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散文]闲话三国人物(之三)
作者:谈 歌

《十月》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让人眼亮的陆逊
       读《三国演义》,感觉陆逊是个让人眼亮的人物。有一年在长安大戏院看京戏《白帝城》,京戏新秀宋小川饰陆逊,威风潇洒,飘然通达,一位古代英雄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树立在了舞台上。观众席上一片叫好。
       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张飞死后,似乎情节人物都没有了起伏,也没有悬念。刘玄德讨伐东吴,一路浩浩荡荡。先是杀败了孙桓,后是韩当、周泰,大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东吴简直一点办法没有了,眼睁睁这东吴就得亡了。谁知道这时偏偏跳出来了一个陆逊,真让人大开眼界。可不是,东吴自从周瑜死后,就没出过什么让人眼亮的爽气人物。跟张辽打的那一仗,孙权都亲自披挂上阵了,还让张辽给杀得大败。连江东的小儿都不敢夜啼了。不就一个张辽吗?你东吴真是没人了?现在刘备兵临城下,更显得东吴没人了啊。
       谁说没人了?有人,陆逊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了。
       蜀国举兵来攻,兵临城下,军情十万火急,东吴将官一败二败三败,这就给陆逊的出场做了声势上的铺垫。陆伯言就在这危难之际出场了。读到这里,仍然为东吴捏着一把汗,这位陆先生年纪轻轻的,行吗?不仅是读者担心,东吴上上下下的干部们也担着心呢。万一这陆逊是当年的赵括呢,只会吹大话,纸上谈兵,如果那样,东吴可就真惨了啊。古今中外,无论是军事上或者是政治上、经济上,凡是在这种危急时刻用人,都有点押宝的味道。当事者大话是吹了,旁观者可悬空着心呢。中国古时候的一个赵括,真是让人们现在提起来,还心里出冷汗。不能不说,一些纸上谈兵的人物,真是把后来人吓出毛病来了。报上讲过一个现代的例子,上个月的《齐鲁晚报》的报道,说某一家企业,在接连五年的时间里,连续亏损,工人们的工资发不出来,还贷款呢,银行的大门也吓得紧紧地关上了。银行的人说这家企业就是一个无底洞了。市里让这家厂子破产,可是工人们不同意。为什么?企业里还有他们的集资呢,不能都打了水漂儿啊。这个时候,一个姓李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在全厂的职工代表大会上一通演说,大讲特讲了他如何能够使厂子起死回生。工人们相信了这位李先生的演说,最后一搏吧,工人们几乎倾家荡产,最后一次集资,这就是押宝了。结果如何呢?一年过去,这家企业还是破产了。你说这位李先生,光练嘴皮子了,这多让人失望啊。
       可是陆逊没有让人失望,他一出场就把刘备杀得大败,一场火战,就使得蜀国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了。此时蜀国那边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没有跟着刘备去征吴,就算是诸葛亮跟着去,我想蜀国的失败也免不了。这一个陆逊,真是替死去多年的周瑜出了一口恶气。读到火烧连营八百里的时候,谈歌的心里不禁想到了当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想到了大概窝囊而死的鲁肃,或许刘备、诸葛亮作恶太多,惹动了天意,派下陆伯言,此人是东吴的救星。更是蜀国的克星。真是苍天有眼啊。周瑜在天之灵若有知,定会大大出一口胸中恶气。刘备啊,诸葛亮啊,你们也有今天?
       陆逊出场还有一个铺垫,即孙权对他还着实有些不放心。就这小伙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样子,行吗?可别误了事儿啊。这可不是菜市场买菜,二斤萝卜三斤芹菜,买亏了就买亏了。这可是大敌当前,儿戏不得啊。稍有闪失,我们东吴可就真的玩完了啊。这也怨不得孙权心眼小,这可是举国之兵的事儿啊,真是出了差池,东吴不亡国也差不多了。可孙权高低还是同意了陆逊带兵。孙权为什么能如此痛快地同意陆逊带兵前去与刘备决战呢?一则有阚泽这样的老同志从热情推荐到极力保荐(用全家担保,跟现在银行贷款担保差不多的意思),孙权心里总算有了些底。二则刘备来势汹汹,眼看就要兵临城下了,满朝文武也真无人可用了。用阚泽的话说,周瑜之后有鲁子敬,鲁子敬之后有吕子明,现在吕子明也没了,就剩下陆逊了。主子啊,咱们仓库里没什么了,您将就着用吧。孙权无可奈何之下,也就依了,行,老阚啊,听你的,就是小陆了。小陆啊,是好是坏,就你了。你可得争点气啊。你要是干好了,我叫您一声陆大爷。
       一锤子买卖?
       孙权也有赌徒的心理。
       就算是孙权豁出去赌了,可是满朝文武大都不放心,你姓阚的想干什么啊?怎么推荐这么个小子上台啊?你是不是收了这个陆逊什么好处了,你看你怎么一个劲地替他张罗,替他撑口袋啊。韩当、周泰这些老将都骂大街,完喽,完喽,孙老板怎么能使用这么一个嘴上没毛的小子呢?东吴完喽。
       这陆逊出场跟当年周瑜有些相似,可当年也就一个程普不服周瑜啊,现在一帮人在底下瞎嚷嚷。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陆逊这个小子威信太低,群众基础不行嘛。这个时候真是较劲,只要孙权稍一含糊,陆逊就得被撤职。
       读《三国演义》读到这里,许多读者都感觉陆伯言比周瑜当年难多了。按照一些评论者的看法,即当年周瑜的处境胜过陆逊的处境:周瑜那时候,东吴人气正旺,孙策留下的产业,正在发展壮大之时。而陆逊接手的时候,人气正弱,刚刚让刘备打了一个三战三负。朝中的许多文武大臣都悄悄地准备投降呢。周瑜那时候,他还有一群人帮忙啊,连诸葛亮也帮着,只是一群文官反对。反对归反对,那群文官在作战方案确定之后,就不敢再瞎嚷嚷了。可是陆逊这里,有一群人掣肘。文官怀疑。武将也怀疑。还有不断写告状信的,直到火烧了刘备之后.孙权才告诉陆逊:小陆啊,你真是不容易啊,我都替你捏着一把汗啊,那时我收到了不少告状信啊,我就不信他们(诸将皆上书言其懦,孤独不信)。
       不信就对了。
       谈歌却不能苟同上边那些看法,谈歌感觉陆逊的处境其实比周瑜容易。上边那些困难,我感觉大都是陆逊自己嚷嚷出去的,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陆逊为什么嚷嚷这些困难?这叫领导派活,我得把困难讲在前边。你孙老板别总觉得我陆逊挺容易的。细读《三国演义》,陆逊有比周瑜容易的地方。想想看,周瑜纵火,是在冬天。那东风不好找啊。可你陆逊是在夏天,放火的事儿,比周瑜容易多了。周瑜还得请庞统给曹操出主意,把战船都链起来,刘备不用啊,他的军帐就是一片片在那儿放着呢,只要有本事,你陆逊就可劲烧吧。
       放火的问题解决了,别的困难还叫困难吗?
       现在谈歌想说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时势造英雄。即使刘备三战三捷,东吴也还没有到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地步,东吴朝中还有许许多多文臣武将,为什么就把这次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了陆逊了呢?我们分析一下陆逊为什么能够走出来吧?
       一、陆逊的父亲似乎是东吴一个不大重要的小官吏。虽然是这样,陆逊家里还是能跟东吴的上层领导说上话的。至少他家认识阚泽先生啊。如果陆逊的父亲是一个卖烤羊肉串的,那肯定另当别论了,你上哪认识阚泽先生去啊。就算你家开着烤羊肉串公司呢,就算你家烤羊肉串的生意发了大财。那也没有用。你肯定跟东吴的上层领导说不上话。陆家认识了阚泽,阚先生就可以往上推荐陆逊啊。东吴似乎有一个民主推荐机制,至少那时的民主推荐干部还管用,别说,像阚泽
       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东吴的顾问一级的人物,他要是说句话,第一把手还真得掂量掂量。他要是说谁谁能干,孙老板就能够见一见谁。陆逊的家里能够遇着阚泽,真是一件幸事了。起用了陆逊。这且不说是东吴这场战争的转折,对陆逊自己,也是一个人生的转折。
       二、陆逊还是个聪明人。他接受孙权的任命时,没有平常人脑袋一热就胡乱答应:行啊,孙老板,我保证完成任务。如果换一位浅薄点的人,好啊,我好容易逮着出头儿的机会了,还说什么啊。孙老板,这点小事儿算什么啊?您就一百个放心吧,我要是打不胜这一仗,您怎么处分我都行。陆逊没有吹牛,他还拿着劲儿,稳稳地对孙权说,行,不过您得当着百官的面儿,把权力交给我。估计说这话之前,他已经跟阚泽商量好了,阚泽便给孙权出主意,您啊,得学着刘邦拜将。孙权也真听话,行,连夜让人筑了一个坛,拜将。说到底,陆逊利用了孙权着急的心态。都这个时候了,孙权还不得要什么给什么啊。这等于是一个承包工程,至于利润嘛,你陆逊看着提成吧。能提多少你就提多少,你按质量给我交活就行了。投资你随便追加。
       有了这种倾国之有的条件,陆逊这一仗还打不赢吗?
       陆逊也就露了这一回脸儿。风光了这一回之后,竟再无建树。他后来曾经跟着孙权伐了一次曹魏,也是无功而返。孙权一直让他守着荆州,这就是重用了。想想这荆州的事儿,着实让人不放心啊。好容易从刘备那里夺回来了,这一回可得找一个明白人守着哟。不能再丢了。荆州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陆逊啊,你就给我用心用力看着吧。
       陆逊死得很早,《三国演义》里没写他多大岁数去世的。他是死在了孙权前边。估计年纪不会太大。这样一个年轻干部早亡,我估计他不会是疲劳过度而死。我觉得他是闲的。有的读者很希望陆逊再干几件漂亮的事儿。其实,有火烧连营八百里的战绩就够风光的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干成一件大事儿就足矣。总想着一步一个辉煌,那是神话。估计世界上没有这种人,至少谈歌没见过。
       风光的陆逊啊。
       知遇之恩害了姜维
       姜维,字伯约。他本是魏国的将领,是诸葛亮招降过来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就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弃暗投明,自古是叛徒们的一个下台阶的说词儿。叛徒这一个行当里,可真不好干。会干的,叛变一回,能得许多好处,还能当大官儿。可是你得叛得是时候。双方对阵,正在胶着状态,你这个时候当叛徒,肯定能得好处。好,你等着人家都全国解放了,你想去当叛徒,谁要你啊。再有一说,得看人家喜欢不喜欢你当叛徒。如果人家喜欢。你当叛徒就不叫叛徒了,那叫吸收人才,那叫欢迎你加入革命队伍。如果不喜欢你,那你也别拿自己不当外人。也真有不长眼的,刘邦上台之初,有个叫丁公的主动上门来当叛徒,他自认为当年对刘皇帝有恩啊。可是让刘邦给杀了。这个丁公真是个傻蛋啊。你来当叛徒之前就没调查调查,人家刘邦到底喜欢不喜欢你这个叛徒啊?他这叫自投罗网。
       用上边的说法做参考,姜维当叛徒的时间地点等等条件都对,他是作为一个特殊人才,被诸葛亮千方百计从对手的公司里挖来的。说千方百计也不为过,为收降这一个姜维,诸葛亮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应该算是一次诸葛亮对人才的猎头行动。
       话说天水关一战,诸葛亮晓得了对方阵里这个青年才俊的本领,立刻眼睛一亮,天水关战役的成果大小,已经被诸葛亮放到了其次,如何把姜维挖到蜀国来,倒成了诸葛亮的主要课题。这时的姜维,如果来投降,已经不是叛徒这个层次上的意义了,姜维是人才。
       为了收服姜维,诸葛亮的确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所讲述的,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历史上有无这回事,且不论,谈歌只是按小说本身的情节来分析)。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司马懿被免职了,魏军也失了元气,不乘胜前进还愣着干什么呢?可是诸葛亮放弃了这一个破魏的大好时机。诸葛亮想什么呢?得了一个姜维便喜气洋洋地回师了?连逃跑的夏侯懋他也不缉拿了?用诸葛亮的话讲:“我放走了一只鸭子,却得到了一只凤凰(指姜维)。”
       凤凰是什么?是百鸟之王啊,当然珍贵了。鸭子算什么啊?菜市场有的是。就算你是全聚德的烤鸭,你才值多少钱一斤啊。
       可见姜维对诸葛亮意义重大。有人读三国到此处,心里总有些疑问,为了一个人才,而放弃了整个攻魏的计划,至少是在天水关耽搁了太多的时间,失去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值得吗?姜维是个什么人才呢?值得诸葛亮这般心向往之,莫非你是想跟姜维搞同性恋?被人类的第二种爱情驱使着?
       是啊,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姜维呢?这里边有诸葛亮的难言之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国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刘禅只是一个摆设。蜀国的一切事务,采取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一边晒着,养尊处优了。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年,他有一个致命的失误:即没有注意培养后备干部。简单地说,他没有早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即一个常务副总经理。我们可以分析,从诸葛亮出山之后,他身边的人才很多,他却一个也没有看中。为什么?这些人都不合他的心意。是不是晚年急眼了?不行啊,眼看着自己一天天上岁数了,三天两头闹毛病,总是吃药打针输液,动不动就得住院,我得找一个接班儿的啊。谁合适呢?诸葛亮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可能将就。这个人一定得完全合乎他的心思,差一点都不行。如果换一个马大哈的脾气,这事就不叫事儿了。接班人还不容易找吗?省事儿的办法也有,找刘禅问问,皇上啊,我年纪一天天老了,我得找个接班儿的了,您看谁合适啊?这企业可是您老刘家的,您说了算,您看着给拆兑一个?您满意就行。还有更省事儿的办法,召开选举会议,民主推荐候选人。大伙给我诸葛亮选一个接班人出来。选完了,定下一个得票最高的人选,再找董事长刘禅批复一下,下任命书就是了。
       可是诸葛亮不会这么干。如果这么干,诸葛亮就不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要认真选择,这个人必须在思想上,策略上跟他保持一致,而且在性格脾气上,还必须达到诸葛亮的满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魏国处。好啊,这人就是姜维啊。好容易遇到了,诸葛亮不得急了眼啊。一定得把他收降过来。
       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培养后备干部,这似乎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犯的错误,纵观历史,一些大政治家和大企业家,临到自己身体快不行了的时候,才急急慌慌地找接班儿的。政治家们和企业家们倒不是一开始就没有找过接班人,他们开始也有意识地培养一个半个的,可都不如意。接班人刚一上来看着都不错,可是干着干着,总得换掉。(是不是审美疲劳呢?)中外历史上,古代近代当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不必多说。
       应该说诸葛亮也培养过接班人,马谡算不算?应该算是一个。至少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开始是十分器重马谡的,把他放在身边当贴身参
       谋,军情大事都跟他商量,够重视的了。可是这哥们儿理论上有一套,实践经验差得太多。他自己主动要求实践一回吧,还经不住实践考验,把街亭弄丢了,自己的脑袋也弄丢了。其实马谡太傻,你急着立什么功啊,这叫邀宠。或许马谡把请战当作了为国争光的事儿。这为国争光或许自古就有,什么叫争光,其实就那点虚荣心罢了。一个国家都有虚荣心,何况个人呢?说到底,马谡是想为自己争光。想压压姜维,结果把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这人啊。
       除了马谡还有谁?似乎没有了。翻遍《三国演义》,诸葛亮似乎没有再对谁有过培养之心。看起来,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是一件难事儿啊。
       诸葛亮死后,很放心地把班儿交给了姜维。姜维的确不负诸葛亮多年的栽培,诸葛亮身后,他又对魏国发动了几次大动作的进攻。当然,不管效果如何,反正姜维的意思到了。
       什么叫意思到了?就是说,你诸葛亮作为前任领导,你留下的大政方针,我姜维可都是继续执行了,这是形象工程,我不干不行。至于执行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效果显著不显著,那就是我个人能力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总感觉姜维对魏国采取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有点敷衍了事。北伐中原是个脑子活,更是个力气活,蜀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如何?你姜维未必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干呢?就因为诸葛亮对你有知遇之恩,你就拿一个国家的命运穷折腾?凡是诸葛亮交代的就要执行,凡是诸葛亮说过的话就不能更改?如此说,姜维是个守旧派,凡是派。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守旧派,凡是派,注定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姜维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还可以猜测一下,姜维从骨子里未必就完全同意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可是诸葛亮对他姜维有知遇之恩啊,如果不是诸葛亮,姜维现在是什么?顶多还是魏国里的一个普通将领,工资也不会太高,出息也不会太大。就算当年投降过来,如果诸葛亮渐渐看不上他了,也不再重用他,他也不可能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国的大将军啊。这是中央常委一级的领导干部啊,这里边的情分多大啊。没有诸葛亮先生,就没有我姜维的今天啊。我姜维要是改变了诸葛亮留下的方针政策,那世人会怎么讲我呢?算了吧,诸葛亮先生怎么说的,我姜维就怎么办吧。办好办不好的,反正我是严格执行了,效果显著不显著的,那就另说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姜维就是把工作与个人情感掺杂在一起了。
       也别怪姜维,自古接班人这个角色,都是不好演啊。你或者当改革派,或者当凡是派。可不管什么派,你都得被人指责。如果你是改革派,人家会说你是修正主义。如果你是凡是派,人家会说你没有创新。
       姜维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铁杆儿凡是派,凡是诸葛亮先生既定的方针,他坚决执行,也不管形势变化不变化,也不管诸葛亮生前没有完成的尾巴工程是不是合理,也要继续把这尾巴工程搞完,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他姜维倒是省事儿了,萧规曹随。可是整个蜀国真是费事儿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物力财力都已经捉襟见肘,姜维还是一个劲儿地伐魏。这不是穷兵黩武嘛。
       姜维的命运还不济,他后来还遇到了两个劲敌:邓艾与钟会。这二人出道儿虽然比姜维晚些,可名气却与姜维在伯仲之间。
       邓艾口吃,所以叫邓艾,书上这样讲,我们只能这样听。是不是还有他解,书上没有讲,我们只能猜。邓艾是从士卒一步一个台阶爬上来的,是一个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
       钟会是名门之后,他父亲还是有名的书家。他上来不会像邓艾那样辛苦。他很早就受到司马昭的赏识。他还办过一件事情,即嵇康就是他建议司马昭杀掉的。这件事另有别论,这里不提。
       这两个人不负司马昭的期望,攻破了蜀国。邓艾受降了刘禅,钟会困住了姜维。邓艾大概用枪顶着刘禅的后腰,让刘禅给姜维下命令,让姜维投降。姜维啊,我都投降了,你还撑着个什么劲儿啊?快投降吧,咱们打不过人家。邓艾大概想得很轻松,刘禅都下命令了,你姜维敢不听吗?敢不降吗?
       姜维降不降呢?这成了一个问题,但这又不是问题。姜维肯定不降啊。我来蜀国是冲着诸葛亮先生的知遇之恩来的,我得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啊。说实话,我还真不大承认你刘禅呢,我是诸葛亮先生的人。我就这样贪生怕死地降了,后人怎么议论我呢?不降!古人似乎比今天的人要脸,那时好像还没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俗语流行。姜维偷偷地给刘禅写了密信,意思是说,主子啊,您再忍忍,我这里再想想办法。咱们这么大的企业不能说破产就破产啊,我们得想办法成鱼翻身啊。
       姜维能想什么办法呢?他先是口干舌燥地说服了钟会:哥们儿啊,说你别傻了吧唧地再给司马昭卖命了。就算是你立了功,你也得不了好儿。司马昭也不会给你提高年薪。现在这天下的事儿,谁拳头硬就算谁的了。怎么样?咱们哥俩儿合伙干吧。先把邓艾解决了,咱们再解决司马昭,这天下不就是咱们哥们儿的了。
       按说,姜维这套话儿不应该说动钟会。钟会是个聪明人啊。可是聪明人往往昏了头,比傻子还笨。利令智昏多数是发生在聪明人身上。钟会真让姜维说动了。老姜,我想了一夜,你说得有理啊。司马昭这个人靠不住。妈的,反。这天下又不是谁们家的。皇帝轮流做,今年或许就到我家了。干!
       可是姜维和钟会都忘记了他们的对手是司马昭,这人可不是个“雏儿”,钟会临出兵的时候,司马昭就料到了这一步。钟会的变化,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儿。他稍稍动了动心思。就让邓艾和钟会自相残杀起来。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姜维还让乱军剖了腹。乱军看到他的胆跟鸡蛋那么大,吓人。《三国演义》有两个胆大的,除了姜维,还有一个赵云。可赵云稳当,没姜维这么邪乎。
       胆大妄为的姜维啊,真是尽心尽力了,由此说,诸葛亮算是找对了接班人。可我们联想一下,如果诸葛亮没有看上姜维,姜先生继续在魏国工作,保不准将来也能提拔起来,是金子总要发光嘛。你一个有本事的人,怕什么?急什么?你就在魏国先踏踏实实地工作着,就算当不到大将军这份上,也不至于最后惨死在乱军之中啊。如此说,是诸葛亮把姜维给害了。
       历史上这种知遇之恩,确乎害人不浅啊。
       跟领导犯相的魏延
       读罢《三国演义》,总觉得魏延挺冤的。怎么稀里糊涂就让诸葛亮给杀了呢?老魏到底怎么了?细想想,他也没犯什么事儿啊。说到底,他不应该到刘备这个单位来工作。读过一个剧本,川剧,名字忘记了,是写魏延这点冤枉事儿的。感觉写得不透彻,更不准确。剧本说诸葛亮动了杀心是因为忌妒魏延,这样的说法有点牵强。诸葛亮未必这样小心眼儿,魏延的能力智力都赶不上诸葛亮,诸葛亮没必要忌妒他啊。这个川剧里的诸葛亮有点像小肚鸡肠的周瑜了。
       可是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了魏延呢?咱们得分析。
       最早老魏是在刘表手下工作的,是一个基层小干部。刘表死了,家里财产分配不均,闹事儿。
       为什么闹事儿,因为刘表娶过两个老婆,两个老婆都有儿子,肯定不是一条心啊。于是刘表前窝儿后窝儿的两个儿子闹着继承遗产,打起来了(这种事儿,当今社会也有,不新鲜)。刘备作为刘表的远房同宗兄弟,大概也想掺和掺和分点什么遗产,可难度太大。你想想啊,这一家子都盯着刘表那点遗产呢,跟乌眼鸡似的,外人能捞着什么油水啊?刘备不死心啊,有枣没枣三竿子,也掺和进来了。刘备假借奔丧想进襄阳城,魏延没有请示领导,私自跑出来欢迎(这叫没眼力劲儿,领导没说话呢,你急着欢迎个什么劲啊?),这应该是魏延第一次露面。城里的人可明白刘备的心思,乱箭射下来,刘备眼看着人家不欢迎自己,也没大脸进城,掉头走了。魏延也进不了城了,便落荒跑了,投奔长沙太守韩玄了(人有本事,到哪也成,魏延不是白给的)。我们猜测魏延这第一次露脸的原因,大概就是想到刘备的企业里来上班儿。
       魏延第二次露面的时候,就赶上关老爷攻打长沙,黄忠跟关羽在战场上本来应该刺刀见红,可是黄忠出卖企业利益,做人情交换。原因是关羽放了黄忠一马,黄忠就饶了关羽一箭。这算什么啊?这跟现在的足球场上互相放水有什么区别呢?有些读者还跟着喊好,这不是瞎起哄吗?两军阵前都杀红了眼了,黄忠玩这套把戏,跟踢假球真是没有区别了。那韩玄能不急眼吗?好啊,姓黄的,你吃里扒外啊,来人,把黄忠绑到刑场上去,给我杀喽。魏延是个能干的人,也是个聪明人,他大概在韩玄的企业里干得不如意,早就想跳槽到刘备的公司里去干活了。这下算是有了机会了。他闯了法场,救了黄忠,杀了韩玄,开了城门,把刘备放了进来。至此,韩玄这家公司算是破产了。
       这一通紧忙活。魏延肯定得累得出一身臭汗,也算是有功了吧。没有魏延,您刘老板想攻下长沙,得增加成本啊。刘备诸葛亮至少得跟老魏说声谢谢吧。
       可是诸葛亮不干。他硬说魏延有反骨,非要杀了他。读书读到这里,真有点让人替魏延寒心。旧话说,女怕上错床,男怕入错行。魏延可是也没上错床,也没入错行,他就是帮错忙了。人家刘备打长沙,这里边其实没你魏延什么事儿。你急着插什么手啊?你这叫破裤子乱伸腿嘛。想立功受奖?你得看看人家待见你不,喜欢你不,现实生活中,像魏延这样急于跳槽的事例并不乏见。中国人常常讲一个俗话儿,树挪死,人挪活。是不是这样?可得分析。你要是挪不好,也得死。比如说,你是看上某一个单位了,左思右想觉得这个单位十分合你的心意,而且这个单位也同意你调入。你可别天真地想这下儿可如愿了,到了那里如何如何大干一场,建功立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你可得先了解一下这个单位的人事关系如何,是不是适合你。如果你调进去了,很可能就是“掉”进去了,如果跟新单位的人事关系搞不到一起,你算是栽了。如果再跟顶头上司搞不到一起,你就更栽了。就跟魏延似的,忠心耿耿一腔热血地来到了刘备的企业上班儿,可是人家的主要领导诸葛亮先生不喜欢他啊。这可太别扭了。
       说到这一段,其实挺没劲的。如果我们不相信书上的话,那么诸葛亮杀魏延,就是有些找碴儿了。或者说,这两人天生就不对眼。这不是迷信,现实生活的经验中,这种事儿真是不少。无论你如何积极要求进步,领导就是看不上你,你也真没有办法。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是个单位的小领导,姓周。老周就对我讲过,单位有几个人,他就是看不上。其实人家也没有什么错,可是他就是看着人家别扭。这叫犯相。跟他犯相的这几个人当中,我还熟悉其中一个,姓李。老李也向我诉苦,说周领导不赏识他。我劝他,慢慢地时间长了就好了,周领导还不大了解你。老李苦恼地说,关键是周领导不愿意了解我,还怎么了解我啊?老李苦恼地说,我跟周领导犯相。
       这实在是人性的弱点啊。我们常常被这种弱点伤害着。而这种事情常常说不清楚,更摆不到桌面上。想想啊,我们在生活中不是常常被这种现象困惑着吗?如果你跟某个领导犯了相,你说得对也是不对,你说得不对更是不对。总而言之,你怎么着也不行。
       魏延算是跟诸葛亮犯了相了。想想看,跟领导犯相的人还有好果子吃啊?这可是自古以来,存在于人事关系中的一件特别尴尬的事儿啊,真是不好解决。中国还有句话,叫做日久见人心,可是现在这话不大实用了。用不了“日久”,如果领导跟你犯相,过不了一个礼拜就得把你炒了鱿鱼,还见什么人心啊。如果你去招聘,你遇到一个跟你犯相的考官,你肯定连面试这一关都过不了的。就算你是怀揣着绝技,就算你揣着外国留学回来的学历证明,就算你是MBA推荐来的,可人家就是不用你,就是看着你别扭。你还真没辙。古时候那位揣着和氏玉到处献宝的先生,肯定遇到了一些犯相的人。不仅不认和氏玉这块宝贝,还让人家把脚都剁了,更惨。你就叫撞天屈吧。
       刘备还算是顾全面子,第一把手嘛,总要顾全大局。他劝住了诸葛亮,这才算是留下了魏延。是啊,真要这时候杀了魏先生,传扬出去多不好听啊,损害企业形象啊,人家谁还敢来投奔啊。咱这刘氏公司刚刚成立,正是招工的时候,可别弄出乱子来啊。行了行了,孔明先生啊,让魏先生留下吧。先试用一个月嘛。
       魏延总算是别别扭扭地在刘备的公司上班了,可魏延从此算是不走运了。他在蜀国流血流汗干了几十年,从长沙一战开始,出生入死,大小战事几乎都少不了他。都五六十岁了,还跟着诸葛亮到处打仗,还当过不少回先锋官,遇山铺路,见水搭桥的苦差事也干了不少回。翻翻《三国演义》这本书,举凡蜀国的重大军事活动,魏延总有份,总是冲在前边,也真是不容易。我看他也算是个老实人,也没争过什么待遇(反正书里没写),你说亏不亏吧,干了这么多工作,到了诸葛亮也没看上他。看不上就看不上吧,诸葛亮临死,还给人家下了一个死套儿。魏延同志怎么了?你们当领导的还讲不讲理了?
       无论怎么讲,也是你诸葛亮的不对,你诸葛亮临死前倒是抽出点时间找魏延同志谈谈啊。你诸葛亮可是当领导的啊,怎么也得有点当领导的风度啊,用现在的话说,连个思想政治工作都没有,就安排杨仪、马岱这些人怎么往死里收拾魏延。这里边就有了说法。一、你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杀。把杀人的罪名交给了杨仪和马岱?是不是诸葛亮也觉得杀魏延心虚,下不了手啊?二、如果魏延真的想叛变,他至于还跟杨仪较劲吗?说句明白话,魏延也就是觉得自己多少年跟着诸葛亮出生入死,功劳苦劳都有了,可什么待遇也没有,至少也没有封个什么(随之的住房条件也没有什么改善,薪水奖金也没有什么优厚)。他如果心中怨恨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魏延不是泥捏的。就算是泥捏的,也得有个泥性儿吧。三、魏延就算是反对诸葛亮,可也不是叛国啊。这顶多算上下级闹矛盾。魏延对撤兵的事说得很清楚,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把国事废了,该伐魏还得继续伐啊。这里边没有一点叛逃的意思啊。顶多是魏延不同意诸葛亮的遗嘱罢了,也犯不上给杀了啊。
       可是魏延还是钻进了诸葛亮的套儿。在汉中城门口,让马岱给杀了。诸葛亮和魏延这两人的上下级矛盾(或者叫:犯相的矛盾)才算画上了句号。
       别说刘禅窝囊,往往窝囊人办事更厚道。在处理魏延的后事上,他还真办了一件厚道事。不仅没有追加魏延家里人的罪,还把老魏给厚葬了。其实本来就没有魏延什么错。刘禅再笨,这里边的事情也看得清楚。如果我们猜着说,刘禅也是惹不起诸葛亮,丞相看不上的人,刘禅敢看上吗?刘禅就是看上了魏延,他敢重用吗?如果我们猜着说,如果魏延能够躲过诸葛亮的黑手,侥幸大难不死,诸葛亮之后,刘禅肯定能够用他。可是他能躲过吗?肯定躲不过,诸葛亮已经决定整死他了,他肯定活不下来。
       老魏真是有点冤。
       其实再细想想,魏延也不冤。谁让你不会来事儿呢?诸葛亮看不上你,又不是一天半天了,都几十年了,这决不是诸葛亮审美疲劳。人家跟你老魏一开始就不对眼嘛,你老魏能不明白吗?你在这种环境里,天天上班不抑郁吗?你怎么就不想着改善一下上下级关系,联络一下上下级感情呢?逢年过节,串个门子;领导闹个小病小灾,你买点东西去看一看;少提意见,多干活;领导说东,你说东,领导说西,你说西;领导说公鸡会下蛋,你就说你亲眼见,不就齐了。你没事提什么意见啊,你建议诸葛亮进攻什么子午谷啊,你这叫卖弄。你比领导还明白?领导当面夸你聪明,你可别当真,这就恨上你了,指不定什么时候收拾你呢。领导也有自尊心,你别伤了人家。其实与老魏同时代的还有一个杨修,也就是太爱卖弄,把脑袋丢了。往宽处说,你魏延还有一步可走,你辞职跳槽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有技术,有本事,再另找个薪水高的企业也不算是难事嘛。你干吗非在蜀国这棵树上吊死啊?老魏死心眼儿吗?
       如果说魏延冒犯过诸葛亮,大概就是上边说的献计出兵子午谷的事儿。别的魏延有什么错儿呢?书上没写。其实这人啊,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真是一件大事情。你别指望你的工作如何如何干得不错,领导就信任你了。你也别指望你如何带病坚持工作了,领导就喜欢你了。从魏延身上,我们后人应该汲取点教训。也就是说,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不待见你的领导,你先试着跟他改善关系,如果你真是应该改善的都改善了,还是实在改善不了,我劝你还是赶紧着卷铺盖走人。再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河北某报社有一个记者,是谈歌的老朋友,也算是河北一个小有名气的记者了,写过不少好文章,可他早几年辞职去了深圳,也是当记者,我问他,你跑到深圳去干什么啊?深圳的工作速度快,你多累啊,你缺钱啊?还是想干什么?他告诉我,他也不缺钱,也不想怎么着,就是在原单位跟领导闹不来,他挺悲伤地说,不管我怎么卖力气干,可是领导就是看着我不顺眼,我还是出来吧。我说,你想办法改善一下关系嘛。他说,算了,太费劲,你想跟领导改善关系,近乎一点吧,他认为你想巴结他。你敬而远之吧,躲着点吧,他说你看不起领导。近了远了都不是,怎么待着都别扭。我干脆出来算了。这也算是一个犯相的例子吧。
       爱思考的读书人,对杀魏延这一段还有另一种猜测,说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布置杀魏延这回事,是杨仪假传诸葛亮的话,让马岱杀了魏延。因为他们两个在工作中一直矛盾很深,杨仪乘机报了私仇。有这种可能吗?也算一说吧。
       历史上的魏延在汉中做过十余年的太守。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口碑不错。现在汉中市的虎头桥还存有魏延的碑。近年兴起旅游,当中还有一条街是为了纪念他起的名字(中国的老百姓有良心啊,谁给后人做了点好事,总记挂着)。叫什么路?我一时忘记了。大概历史上的魏延还真算是一个好官。
       责任编辑 宗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