月25日,该项目部第二口评价开发井苏25-13-5也开始向地层钻进。到2006年5月底,该项目部完钻的评价开发井只有4口。第五项目部成为苏里格气合作开发的5个项目经理部中开发井最少的一个。此间有传闻说,华北石油管理局是在观望。
       2006年5月29日,传闻终于被否定。记者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钻井进度慢是因为第五项目经理部前期的工作重点是加深地质研究和储层预测。这4口评价开发井中,I类井3口,Ⅲ类井1口,结果好于预期,他们的努力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而华北石油管理局主要领导则做出明确指示:苏25区块的开发要加快节奏,工作量不受年度部署影响,华北石油管理局将全力以赴给予支持。
       至此,中国石油集团参与开发苏里格气田的五路大军中,最后一场围歼天然气储层的战斗也以胜利而告终。此前,以“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为准则进军苏里格的辽河石油勘探局已经完钻开发井或评价开发井33口,其中I+Ⅱ类井比例达到81.3%。而由长庆石油勘探局组成的第一项目部在苏6和苏36-11两个区块已经完钻的18口开发井中,I+Ⅱ类井比例达到了72%;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组成的第三项目部完钻的13口评价开发井,更是把I+Ⅱ类井比例提高到了89%;由大港油田集团公司组成的第四项目部的苏20区块I+Ⅱ类井比例也大幅度提高。截至5月29日,苏里格气田I+Ⅱ类井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的第一个战略意图提前实现:新钻开发井的I+Ⅱ类井比例由一年前的62%提升至73.7%。更重要的是,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大部分项目部完钻的新井中,1+Ⅱ类井比例已经超过了80%。
       在苏里格气田,由于极强的非均质性,此地致密,而彼地相对疏松,此地的储层与彼地的储层虽同处一个层位,却是不连通的,加之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难以形成同一个压力体系。这样,如果一口井正好打在致密的位置,即使目的层选对了,仍然是低产井,数百万元的投资还是打了水漂。因此,在苏里格气田,要实现有效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井位优选问题。然而,如果你以为选好井位就是万事大吉,那你又大错特错了。在其他气田,找到了砂体,就意味着找到了储层,而在苏里格.有效储层只是砂体中的一个个小层,这些小层又在纵向上被致密的隔层所隔断,如果一口井没能找到真正的储层,即使打到了砂体,那么这口井的投资同样是白扔了。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在苏里格气田,寻找储层就好比在沙堆里面挑芝麻。正是由于单井控制储量少、总产量低,本来开发效益就比较低,如果一口开发井失败,几口开发井的效益就会被“吞噬”掉,因此必须慎之又慎。这就是为什么第五项目部仅确定第一口开发井就用了近半年时间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世界级难题,在三维多波、二维多波等先进技术均未收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高精度二维数字地震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各项目部探索出了适合苏里格气田的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技术,大大提高了钻井成功率。
       2007年3月,记者从有关方面得到了“5+1”合作模式实施一年的结果。2006年,五个项目经理部和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共完钻新井312口,其中I+Ⅱ类井比例达85.43%。一年前,在地质认识更为准确、储层认识较为清晰的苏6井区,I+Ⅱ类井的比例只有62%,一年间,提高幅度达23个百分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你无法看到硝烟,但这的确是一场战争,一场人类智慧与复杂地层的战争。现在,第一份战报从苏里格开发一线传来:我们赢了。
       井简之役
       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搭建了一个竞争的平台,也搭建了一个团结协作的平台和技术交流的平台,各项目部除了各展其能、亮出看家绝活外,不设技术壁垒,强调技术共享和交流。同时,苏里格气田的开发,也是发挥中国石油集团整体优势的典范之作。根据未上市企业缺乏勘探开发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各项目部所在地区的油田公司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第二项目部领导班子的6名成员中,来自辽河油田公司的就占了4位。长庆油田公司除了对各项目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外,更是全力配合第一项目部对苏6和苏36-11区块的开发。华北油田公司也派出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等专家进入项目部,配合苏25区块的开发……“在苏里格,我又一次找到石油大家庭的感觉。”一位在乌审旗一线的工程师这样对记者说。
       井筒之战的胜利就是在这种大协作中完成的。天然气开发井综合建井成本的80%发生在井简之中,开发评价阶段,苏里格的单井综合建井成本高达1200万元。在30亿立方米产能规划中,提出了单井综合建井成本810万元的目标。有人认为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而一年后的今天,苏里格的单井建井成本已经降至720万元。这又是一个奇迹,而导致这一奇迹出现的.首先是钻井周期的缩短。了解钻井工程的人都知道,钻井周期越长,钻井成本就越高,缩短钻井周期就意味着降低钻井成本。合作开发之前,钻井周期长达45天,合作开发的号角吹响后,以PDC钻头为核心的快速钻井技术在各项目部得到推广,钻井施工流程得到优化。此后不久,第二项目部首先把单井钻井周期缩短到14天,接着第一项目部又把这一纪录改写为9天23小时。在目前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钻井周期稳定在15天以内,比原来缩短了2/3,其结果是,钻井施工成本大幅度降低。按照国际上目前每天5万元的钻井日费计算,仅此一项,单井就可节约成本150万元。
       单井综合建井成本降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油套管和井口装置的国产化。由于天然气开发的高风险性,在国内,大部分气田都采用进口的油管和套管。如果实现国产化,那么每米套管就可以节约400元,每口气井就可以节约成本近160万元,加上油管国产化单井可降低成本40多万元,每口井就可节约成本200万元。长庆油田公司与中国石油集团管材研究所等单位一起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实现苏里格气田油套管的
       国产化——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优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压裂也是在井筒内进行的,此前的大规模压裂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理想,在取得了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的成功之后,强调适度压裂,分压合采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长庆油田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Y241封隔器进行合层求产,不仅实现了不动管柱一次分压3到4层。而且减少了井下作业对储层的伤害。此项技术在提高开采效率的同时,同样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一些项目部还探索出了简化测井技术,并很快得到推广……
       2007年3月,记者了解到,在“5+1”模式中,各项目部的综合建井成本都降到了720万元以内,即使加上钻井废泥浆池治理、井场绿化、防风固沙等环境保护费用,单井综合建井费用仍可控制在800万元以内。
       至此,降低成本的关键战役——井筒之役宣告胜利。
       挑战压力
       “地动山摇,简直就是地动山摇!就是这几口井。”记者在乌审旗采访,第二项目部的一位工程师指着地图上苏10区块的几口井位对记者说,“为了避免浪费,我们只在排液后进行了很短暂的放喷,没有进行流量测试。但这一喷,可了不得了,用地动山摇来形容强大的气势,一点都不夸张。”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一项目部,记者在该项目部了解到,实施压裂后,14口气井的压力均在20兆帕以上,有的高达40多兆帕。这是一个好消息。
       2000年8月,苏里格气田也传来过这样的好消息。苏6井在实施压裂后,强大的地层压力驱动着天然气喷薄而出。也是地动山摇,计算无阻流量高达120万立方米。然而此后,苏6井的压力迅速下降,仅5年后的2005年9月,该井的日产量已经降至0.57万立方米,累计产气量也只有1866万立方米。这就是苏里格的现实:初期产量高,压力高,但单井控制储量少,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这一现实给气田开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井口和集输装置性能要求高,投资大,但后期压力下降后,装置剩余功能大,造成的浪费也很大。这就造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前期的高压要求井口装置必须加大投资,确保安全生产,但后期的低产和单井累计产量低的现实又要求井口装置必须压缩投资。
       同样的矛盾也出现在集输系统上。了解天然气开发的人知道,如果采用高压集输,那么由于集输管道同样需要高强度的进口管材,同时还要配备压缩机,以满足气井开发后期增压外输的需要。于是,第二个挑战又出现了:采用价格昂贵的高压集输系统,势必带来成本的增加,而采用低压集输系统,则又难以确保生产初期高压或超高压情况下的安全生产。
       更重要的是,在高压集输中,没有经过净化的井口气由于含有水分,在弯头、阀门等流相发生改变的地方,极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这种像冰一样的物质,会堵塞管道,造成气井停产。为了防堵和解堵,必须在井口部位增加注入解堵剂甲醇的装置,而且还要长期注醇,同样要增加成本。如果是采用中低压集输,就可以避免管道堵塞,可问题是,气井前期的高压或超高压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于是,第三个矛盾又跳了出来:如果采用不注醇的高压集输,那么管道堵塞问题无法解决;但如果采用不注醇的中低压集输,前期的高压也会造成管道堵塞;而采用注醇的高压集输,又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我们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似乎全是死胡同。”长庆油田采气三厂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据专家介绍,类似的矛盾,在全世界所有投入开发的气田中,只有苏里格表现得最突出,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压力。在油气田开发中,有一个压力系数的概念,是指井筒内油气的压力与等深水柱的压力之比。压力系数大于1,是油气井有自然产能的前提条件,但在苏里格气田,气井的压力系数一般只有0.7,普遍没有自然产能。但在实施压裂作业后,气井初产压力又比较高,而由于单井控制储量少、储层非均质性强,这种压力又会很快降下来。这就是矛盾,尖锐的矛盾。在“低成本开发”这一总体要求下,这些问题必须全部得到解决。
       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井下节流”的概念被提了出来。2006年以来,由长庆油田第三采气厂主导的井下节流技术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之配套的紧急截断装置实现国产化。于是,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价格昂贵的进口管材被国产油管所取代;不加热、不注醇、中低压集输技术投入工业化应用,通过实施“技术集成化、材料国产化、装置撬装化、服务市场化”,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实力得到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苏里格气田的钻井成功率在迅速提高,而开发成本却在大幅度下降,制约该气田开发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被一个个攻克。
       探索篇
       题记:中国石油集团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和敢于打破体制坚冰的气魄,用行动践行着“中国石油追求的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庄严承诺。
       如果说“三低”油藏的突破是以安塞油田为标志的话,那么“三低”气藏的突破无疑是苏里格气田。
       ——作者
       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国石油总裁蒋洁敏说:苏里格是个大家伙,苏里格是个好家伙,苏里格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中国石油副总裁胡文瑞说:漂亮的媳妇不贤惠。苏里格是个漂亮媳妇,但我们中国石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也贤惠起来。
       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厂长余浩杰说:苏里格的确是一个漂亮媳妇,其出产的天然气是国内少有的优质天然气,不含硫或其他任何有毒有害杂质,只要稍加脱水处理就可以直接供用户使用。
       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党委书记谭中国说:苏里格这个漂亮媳妇确实不贤惠,但我们已经摸清了她的脾气,她正在变得越来越贤惠。
       事实是,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的苏里格气田,总资源量达3.8万亿立方米,只要攻破一点,就可全线获胜。6年来,担任这尖刀班和爆破组任务的就是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
       复杂油气藏的开发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艰难过程,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原党委书记张振红说:“苏里格气田的开发难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的大庆精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气概,一种无坚不摧的大无畏气概。
       精神干粮
       2002年春夏之交,从苏6井区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沙丘间,有4个人在艰难前行。杨言海年龄稍大一些.也是这4个人的头儿,其余3人,蒋成银、王晓明和丁辉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刚从其他采气厂调来的青年技术员。
       和冬季一样,5、6月份,是毛乌素沙漠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之一。狂风卷着黄沙肆意冲撞,所到之处,太阳无辉,大地失色。杨言海、蒋成银他们脚踩在松软的沙丘上,迈出一步又向后滑回半步。正午时分,天空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太阳,炙热的太阳像火炉一样追着他们烤。
       “杨大哥,可以喝点水了吧?”不知是谁问了一句。
       “喝两口可以,但要省着点。不多了,还有一个下午呢。”杨言海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
       “看,前面有棵树,走,吃饭去。”
       于是,巨大的天幕成了他们的餐厅,而他们的雅座就是那棵长着稀疏枝叶的沙柳洒下的树阴。丁辉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和咸菜,一顿沙漠“大餐”开始了。
       两个多月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干粮主要是馒头和方便面,佐餐的大多是咸菜。所不同的是,刚开始的瓶装水,变成大杯,又变成了容量更大的军用水壶。这期间,馒头吃了多少没统计,光方便面,生活部门后来统计结果表明,他们吃了足有两卡车。
       “其实光我们4个,吃不了那么多方便面,虎厂长他们那一拨也吃了一车。”7月19日的采访,丁辉向笔者解释说。
       丁辉说的虎厂长那一拨,是指原采气三厂厂长张虎带领下的苏1站投产组。
       2002年春天,苏里格气田各项开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杨言海、王晓明、蒋成银和丁辉他们干的是苏里格第一条集气管线,而虎厂长他们干的是苏里格气田的第一座集气站——苏1站。这条全长81公里的输气管线,由一条集气管线和一条外输管线组成。当时的苏里格地区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管线伴行路,汽车无法开进去,只能把他们送到离他们的测量和施工地段最近的地区,等收工时,再在离他们最近的地点接上他们。由于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进了沙漠就与外界断了联系,加之当时缺少沙漠生活的经验,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沙漠中,他们四人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勘测,施工开始后,又是沿着管线监督、检验、测量,无助与寂寞的感觉时常爬上心头,但他们不怕,因为他们背有足够的干粮和水。更重要的是。开发大气田的激情和勇气鼓舞着他们,那是他们精神的干粮。
       2001年9月10日,第三采气厂正式宣布成立时,只有厂长张虎、党委书记张振红、副厂长兼总地质师谭中国他们领导班子的3名成员,既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生产科研设施,厂部所在的那个河南乡柳林小院,还是从采气一厂借来的。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冲着苏里格气田巨大的开发前景,冲着在开发大气田中施展才华的梦想,很快,一批年轻人汇聚到采气三厂。最初3个人的队伍,迅速扩大到百余人,一支年轻、精锐的气田开发建设队伍开进了苏里格气田。当时,一位极富浪漫情怀的苏里格采气人说:“我们与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上古生界的梦。”“我来了,我们来到圆梦的地方!”不为别的,全为了那个诱人的“苏里格”……这群苏里格采气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成了探明面积4737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336亿立方米的苏里格大气田的主宰。
       然而,满怀激情开进苏里格气田准备大干一场的采气三厂人,遇到了世界级难题!在2001年打的数十口探井和开发评价井的基础上,2002年开始打开发生产井,一鼓作气地连打了二十多口。测试结果,揪紧了人们的心:静态解释显示,这批井的I+Ⅱ类井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十多一点。然后是压裂改造,进而是试采,结果更糟:新投产的开发井相继出现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的问题。大规模开发苏里格气田的航程刚一起锚,便又搁浅,采气三厂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失望情绪笼罩在采气三厂每个人的心头。
       秋天从南迁大雁的翅膀上飘下来,落到了毛乌素沙漠的沙柳和青草上,草叶变黄了,柳叶飘落了。2002年,草叶变黄的时候,集输气管线建成了,1号集气站也建成了。2002年9月20日下午17:30,苏里格气田3亿立方米先导性开发试验工程一次性成功投入运行。苏里格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加入到长庆油田其他气区生产的强大天然气流中,流向北京,流向西安,流向银川,向“国庆”和“十六大”隆重献礼了!这些工程投运时,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中国探明储量最大的气田终于向外输气了,虎厂长亲自倒流程,亲自开阀门,员工们也个个精神振奋。
       然而,这些设施投入运行不久,一口口开发井的压力和产量就开始飞快地往下跌,这些设施也面临着吃不饱的困境。管道水合物堵塞、气井出水等一系列开发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2002年底,我们的心里都是很苦恼、很彷徨的。每天在沙漠里干十几个小时,搞得灰头灰脑,晒得如同黑人,连女朋友见了面都认不出来,但这种苦和累我们都无怨无悔,让我们揪心、令我们彻夜难眠的,是产量的下跌和层出不穷的开发难题。”已经是生产科副科长的王晓明动情地对笔者说。
       像行走在沙漠深处的探险者,此时,采气三厂人需要新的精神动力。
       大漠情怀
       在艰难的日子里,坚守在干燥沙漠的采气人,可以忍受缺水的干渴,而面对沙丘起伏的曲线,长年忍受让人想入非非的情感饥渴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了安抚火一样青春焦灼的心,厂领导多次关心青年人的婚事,尽管如此,一些员工的婚事还是因工作而变得曲折离奇。苏里格1号集气增压站站长、采气三厂采气技术状元孟占才的婚事,充满离奇色彩。他与女友戚晓莉相识在集气站。封闭在高高的院墙里,整天在压缩机、储气罐、脱水塔、加热炉和密密麻麻的管道巡查、监控、记录、维修,工作寂寞而刻板,但要求特别严格,必须分外专注而小心。站外是茫茫沙漠,站内十分封闭,与外界的联系通道,除了输气管线,就是手机电话。在这样日复一日枯燥、单调的生活里,两人的感情,实在说不上花前月下诗情画意。但站外一片无垠的沙漠,站内轰鸣的机器和淡淡的绿草,还有天上的明月、星星为他们作证,同学习、同钻研、共坚守、共命运的真情,构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爱情。晓莉将她找对象的事,用手机短信告诉了远在甘肃庆阳的父母,相约“五一”假日回家见面,“五一”到了,但集气站大修的黄金季节也到了,站上人手少,两人不可能同时回去,只好让父母热切的愿望落了空。接着是“十一”,可“十一”又因为工作而错过了。于是约定春节见面,正式订婚,并让孟占才的奶奶见见未来的孙媳妇。在银川家中的盂占才家长做好了一切接待未来亲家的准备。但到春节时员工轮休倒不开班,孟占才l临时顶岗又一次放弃了订婚计划。女方家长生气了,孟占才这才急了,安排好工作,请好假,专程去见晓莉父母,道了歉,并说明了原委。本想这下可让双方父母见上一面,把婚订了。就在这时,接到电话,遇上不幸,奶奶突然去世了。奶奶未见上孙媳而遗憾地走了,孟占才对此特别伤心。直到2005年9月,他们登记结婚,双方家长还未曾见面。又拖到2006年2月,在厂里安排下,孟占才终于回到银川的家中举办了婚礼。没有长长的车队,没有大摆婚宴,只有甜蜜、爽朗的笑容,还有一席团圆饭。双方家长都是老石油,大手紧紧一握,儿女终身大事,就这样简单朴素地敲定了。蜜月度了一半,30亿立方米骨架工程和天然气处理厂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于是,他们又双双赶回到了工作岗位。
       生产管理科助理工程师李攀可以说是长庆第二代石油人精神风貌的一个写照。父亲70年代初跑步
       上陇东,一干就是30多年。兄弟2人先后“子承父业”进入石油行业,堪称“石油世家”。如今,古稀父亲虽然已退休在家,却不赋闲,自觉承担起了养育第三代石油人的重任。每逢一家团聚时,父亲总是以老石油的骄傲与严肃告诫他们,“家里的事情,小孩子的成长,你们都别操心,多把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不要落伍。你们工作干好了,我和你妈最高兴。”他2002年7月从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毕业之际,恰逢采气三厂如火如荼开发评价苏里格气田之时,千载难逢的感慨促成了他义无反顾地奔向苏里格气田。从采气工干起,一路艰苦奋斗,一路激情燃烧,父辈期望、石油情结和职业理想,将他锤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苏里格采气人。一年到头,他穿得最多的是长庆油田的红工服,红衣红帽,走在沙漠里,远远望去,像地平线上一抹红霞,分外耀眼。他称之为“长庆时装”。
       “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查一步,少出事故”:“不怕千日紧,只怕一时松”;“一人违章,众人遭殃”,这些脍炙人口的安全警句都出自一个人之口。曾获长庆油田公司劳动模范、优秀管理者,以及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第三采气厂安全总监杨言海,身兼数职,历年来一直兼任苏里格气田前期评价和产能建设项目副总经理及生产管理科科长等职,足迹踏遍了采气三厂辖区内7.6万多平方公里的点点线线、沟沟壑壑,长年累月心里装着生产、生活、出行的各个安全环节。凡是涉及安全的地方,他都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一丝也不放过,一刻也不放松。员工乘车出外,谁职务高,谁是党员,谁就得对这趟车的安全负责。采气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高危工作,安全更是重于泰山,要严密无缝,一点也不能马虎。除了保护人身、设备安全。还要精心保护环境、植被的安全。因此,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厂领导调侃他一人睡了3张床:在前线指挥部一张床,在产能建设施工现场一张床,还有一张床就是越野车的坐垫。在他的奔忙下,5年多来,全厂没有发生过一次大小安全事故。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气田开发遇到困难的时候,依靠坚定的信念,依靠“宁肯少活20年,誓要拿下大气田”的强大精神力量,采气三厂人选择了迎难而上。
       笔者手里拿着的是一份重要文件——《苏里格气田“十一五”业务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展示了未来5年内,苏里格气田建成年产量50亿立方米大气田的美好前景。在另一份资料中,笔者看到了关于苏里格气田开发中12项关键技术:富集区优选技术、快速投产技术、排水采气技术等,有的已经全面推广应用,有的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
       “如果没有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提供的这些统计资料,我们在苏里格还不知道要摸索多长时间,如果没有采气三厂提供的技术服务,我们在苏里格就如同瞎子摸象。”一位项目经理在谈到采气三厂时,不无感激地对笔者说。
       2003年,采气三厂人,踏上寻求苏里格气田有效。
       漫漫探索路
       2003年春天,沙漠腹地的苏6井区多了几个简易铁皮房,这些彼此相隔三五公里、过一两个月还可能移动一次的铁皮房里,就住着采气三厂的试验人员。
       从进入采气三厂时轰轰烈烈的大好局面,到前期开发试验的失败,落差太大了。但采气三厂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他们必须首先摸清苏里格的“脾气”,为此。他们必须尽早把资料拿到手,必须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苏平1井是苏里格气田实施的第一口水平井,2002年9月开始生产,这口寄托着苏里格人太多希望的井,日产只有3000立方米,但这是在试验,要跟踪测试这口井的产量,就必须吃住在井上。2003年夏,丁辉和另外一名技术员就盯在这口井上。
       “时间久了,我们对这口井还产生感情,如今还经常过去看看它。别看这口井产量低,可如今5年过去了,3000立方米日产量一直保持到现在,累计产气量已经超过400万立方米,但油压却非常稳定。”说起苏平1井,丁辉颇显依恋。
       然而,当初的现场试验,可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丁辉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叫“修正等时试井”试验方法,就是每隔一定的时间取一次参数,为的是采集更准确的数据。试验评价过程中,项目繁多,什么油压、套压、含水量、产气量、水合物堵塞次数,每隔两小时就要不折不扣地录取一次资料。两个年轻人住在简易铁皮房里,除了运送生活物资的车偶尔来一次,他们只有星星为伴、野草为伍。由于简易铁皮房无法洗澡,刮胡子也没有必要,而“修正等时试井”必须是一次单井试验45天,从不间断,所以等丁辉他们从沙漠里出来时,居然没有人认出他们。
       2003年的夏天总算过去了,他们终于从苏平1井录取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草长莺飞,到了冬天,他们又转到了苏39-14井开展试验,同样是“修正等进试井”。苏39-14井所在地区的沙漠植被相当稀少,遍地黄沙,北风一起,黄沙滚滚,铁皮房根本挡不住风沙,饭刚做好,到点了,该录资料了。等录完回来,饭菜上早已覆盖了一层黄沙。不管怎么说,只要能顺利录取资料,吃点黄沙算不了什么。要是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遇上井堵,那可就惨了。苏40-14日产只有2000立方米,但要从试验的角度,它与相对高产井具有同样的价值。试验中不能停产,为了保证气井生产和试验的顺利进行,一旦发生井堵必须尽快进行解堵,偏偏这种井还特别容易发生堵塞。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先关上下面的阀门,打开上面的阀门,然后向井口灌人甲醇;接着再关上上面的阀门,打开下面的阀门,让甲醇流入井筒。每次只能灌几升。一天不停地灌,不停地倒流程,不停地录资料,一天下来,胳膊都是肿的。
       “光苏6区,就是3l口井,每测试一口井就是45天,吃住都在沙漠里,不管什么天气,每天只与黄沙为伴,那种苦,是常入难以想象的。现在,每看到这些曲线和统计结果,我的眼窝都酸酸的。要知道,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凝聚着采气三厂员工的心血。”作为作业一区的经理,蒋成银参与了这些试验,回首往事,他心潮起伏。
       在艰苦的工作中,采气三厂的凝聚力在加强。白星华就是在试验研究中累病的。作为采气三厂计划财务部副主任,为了密密麻麻的数据,白星华常常是白天跑现场,晚上搞预算,精益求精,常常加班到深夜。长期劳累,积劳成疾,最终被确诊为罕见的淋巴系统癌变,且已到了晚期,不得不到北京就诊。消息传来,全厂干部员工为之叹息。当听说治疗费用将大大突破企业公费医疗所核定的标准时,采气三厂发动了义务捐助,没想到,只有一百余名员工的采气三厂一夜之间竟捐款八万八千余元,人均捐款达800余元。而病床上的白星华却魂牵梦绕着苏里格,时时惦记着苏里格合作开发的进程。
       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研究,采气三厂终于摸清了苏里格气田的储层特性和单井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认识,为日后苏里格气田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也为参与开发苏里格气田的各合作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艰苦攻关时
       2004年6月6日,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苏里格气田开发专题研讨会。与会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石油、石油大学等相关部门的院士和专家根据采气三厂的前期评价与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了“面对现实,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简易开采,低成本开发”的思想。
       当时,苏里格气田的情况已经基本搞清,原来认为苏里格是高产、高丰度整装气田,通过前期的开发评价,形成了“储层薄、砂体小、渗透率低、气藏压力低、非均质性强、单井控制储量小”的新认识。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副总经理的冉新权指出:“从2003年开始,苏里格气田进入评价试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也看到,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坚定了我们继续攻关的信心。”冉新权说,“苏里格气田的各项评价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进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
       而此时。采气三厂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多项技术试验。在苏6井区,2002年投产17口井,2003年又投产12口,两年内总的生产井数目达到29口。但由于产量低、压力低,到2003年年底有些井就开始积液了。了解采气的人都知道,天然气开采最怕的就是出水,尤其是苏里格这样的低压、低产气田,井简一旦积水,天然气就无法产出。怎么办?就是要向井筒里加发泡剂,使水变为密度非常小的水泡,打破井简的压力平衡,恢复生产。于是,恢复生产的过程,就成了发泡剂选型的过程,就成了排水采气试验的过程。加发泡剂的过程同加解堵剂的过程一样,由于井口带压,开阀门的次数非常频繁,体力重。这29口井每一口井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井固体制剂起作用,有的井液体制剂起作用。每月每口井都要进行分析,确定新措施:药最、周期、加药品种、生产制度,一井一策,一井一阀一工艺,每口井都要试验多种发泡剂。有的井还有耐药性,前半月加某种发泡剂,到下半月再加这种就不起作用了,接着就得更换加药方案。每天加药,排积液、解井堵,同时还要记录试验结果。在这种艰苦的探索中.“排水采气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全体参与人员打破了专业之分,知识水平和技能都大有提高,一批青年人锻炼了出来。
       现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中的每一项技术都是采气三厂试验和积累的结果,优化钻井技术也是如此。什么样的钻头最适合苏里格气田的岩层、什么样的套管尺寸及井身结构更合理,什么样的泥浆配比更能保护储层厦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等等,每一个参数都凝聚着采气三厂人的心血。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探索中,富集区优选技术、排水采气技术、滚动建产技术、稳产接替技术、优化钻井技术、分压合采技术、地面简化技术等12项技术一步步走向成熟,这12项技术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都是经过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后得来的。
       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带头学习钻研地质、采气等相关理论知识,带头将理论与开发实践相结合;岗位操作人员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装备蔚然成风。
       2006年新春佳节剐过,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再一次亲临苏里格气田,并与采气三厂的领导班子成员、技术骨干、工人代表一起讨论座谈,给采气三厂独创的苏里格气田开发工艺配套技术和合作开发的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神奇的花,无论是在沙蒿丛中,还是干旱的沙地上,这种花总是勇敢地挺着单薄的身体,把一朵如指甲盖般大小的黄色小花高高举起.在缺乏色彩的沙漠里,显得格外鲜艳。尤其是它那淡淡的香味,清雅而醉人。每当看到这种花,我就会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诗:战地黄花分外香。
       出陕西省宝鸡市西北30余公里,就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大散关,在那里,南宋诗人陆放翁的“铁马秋风大散关”成为我国古代最能表达驰骋北疆、纵马扬鞭之豪迈的诗句。出大散关北行,就是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而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毛乌素沙漠,采气三厂5年的大漠求索,不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真实写照吗?
       风过林梢
       风,掠过河南乡的那片柳林,其声苍凉而悠远。采气三厂的员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片荒凉的地方—住就是五年。而今,仍是风过林梢,他们听出的分明是雄浑与激扬,那是辉煌的前奏,是希望的序曲。
       又是一个周末。听说妻子要到天然气处理厂临时宿舍来办事,负责外协工作的张五部特地换上了一套干净整洁的新衣服。但时间已经过了8点,与乌审旗国土局约的办事时间是在9点,他该走了。由于骨架工程投运在即,受阻现象屡有发生,加之各项目部都加快了钻井节奏,要申请的井位显著增多,与当地农牧民和基层乡村组织协调关系的工作也成倍增加,两周来的紧盯慢磨,与某乡的关系终于有了进展,张五部意识到,得趁热打铁。直到车拐上去乌审旗的路,妻子胡玉珍还没有出现。这已经是第三周了,两口子一个在河南乡,一个在苏里格气田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一个小时的车程,但就是见不了面,可张五部说:等了5年。憋着一股劲儿就等这天了,如今苏里格气田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
       在合作开发的今天,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只有苏14井区这块“自留地”了,开发区域缩小了,但是用该厂厂长张虎的话说:“责任更大了,要做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也更多了。”苏14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中部。是长庆油田公司自主评价的区块,是探索实施技术集成化、材料国产化、设备撬装化、服务市场化的试验场。而他们探索出的技术路线将无偿推广到合作开发的其他区块。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展井位优选技术攻关。提高I+II类井比例的井位优选技术试验,就是该厂成功的典范之作。
       下面是记者5月10日下午的一段采访札记:
       标题是《一次不知道采访对象是谁的采访》
       当我接完电话抬起头时,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身份介绍已经结束,在座的被采访者我仍然一个也不认识。而又不好意思再问,于是,采访中出现不明白的问-题。我只能无称谓地提问,诸如“对不起,刚才说的这口井是什么时间完钻的?”等等。
       采气三厂的情况介绍开始了。站在大屏幕前讲解幻灯片的是一位年轻人,方正的国字脸上带着自信而沉稳的微笑。他从苏14区块的基本概况讲到各项开发试验的进展,从几年来的经验教训讲到现在的技术对策。我惊叹于他的记忆力之强,幻灯片中关于每一项试验都要有一些片子之外的数据以及类似于苏14-13-41之类的井号加以佐证,从苏6井区失败的记忆,到苏14井区正在进行的试验,数十口评价井,而这位年轻人竟能如数家珍般地信口道来。他是谁呢?
       年轻人的介绍不时被一位坐在我对面的中年人所打断。更让我惊叹的是,这位中年人记得似乎比那位年轻人更详细。试验中的细节、哪口井在哪个层位钻遇气层、已经交给长庆石油勘探局开发的苏6井区中某一口井目前的产量等等他都了然于心。他又是谁呢?
       采访结束时,我才知道,那位年轻人是一位工程师,他叫贾增强。而那位中年人则是采气三厂的党委书记、技术攻关组组长,他叫张振红。
       这是记者采访中一个小小的花絮,但透过这件事,记者看到的是采气三厂从普通职工到领导那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管理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实现技术的突破。高精度二维地震效果好、投资少,但要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一关就是资料采集关。要获得优质的地震资料,一是要确保把干扰降到最低,二是要确保激发深度。在苏14井区高精度二维地震中,设计要求在潜水层以下的高速层中激发,以提高有效震波的能量,提高信噪比。采气三厂与东方物探的专家们集思广益,有效地解决了激发深度等系列问题,保证了采集质量。
       地震是地质家的眼睛。通过集成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高精度二维地震擦亮了地质家的眼睛,苏里格的储层预测不再是“雾里看花,云中观月”了。然而,井位优选和储层识别毕竟是人站在地上研究数千米的地下,谁具有一双“慧眼”呢?
       雁阵惊寒
       拥有优质的地震资料,是搞好井位优选和储层识别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想利用这些地震资料获取井位坐标、确定目的层层位,还需要经过艰苦细致的研究。为此,采气三厂率先实行“服务市场化”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其他油田,要确定一口开发井的井位,只需要该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家就可以了,这是由地震波阻抗与储层预测之间的单解性决定的。但在苏里格气田,由于盒8层和山1层内各种岩性以及有效储层之间没有固定的波阻抗关系,常规地震反射没有特定的响应,储层预测存在很大的多解性。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冉新权曾经形象地告诉笔者,如果把砂体与储层比作盒子和珍珠的话,那么,在其他油气田,找到盒子就等于找到了珍珠,而在苏里格气田,找到的盒子里只有一颗是真珍珠,而其他全是假珍珠。从地震波阻抗关系上讲,这些假珍珠和真珍珠几乎没什么两样。如何在这些假珍珠堆中找出那颗真珍珠,就成了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的关键。
       2005年底,针对苏14井区东南部100平方千米区块内的“寻珠”行动,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东方物探长庆分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锐浪公司都来了。“服务市场化”的机制把各单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都调动了起来。面对的是同样的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根据“在地震测线上确定50口井位坐标参考”的要求,分别解释,分别拿出井位坐标,分别提出储层预测。然后,长庆采气三厂甄别各家方案,五家都看好的井位,有四家看好的井位……直到只有一家看好的井位分别统计出来。在此基础上,优选了14口井的坐标下发到钻井队。“服务市场化”使苏里格气田开发的关键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其实,不光是在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的技术服务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在如今的苏14井区,采气三厂对其他方面也实行服务市场化,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井下节流装置是实现废旧油管浅埋、井口不加热、不注醇、中低压集气的关键装置,为了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同时降低成本,由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多家单位参与研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果采用井下节流技术,那么由于集气管线只适用于中低压输气,一旦井下节流装置失效,就将对输气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必须采用超压紧急截断阀。为此,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多家国内企业参与研制,并提供了样品,替代了进口产品……
       如今的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竞技场,听不到镝鸣马嘶,看不到刀光剑影,但可以感受到各服务单位各展绝技的紧张气氛。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放,使采气三厂如鱼得水,井位优选、测井试气、地面简化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采气三厂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而今迈步
       2006年9月,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气厂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余浩杰担任厂长,曾经在第三采气厂主管生产的谭中国担任该厂党委书记。
       第三采气厂迎来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二届领导班子,也迎来了同样严峻的挑战。首先是整个气田投产准备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各项工作安排非常紧张。采气三厂担负着苏里格气田集气干线和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等骨架工程的建设任务,而这些工程都是控制整个气田生产运行的咽喉,稍有闪失,就会影响整个气田的开发进展,进而影响到北京冬季用气高峰期的供气。其次,苏14区块的开发也要像其他区块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按时顺利投产。面对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正常单独上岗的现实,新一届领导班子迅速进入角色,从容调度,稳步推进,使各项工作没有因为班子的调整而受到影响。到2006年11月22日,由采气三厂负责建设的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一次投产成功,保证了各项目部的顺利投产,受到各项目部的高度赞扬。同时,苏14开发试验区已经建成年产1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共投产气井28口,生产平稳,到2007年2月底,累计生产天然气3092万立方米。
       2007年,年处理能力达50亿立方米的苏里格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将建成投运,统一的前线生产指挥中心也将在乌审旗破土动工,而苏14井区将有168口开发井,形成年产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建设和完善气田骨架工程,确保各项目部新的产能建设能够正点运行,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2007年3月24日,记者在西安再次见到了余浩杰厂长,他对记者说,苏里格气田的开发关系到长庆油田2007年天然气超百亿和油气当量达到2000万吨计划的实现,关系到2010年长庆油田天然气产量2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3000万吨的实现,目前的开发技术系列为提高钻井成功率、降低开发成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探索无止境.采气三厂将把各项开发先导试验进行到底,力争在各项配套技术试验中取得新的突破。
       余浩杰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航程已经起锚,苏里格的明天会更美好,采气三厂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胜利篇
       2006年7月10日,时任长庆油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兼副总经理的冉新权向笔者描绘着他的美好憧憬:今年年底,苏里格气田的日产量将超过300万立方米,可保证京津地区300多万个三口之家生活用气。也就是说,届时。苏里格气田将使近1000万人受益。2007年年底,苏里格气田的日产量迭到1000万立方米,然后是1500万立方米……通过陕京管线、陕京二线.京津冀地区长期稳定供气就有了可靠的保障,长庆气区在以西气东输工程等为主干的国家天然气供应网中的枢纽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
       苏里格气田的规模有效开发,是“5+1”合作模式的结果,在这一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中,五家未上市企业的事迹同样可歌可泣。
       2005年5月20日,在由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呈报中国石油集团并得到批准的《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实施意见》第七条中明确“合作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未上市企业。在同等条件下,长庆石油勘探局优先”。
       2000年中国石油集团实行内部重组以来,长庆油田公司与长庆石油勘探局共同发展,使长庆油区成为我国第三大油气田和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田。2005年,长庆的油气当量突破1500万吨,2006年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达到1700万吨,2007年长庆实现油气当量2000万吨,再上新高点,凝聚着长庆全体职工家属的心血。而今,“共举中国石油一面旗,同唱长庆油田一首歌”已经成为长庆油区的共同理念。参与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长庆石油勘探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两年后的今天,第一项目部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着“创建模范和谐油区”的激扬乐章。
       大手笔
       合作开发的号角一吹响,长庆石油勘探局就直取苏6区块和苏36一ll区块,这两个区块的面积总和达1036平方公里,探明含气面积和储量在各项目部中排名第一,从而挥就了合作开发的第一个大手笔。
       第一项目部成立后,各项工作迅速启动。三个月之后,即向中国石油上报了苏6和苏36—11两个区块的开发方案,并通过了中国石油的审批,从而挥就了合作开发的第二个大手笔。
       在这一开发方案中,苏6区块动用天然气地质储量460.87亿立方米,建产4亿立方米;苏36-11动用294.3亿立方米,建产3亿立方米,两个区块共计建产7亿立方米。计划建成的生产能力和天然气产量都是合作项目经理中最大的。
       而合作开发并投产的第一年,即2006年,第一项目部计划建产3亿立方米,其中苏6区块建产2.4亿立方米,苏36-11区块建产0.6亿立方米,当年就生产天然气1.5226亿立方米。为实现这一计划,需要建开发井50口,3口评价井,加上改造和新建的地面工程。第一项目部合作开发的第一年建产最多,地面工程最大,从而挥就了合作开发的第三个大手笔。
       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以来,长庆石油勘探局经历了两位局长,可不管是江夕根局长还是苟三权局长,都对苏6和苏36-11区块的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局领导非常重视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项目部成立后,一年多以来,江局长和苟局长多次亲临一线,统一思想,协调工作,形成了项目部、供应处、油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工作。”笔者在第一项目经理部采访,每一位被采访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这样说。
       大成果
       第一项目经理负责管理的苏6和苏36-11是位于苏里格气中部的两个相邻井区,苏6位于苏36-11的东侧。原来认为在这两个井区之间有一个s形的区带,在这个区带里没有天然气富集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在反复研究地震资料和沉积相的基础上,第一项目部果断地在靠近S形区带的地段部署了苏36-5-18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于是,又乘胜追击,大胆向东甩开两个井距。打了苏36-2-20井,实施下来,效果也是同样很好,从而彻底打破了“s形区带为一缺失带”的概念,发现了一个新的储量富集区。
       这是第一项目经理部科学的运行机制结下的又一大硕果。此前,该项目部就在苏6区块刨下I+Ⅱ类井比例78.6%的可喜成绩。2006年5月29日,笔者从苏里格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技术研讨会上获悉,该项目部在苏6井区完钻的14口开发井中,I+Ⅱ类井占11口。加上地质认识程度较低的苏36-11井区,当时两个区块共完井18口,I+Ⅱ类井比例达到72.2%。对于这个结果,一向低调而谦和的第一项目部经理杨志伦对笔者说:“静态评价还要通过最终结果来验证,这只是静态评价的结果,主要看试气的情况。”不久以后,笔者就得到了最终验证的试气结果:实施压裂作业后,试气情况与静态解释的情况完全一致。
       项目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开发原则,即“先肥后瘦,先优后差。盒8为主,兼顾山1,以局部成果取得主动,带动全区块连片开发,以苏6为主战场,苏36-11开辟先导性试验区”。同时,还确定了科学的井位优选程序:项目部依据地质分析和老井动态提出初步的井位意见。然后根据地震资料由东方物探和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讨论。最后由油田公司天然气处组织研究院、东方物探、项目部的专家集体讨论,对每一口井自由发表意见,提出井位方案。项目部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在打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此保证I+II类井比例的提高。
       到2006年底,第一项目部全面完成了各项生产建设任务,其中共完钻开发井60口,静态评价结果显示,I类井25口,Ⅱ类井22口,I+Ⅱ类井比例达到78.4%。经过半年的生产,动态评价显示,这批井的I+Ⅱ类井比例达到了76.7%,动静态评价结果基本吻合。这一年,第一项目部建成了年产3.1218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投产新井50口,加上仍在生产的50口老井,2006年全年共生产天然气1.6993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通过一年的开发,第一项目部加深了对苏6和苏36-11两个区块的地质和储层认识,进一步摸清了气井的生产规律,为下一步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和谐
       在第一项目部,笔者真正感受到了“和谐”的力量。由于项目部成立后在乌审旗附近缺少库房等设施,加之许多设备还没能按时到位,而从采气三厂接手的苏6井区的开发却不能停止,怎么办?向长庆油田公司求助。“一旦遇到困难,需要什么设备,给一厂打电话,一厂支援;给二厂打电话,二厂支援;给三厂打电话,三厂支援。需要技术支持,也是一样,油田公司那边三个采气厂,甭管是哪一家,只要一个电话,对方马上派人来解决。在第一项目部,勘探局和油田公司双方的优势都发挥了出来。”第一项目部赵喜民总工程师说。
       这就是和谐,和谐方能凝聚,和谐才有力量。2005年11月,第一项目部从采气三厂接管了苏1站和苏2站两个集气站。特别是l号站,大型设备多,站内自动化控制程度高。虽然第一项目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接手后,要马上进入状态,保证其安全生产,实际操作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为此,采气三厂义无反顾地派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
       长庆油田公司对苏里格苏6区块和苏36-11区块的开发全力支持和配合。2005年底,这两个井区原有的开发井都交给了第一项目部,但这些井大多都进入了开发后期,含水上升,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的几率升高,单井管理难度增大。遇到堵塞问题,第一项目部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油田公司,用于解堵的注醇车、井下节流器、操作车等装置和设备,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过去,马上就解决了。
       和谐的外部环境,使第一项目部如鱼得水。而内
       部的和谐则是第一项目部成功的关键。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每天都要跑现场,中午带干粮,一干就是一天,常常是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到达布察克镇,凌晨一俩点回来也是常事。从5月初到7月20号,项目部总工程师赵喜民没回过一次西安的家。其他领导也没有专门回过西安。领导吃苦在前,员工自然不甘落后。职工邹国署的父亲有病,长期卧床,为了项目上的事,邹国署没顾上照顾。可是没过多久,他的岳父也生病住了院.银川的一家医院里一下子住进了邹国署的两位亲人。即便如此,邹国署也只是抽空回去看了两次。
       内外和谐的局面,带来的是第一项目部的三个最快:建井速度最快、投产速度最快、地面建设最快。2007年,第一项目部将部署开发井95口,新建天然气生产能力4亿立方米,计划全年生产天然气3亿立方米。该项目部经理杨志伦表示,2007年第一项目部将以蒋洁敏总经理“强化技术、积极试验、稳步推进、有效开发”和“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苏里格气田“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合理部署,积极有效,和谐共建,为规模开发苏里格气田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5年9月12日,李文权、毕文亮、王民、李玉成离开辽河湾,离开盘锦,离开他们温暖而舒适的家,长途奔袭苏里格。一年半多过去了,苏里格气田第二项目部跨出东北也是虎,在苏里格创造了一项项好成绩。他们在远方,为辽河石油勘探局20万职工家属点燃了一团希望之火。
       一击制胜
       猛虎出击,快如闪电。第二项目部如一头捕食的东北虎,快速扑向苏里格,而且一击制胜。 2005年9月,辽河石油勘探局与长庆油田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的合同,辽河石油勘探局就成立了苏10项目部。第三天,苏10项目部部分人员就已经到达古城西安,与长庆油田洽谈开发的具体事宜。同时,另一组人员直奔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勘察现场,为第一口井的上钻做准备。
       2005年10月26日早晨8时18分,第二项目部苏-里格气田第一口合作开发井——苏10-58-46井在苏10区块正式鸣机开钻。在苏里格合作开发五个项目经理部中,第二项目部是动作最快的项目部之一,也是最早取得成果的一个。
       2006年5月中旬,笔者在第二项目部获悉,该项目部一进入苏里格,就确立了“滚动开发、滚动控制、滚动建产”的开发指导思想。利用老的地震资料和沉积相研究成果,在第一批部署的60口开发井中,已有33口完钻,平均钻井周期21.1天,完成电测解释32口,共解释气层126层,计400米,平均单井解释气层4层12.5米。依据苏里格气田静态评价标准,当时的这批开发井中,I+Ⅱ类井比达到81.3%。
       更为可喜的是,在笔者第二次苏里格采访即将结束时获悉,第二项目部打破了“苏里格气田的开发井没有自然产能”这一神话,在原来认为储层物性较差的地区,大胆甩开,打出了一口有自然产能的开发井。该井在没有实施压裂作业的情况下,每天自然产能达2000多立方米,成为苏里格气田发现以来,第一口有自然产能的天然气井。该项目部还在纵向上取得突破,在苏10-34-34井解释盒7段气层2层13.2米,而储层物性较好,从而在盒8和山1之外发现了新储层。
       2006年9月26日,第二项目部的苏10区块正式投产。新完钻的92口新井中,I+II类井比例进一步升高,其中I类井72口,占78.3%,Ⅱ类井14口,占15.2%,I+II类井比例达到93.5%。
       2006年,第二项目部还完成了4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任务,建成两座集气站和162千米的集、采气管线。第二项目部真是一头幸运虎,一个个胜利为该项目部实现既定的目标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不辱使命
       由辽河石油勘探局组成的第二项目部合作开发的是苏里格气田苏10井区。该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的西北部,区块面积542平方公里,探明含气面积358平方公里,探明天然气储量629.11亿立方米。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原来只有探井或评价井8口,是开发难度相对较大的一个区块。
       但苏10区块也寄予了辽河石油勘探局20万职工家属的希望。中标苏10区块后,全局上下高度重视,认真落实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合作开发合同,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张凤山明确指出:“要站在满足西气东输天然气供给,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认识苏里格气田开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完成,高水平、高速度开发好苏10区块,树辽河形象,创辽河品牌。”孙崇仁书记更是要求全局上下全力支持苏10区块的开发工作,要钻机上钻机,要设备上设备,确保苏10区块的开发顺利进行。
       不仅辽河石油勘探局领导重视,辽河油田公司领导同样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未上市企业缺乏勘探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实,辽河油田公司要人给人,要队伍给队伍。现在的第二项目部领导班子共有6名成员,其中4名就来自辽河油田分公司。
       “来之前没想到苏里格地区的自然条件这么恶劣,在对苏10-52-53并实施压裂时,正值冬季大风,真让我们体会到了‘飞沙走石’的厉害,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玻璃片的风镜一会儿就被打得跟磨砂瓶似的,不得不戴带金属片的风镜。2006年初,大港的压-裂队伍在苏10区块实施压裂作业时,道路反浆,车进不去,不得已用铲车把作业车辆一一拖进去。当时,头天白天的气温还是28度,一夜之间,第二天就变成零下20多度,已经加了-10号柴油的车辆全部结冻、瘫痪,不得不从靖边拉了一车30号柴油,把原来的油放出来,重新加上新油才启动。更可怕的是,这里沙丘会走动,开钻时修的路,10多天打完井后,路就找不着到了。在这么恶劣的环境和工作条件下,我们也想慢一些,也想抽时间回辽河多待几天,但辽河油田20多万职工家属在看着我们,辽河油田的领导也在看着我们,不行啊。”在采油厂干了20年,成立第二项目部时从辽河油田分公司调入第二项目部的毕文亮对笔者说。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使命感驱动下,第二项目部不仅在优选富集区、优选井位方面成效喜人,而且也探索出了降低成本的途径。2006年9月底,第二项目部有24口新井投产,其中,苏21站投产11口,计划是产气25.5万立方米,苏18站投产13口,计划是产气量为31.5万立方米,合计产气达到57万立方米。为此,该项目部进行了投产培训,从置换、试压、开井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了采气工艺,为今后提高采气管理水平,挖掘气井潜力打下了基础。
       这是寄托辽河油田全体职工家属希望的24口井,为了确保第一批新井顺利投产,在实施中,第二项目部组织辽油建一公司、油建二公司、辽河设计院等十余家参战单位,本着“超前部署,紧密协作,优化设计,确保效益”的原则,统一对外协调,统一生产调度。最终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
       内蒙古乌审旗达布察克镇林荫路南004号,宽敞
       的大院里干净整洁。就连整齐码在墙边上的钢管也被擦得油光锃亮。几台车牌号为“川A”××××的车告诉笔者,第三项目部到了。
       正是这支川军,不仅创造了苏里格的高产井新纪录。还发现电阻率仅有6欧姆米的地层仍是有效储层,从而使大量低阻气藏显露无遗。在电阻率只有6欧姆米的苏5-4-27B井盒7段,获得了产纯气14.57万立方米的高产气层,从而在盒了这一原来认为是禁区的层系,发现了大量的低阻气藏……
       川军出川
       2006年5月29日笔者在苏里格气田联管会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获悉,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组成的第三项目部当时在苏5区块已经完钻的评价开发井有13口,其中I+Ⅱ类井比例高达89%。
       两个月之后,笔者在乌审旗达布察克镇林荫南路004号采访时获悉,在苏5区块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第三项目部的战线开始转向桃7区,又马到功成。6月20日,对桃7-10-18井实施压裂作业,排液4小时后开始出气,油压达25兆帕,日产量达12.5万立方米,折算无阻流量达31.89万立方米。出川的川军打出了一个个漂亮仗。但紧接着完钻的一口井又把人们的心提到了嗓跟上。苏5-16-23用传统眼光看,盒8储层并不发育,测井资料油气显示级别较低,多为干层特征,因此有人不主张进行压裂。但也有人认为,该层砂体厚度大,连续性好,砂体预测横向有变好的趋势。姑娘都嫁了,还在乎一身嫁妆!此时,川军勇往直前、能征善战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压!结果,该井无阻流量高达43.2万立方米,是当时苏5区块产能最高的井。更重要的是,这口井从此打开了低阻气藏的大门。
       2005年9月,四川石油管理局与长庆油田分公司签订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苏5井区和桃7井区的合同。合同区块总面积达1210平方千米,是五个项目部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达866.58亿立方米。在五个项目部中名列第二。
       2005年9月25日,第三项目部成立,四川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张本全担任项目部总经理,前线指挥部设在内蒙古乌审旗达布察克镇。第三项目部自成立之日起,就严格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机构和进行人员配置。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是高级职称,勘探部、工程技术部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也都是高级职称,以此来实现高效。
       项目部一成立,就确立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学习创新、规模有效”’的合作开发工作思路,提出了“滚动勘探开发,加强成本管理,加强安全清洁生产”的工作要求。
       从四川盆地到毛乌素沙漠,雄心勃勃的第三项目部长驱直入,以川军特有的精细和严谨,也以川军特有的勇猛和无畏。直面苏里格这一世界级的开发难题。
       深入不毛
       在招标中拿下总面积最大的两个区块后,第三项目部前线指挥部和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钻井队等于2005年9月底开进了毛乌素沙漠,然而斗志昂扬的川军刚一进入乌审旗,就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
       毛乌素沙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西北部,属于高原盆地,地面海拔在1250—1350米之问,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在气候湿润、气温平和的四川盆地生活惯了的人,来到乌审旗,一下子被水土不服和气候反应所打倒:干燥的气候使全项目部没有一个人没流过鼻血。“光流鼻血就罢了,最难受的是牙疼,许多人牙疼超过20天。疼得腮帮子肿得老高。”第三项目部勘探部部长赵绍新介绍说。
       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倒也罢了,最让第三项目部苦恼的是工作上的问题:确定井位和目的层。同时,苏5区块是苏里格气田各区块含水最高的区块,稍不留意,就会出水,而气田开发最怕的就是出水。
       毛乌素沙漠的冬天是寒冷的,这让第三项目部也吃尽了苦头。该项目部副经理兼工程技术部部长陶建林介绍说:“没想到气温这么低,在成都零下1度就算超低温了,但在苏里格,动辄零下30度。人受点苦也就算了,关键是习惯于在川渝地区施工的川局,因不习惯这样的低温,走了不少弯路。”陶建林说2005-年冬天。从四川带来的柴油都是-10号或20号的。结果都没法使用。在苏5-6-23井,部分作业车已经上去了,但还不具备施工条件,正准备熄火休息,可一看气温,不敢熄火了。9台压裂车着了一晚上,没有熄火。一直等到第二天开始作业。“去年冬天,我们固了两口井,今年年初就出现砂堵,这时才发现是固井质量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才发现是天冷造成的。当然,目前我们的固井成功率达到100%,压裂成功率也达到100%。”陶建林介绍说。
       虽然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第三项目部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创新技术频频成功:首先钻井周期缩短到了12天左右,超过了磨溪速度。在完井方面,第三项目部进一步优化了井身结构,同时,采用简易套管以及70兆帕/35兆帕复合井口,建井成本又降了135万元。在油管方面,第三项目部采用J55和N80复合型油管,满足了工艺要求,又满足了开发要求,单井降低成本达7万元之多。在试气方面,第三项目部简化审批,从固完井到压裂再到出气只有5天时间。
       扬威大漠
       第三项目部成立后,四川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项目部总经理张本全就提出“只要苏里格有气,四川石油管理局就一定要把它找出来、拿出来”。
       这种说法,在其他气田甚至在苏里格气田的其他区块。都算不上“豪情壮志”,但在苏5区块就不同了。据第三项目部总会计师任钦虎介绍,整个苏5区块虽然无边际水,也无底水,但地下水活跃,束缚水含量高,气层含气饱和度很少能超过60%。这种情况在苏里格气田其他区块都是没有的。这一特殊性导致的第一个结果是储层预测和井位优选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为束缚水含量高,必然导致储层电阻率低,从而使得储层和非储层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其次,束缚水在生产过程中,会因为地层物性的变化而变成游离水,从而导致井简积水或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这对四川局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攻克苏5区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难关,第三项目部收集了长庆油田以前的二维或三维资料,让四川石油管理局研究院、物探公司、原西南地质局研究院改制的德阳研究院等三家单位背靠背平行解释。几家都认为好的井位确定下来,对于认识不统一的,再进行讨论。这样的机制,不仅使第三项目部的I+Ⅱ类井比例保持了较好的水平,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发现。苏5-2-18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成功的。该井的位置在原苏里格的储量线之外,但第三项目部认为,对于像苏里格这样的大型岩性气藏来说,储层不可有清晰的边界。在加深地质认识和沉积研究的基础上,第三项目部大胆甩出去10多千米。部署了苏5-2-18井,测试结果,该井产量达2万多立方米,无-阻流量达6万多立方米,从而开辟了新的储量区,圈定了苏5井区等4个油气富集区,探制了苏5-2-47等三个有利油气富集区,预测了苏5区块东南、苏5区
       块西南和桃7区块中偏东等3个潜在油气富集区。
       目前,第三项目部还积极开展气井科学配产试验,进一步探索苏6井区的气藏开发规律,尤其是寻找解决冬季低温下采输的规律。
       在建产方面,第三项目部2006年建成2.5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2006年底,45千米的集气管线建设以及苏5-1集气站集气、分离等流程的工艺装置建设、交接计量站已经建成投产,26名采气工已经全部培训完毕,并开始顶岗作业。
       2006年,第三项目部还创下了合作开发以来,单井产量最高的新纪录。第三项目部是走出四川的一支劲旅,他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们正以他们的努力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为了寻找鄂托克前旗粮食局集资楼,我们找到了一个小门,门边挂着一块牌子,上书“长庆油田公司苏里格气田开发第四项目部”。
       进了门就是一个大办公室。穿过办公室,里间是一个小会议室,大概可以容10个人围桌而坐。会议室有两个侧门,一个通往楼梯,上面是员工休息的场所,另一个通往天井,那里是食堂。这就是第四项目部的营盘。
       中国石油副总裁胡文瑞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过程,造就一支虎狼之师。在第四项目部的采访,让记者感到了虎狼之师的威武和气势。
       出 击
       2005年8月,在13家未上市企业的角逐中,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苏20区块。
       大港油田集团公司的领导十分重视苏里格项目部的工作,中标前组织多家单位,集中力量,认真研究苏里格的地质情况和投标方案,中标后,调动各种优质资源和优秀人力,组织了9家单位协同配合第四项目部。
       2005年11月,习惯了天津港湿润海风的大港油田集团公司一干人马正式开进苏里格,干冷的风立刻让他们体会到北方冬天的严酷。但他们没有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停下来,而是迅速进入了战斗状态。首先,该项目部确定了苏20区块开发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中国石油的决定,执行长庆油田有关苏里格气田开发要求,严格履行苏20区块开发合同约定,解放思想。灵活创新,稳步推进,规范管理,安全运行,实现低成本开发,力争全面完成产能建设和产量任务。其次,该项目部认真开展技术准备。进入苏里格后,第四项目部并没有急于打井,而是利用老的地震资料,在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鄂尔多斯分院的大力配合下,对这些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处理,加深了地质认识,为开发部井工作提供了初步参考。同时,针对大港油田不熟悉天然气业务的现实,第四项目部多次派人到采气三厂等单位学习,为苏20区块的大规模开发做好了人才和技术储备。
       经过认真的前期准备,2005年11月,第四项目部下发了首批4口开发井的井位坐标。当月28日,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第四项目部在苏里格气田的第一口开发井——苏20-10-18井鸣机开钻。33天后的12月31日,苏20-10-18终于完钻,8天后的2006年1月8日苏20-10-18完井。按照苏里格气田静态评价标准,该井山1气层3层,累计厚度26.2米,应为I类井。但最终结果还得由试气来验证,2006年5月28日,对该井实施分压后,用8毫米油嘴试气,油压16兆帕,获无阻流量15.9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
       “虽然我们的第一口钻完井周期长了一些,但在第一次出击就获得高产气井,对项目部和时刻牵挂着苏里格的大港职工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第四项目部副经理任重田来说,当初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发 现
       在苏20-10-18井鼓舞下,第四项目部乘胜前进。接着又取得了可喜进展。2006年5月底,苏20区块已完钻前5口井,平均砂岩厚度44.5米,有效厚度11.6米,3口试气井平均无阻流量10.2万立方米。似乎是一片大丰收的景象。
       然而,成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紧接着苏20-13-14井的试气,就让第四项目部遭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挫败:这口深3600米的开发井,虽然解释盒8和山1气层各2层,总厚度达12米,但静态评价结果却认为,该井为Ⅲ类井。6月8日分压试气结果验证了评价结果:用8毫米油嘴试气,油压只有1兆帕,日产气1.2万立方米,折算无阻流量低于5万立方米。
       但希望之火紧接又在苏20-16-14井燃起。7月10日压裂试气,此前,该井测得山1气层5层累计厚度11.6米,实施压裂试采后,用5毫米油嘴试气,油压达25.5兆帕,排液后为了不造成浪费,没有测试无阻流量,估算无阻流量达20万立方米以上。
       山1,又是山1。结合苏20-10-18井等数口高产井的情况,第四项目部的专家似乎感到一些异常,这是一种在苏里格气田不合常理的异常,难道这一异常中蕴藏什么有价值的玄机吗?
       苏里格气田主要发育盒8和山1两套储层,在已经探明的5336.52亿立方米储量中,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盒8)气层探明储量达4189.77亿立方米,山1气层探明储量为1146.75亿立方米,在整个储量结构中,盒8气藏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正是按照这一储量结构,苏20区块3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初步设计中,采用了“一套井网、一套层系”的开采方案,而这套主产层系就是盒8,山1只是兼顾层。第四项目部通过创新认识,得出了“在苏20区块内,山1气藏和盒8气藏一样,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的新认识。
       在这种薪观念的指导下,第四项目部一路凯歌高奏,在此后完钻开发井中,有10余口无阻流量超过10万立方米,其中,苏20-16-22井无阻流量更是高达65万立方米。
       根据苏20区块的开发现实,大港油田集团公司领导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能量,全力配合苏里格气田的开发。2006年7月16日,笔者在第四项目部采访时获悉,苏20区块已经完井9口,正在加快时度。7月18日,记者获悉,参战苏20区块的钻机已经由原来的3部增加到6部。
       收 获
       桌子对面坐的大港钻采院院长助理张胜传,从2006年5月5日假期还没结束就来到苏里格,到笔者采访时。他已经有近3个月没回家了。这期间他大部分时间盯在井上,要不就是研究地质资料。
       “3个月,想家吗?”笔者问。
       “还用问吗?可你也看到了,只有这么多人,一个萝卜几个坑,一个人当几个人用,没办法。不过在苏里格干,值。等有一天我回到了天津,一定请你到小古林吃海鲜。”这位憨厚的北方汉子,一脸的达观。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2006年完钻地29口开发井中,I+Ⅱ类井的比例达到了90%。这些井的平均气层厚度为12.7米,单层最大厚度达10.8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在钻井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第四项目部的建井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2005年12月31日完钻的苏20-
       10-18井钻井周期达33天,2006年1月完井,建井周期4l天。而2006年7月中旬,该项目部的钻井周期已经缩短到了15天至18天,建井周期缩短了加天左右,速度提高了近一倍。同时,随着材料国产化的推广,油套管成本也大幅度下降,整个建井成本已经降至800万左右。在地质认识上,根据原来完整通过苏20区块的二维地震测线只有8条的现实,第四项目部新采集二维地震测线19条约374千米,并进行了多家平行解释。
       在建产方面,根据《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开发合同》和苏20区块3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初步方案,苏20区块采用一套层系、一套井网开采,动用地质储量186亿立方米,共钻井197口,以年产3亿立方米的规模生产,稳产11年,共生产19年,累积产量40.91亿立方米。现在,实际工作量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现在到了收获的季节。
       与其他项目部不同,第四项目部的投产时间要稍晚一些。2006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年实施钻井20口。建集气站1座,形成1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年内产气3000万立方米,力争4000万立方米,实现HSE工作“四个为零”。同时,完成二维地震勘探371.5千米;编制完成区块整体开发方案。7月中旬,笔者在苏里格采访时获悉,第四项目部已经有4口井具备投产条件。采气工已经在长庆油田采气一厂培训完毕,正整装待命。苏35集气站9月15日内设施将全部完成,苏34集气站9月23日站内设施全部完成。清管站9月15日达到投产条件,其他配套系统正常进行。
       经过2006年的工作,第四项目部加深了对苏20区块的认识,认为509平方千米的苏20区块含气面积将由116平方千米扩大到41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也将由合作开发之初的136.88亿立方米,增至500亿立方米以上。2007年,第四项目部将加快开发步伐,制订两套方案,一是确保新建生产井36口,新产能1.8亿立方米,累计建产达到3.2亿立方米。二是力争建井73口,新建产能3.6亿立方米,累计建产达到5亿立方米。同时,确保2007年全年生产天然气1.83亿立方米,力争完成2.5亿立方米。
       现在,苏20区块的每一口井、每一条管线、每一个集气站都牵动着大港油田集团公司职工家属的心,项目部每天都要向大港的总部汇报当天的情况。笔者坚信,第四项目部不会辜负大港数万职工家属的期望。
       在因为资源而拥有现代化气息的靖边县城,笔者终于找到了第五项目部所在地:一个相对寒酸的私人旅馆,一栋三层小楼。
       笔者怎么也不相信,一个背负着华北石油管理局数万职工家属希望的群体,一个在苏里格创造单井产量新纪录的群体,一个远离家庭和亲人的精英群体,在张扬与奢华的靖边城,竟然蛰居在这样一个简朴的小楼里。
       责任如山
       没有套间,在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采访开始了。笔者的提问,把第五项目部经理李建荣的思绪引向了一年前。
       从2005年5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接到了长庆油田公司关于参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邀标书。9月2日华北石油管理局中标苏25区块,成立第五项目经理部,到今年2月18日该项目部第一口评价开发井——苏25-8-1井鸣机开钻,整整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在面积达590平方千米的探明区域内,确定一口开发井的井位,竟然要用5个半月的时间,华北石油管理局的第五项目部成为五个项目部中上钻最晚的一个。
       是第五项目部动作慢吗?不是。作为项目部经理,李建荣2002年就来到了长庆,一直在长庆油田从事工程技术服务。合作开发苏25区块的合同签订后,项目部迅速进入角色,但他们没有像其他项目部那样把布井作为工作重点,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加深地质认识和老资料的研究上。
       其实李建荣他们这样做,是由华北石油管理局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这个原油田产量曾高达1700万吨、在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大庆规模建立起来的油田,在中国石油集团内部重组时,其大而全、小而全的劣势暴露无遗。由于油田原油产量的下跌,作为未上市企业的华北石油管理局工程技术服务工作量也急剧下降,庞大的员工队伍成了沉重的负担。中标苏25区块,对华北石油管理局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第五项目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华北石油管理局中标的苏25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东北部,西与第二项目部的苏10区块相毗邻,南与第三项目部的苏5区块接壤。区块面积590平方千米,探明含气面积254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67.64亿立方米。从2005年9月2日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苏25区块就成了第五项目部肩上的责任,这责任重如泰山。
       信念如石
       中标后,第五项目部一头扎进了认识和研究之中。第一步是加强了对苏25区块的基本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五项目部首先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办公室和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收集了与苏25相邻区块的地质基础资料,全面熟悉了苏里格气田的地质背景。接着,第五项目部把目光收回来,专攻苏25区块。原计划在该区块部署实施南北向二维地震测线3条,东西向二维测线16条,总计380千米。但工夫不负苦心人,执著的第五项目部居然找到了本区块16条地震测线的老资料,满足了地质研究需要,节约了地震费用。通过研究初步明确了天然气相对富集区。并在2005年底完成了苏25区块初步开发方案的制订,提出了首轮两口评价井的井位,为2006年苏25区块顺利实施开发评价奠定了基础。第三步是加强了地质跟踪评价,为更好落实初步开发方案,提高I、Ⅱ类井比例,第五项目部聘请中国石油大学专家组来确定首批14口井的井位方案,搞好现场跟踪评价和井位部署调整。
       2006年2月18日,凝聚着第五项部心血和汗水的苏25-8-1井终于鸣机开钻。同月25日,另一口评价井——苏区25-13-5也正式开钻。在施工中,第五项目部严格控制地质,按工程设计,加强地质录井工作,取全取准各项资料,取芯收率达到100%。
       两口评价井全部获得成功,极大鼓舞了第五项目部。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扎实有效的工作,他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成功如花
       虽然静态评价中,前期的四口井都属于I+Ⅱ类井,但由于苏里格气田异常复杂的地质条件,李建荣他们心里还是不踏实。他们要等到试气结果。
       这四口井的压裂试气工作安排在6月进行。进入6月的毛乌素沙漠也炎热起来,但这种热比不上第五项目部人的心情热。第一口井试气,无阻流量为11万立方米,超过了10万立方米,毫无疑问是I类井;第二口井试气,日产量没有达到10万立方米,人们的心又提到嗓子眼了。紧接是第三日井,试气结果,日产量达16万立方米,又是一个喜讯;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面,6月29日,第四口井即苏25-8-9开始排液,数小时后,强大的天然气便喷射而出,测试无阻流量达53万立方米,创当时的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后单井产量新纪录。截至2006年7月底,第五项目部共打了8口井,效果都比较好。
       在开发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第五项目部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该项目部在同等条件下,先用华北的内部队伍。对于内部满足不了的工程,运用市场机制,招标选择外部队伍。测井实施招标,压裂队伍是大港的,工程设计通过招标北京设计院中标……通过招标。施工质量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钻井方面,第五项目部平均建井周期缩短到25天,钻井周期缩短到14天。7月下旬,笔者在苏里格采访时获悉,第五项目部钻井周期已经缩短到13天。
       按照苏25区块的开发规划,2006-2007年计划钻井53口,投产气井48口,区块总的日产气量达到61万立方米。鼓舞人心的局面使第五项目部已经不能满足于这规划。于是,原来的由两部钻机增加到了6部,仅2006年就计划打40口开发井。2006年初,第五项目部计划全年生产天然气0.8亿立方米,到了7月份,调整为1.5亿立方米,增加了近一倍。而到了11月份,在苏25区块轰鸣的钻机已经达8部。在这一强劲势头鼓舞下,到12月底,第五项目部已经全面完成了2006年的开发建产计划,完钻开发井40口。其中I、Ⅱ类井的比例高达84.6%。建成了1.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能力。除此之外,当时该项目部还在区块探明储量区外新增探明储量约50亿立方米,扩大了区块资源量。
       不是尾声
       2007年,长庆油田实现油气当量2000万吨。中国石油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跑者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这一年,还有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便是苏里格气田日产气量在年底突破1000万立方米,具备年产40亿立方米的能力。虽然隆冬的苏里格滴水成冰,但万亿储量的现实,百亿产量的前景,使正在建设现代化大气田的苏里格,吹拂着强劲的春风,中国第一大气田苏里格气田,正把巨大的温暖,向人间传递……
       责任编辑:宗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