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可怕的参照系
作者:王重旭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公安机关每每开展严打斗争,总有一些犯罪分子如惊弓之鸟,藏的藏,逃的逃,收敛的收敛,自首的自首。但是反腐却不这样,无论你怎样声势浩大,无论你揪出的是成克杰还是胡长清,其他人一个个没事儿似的,夹着包,坐着车,红包照收,报告照做。没看谁惊慌失措,金盆洗手,班都不敢上了。这是为什么?
       最近,一个贪官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这人叫赵士春,是沈阳市国税局局长,慕马大案牵连的十几个正局级领导干部之一。这位老兄在被抓之前,曾信誓旦旦地对妻子说:“像我这一级(副厅级)干部,100个人中,若是先抓进95个,那里面肯定没有我,要再抓,就不好说了。”
       我相信赵士春说的是真心话。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斗争在人们心中不能不引起震动,尤其是那些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们,不会不在心里权衡一下, 自己是否腐败,反腐是否能反到自己的头上。他们对形势要进行估计,判断,这种估计和判断必须把自己放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去。他们清楚地知道,纵向的比较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建国初期的张子善仅贪污几万元便被枪毙。时代毕竟是发展了,所以必须进行横向比较。凡是要进行横向比较的,就必须对自己周围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大致的行情,知道自己周围的领导干部们都是怎样一个生存状态, 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像梁山好汉一样,排排座次。这样,自己心里就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把握:如果抓 5%的话,能抓到谁的头上;如果抓10%的话,能抓到谁的头上;如果抓50%的话,能抓到谁的头上;如果抓到95%的时候,又能抓到谁的头上。这样才会处变不惊。
       赵士春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所排的座次绝不是空穴来风,信口开河,而是经过认真调查,详细比较得出来的。想想看,排在95名以后的赵士春能不坦然吗?能不自我感觉良好吗?能没有那种“和他们比起来我算什么”的沾沾自喜吗?所以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赵士春受贿100多万,还以为自己是廉洁的呢?还敢得出“像我这一级干部,100个人中,若是先抓进去95个,那里面肯定没有我”的结论呢?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判断啊!我不敢按赵士春提供的思路往下想,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属于“要再抓”的范畴,是最好的那部分里面的。那么,连这个最好部分里面的干部,都因为受贿一百多万而住进监狱,我们该对我们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做如何估计呢?是好的还是基本好的?是不好的还是基本不好的?是少数不好的还是大多数不好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贪官们不惊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贪官之中,是他们的参照系出了毛病,所以比来比去自己还是好的,还是廉洁的,要抓的里面“肯定没有我”,一点危险都看不到,泰然自若,你反你的,我贪我的。那个很有名气的胡长清,在被捕之前的一次“三讲”中,就大言不惭地自诩自己是一个“清明、清廉、清闲”的“三清”干部,他为什么敢这样说,他有他自己的参照系。沈阳的慕绥新为什么在中纪委已经进驻沈阳并且开始工作的时候,竟然还在医院受贿100多万。是他太贪婪了还是太胆大了?都不是,慕绥新头脑并不笨,他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所以,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短短几年内腐败如牛市,一路飚升,甚至有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之势,“那里面肯定没有我”的错误的判断不能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看来这个参照系是十分害人的,它令许多聪明人利令智昏,麻痹大意,忽视了我们的反腐败并不是按数额大小排座次的,而是哪个浮出水面抓哪个,拔起萝卜带起泥,说不定哪拨儿里面就有你。也许有比你贪得还多的,手段更恶劣的,可人家没事儿似的照样在台上指手画脚,那也是没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