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点]千万别得罪绍兴人
作者:王小山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绍兴人的吃苦耐劳、坚韧刻苦、低调行事的风格,在勾践身上一览无余。好在夫差当年不知道绍兴人的性格,否则就没勾践复仇的机会了。
       一句话——
       “绍兴人有良心。”电视台的朋友说。因为四川的特大地震,奥运火炬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决定把接力后的庆祝晚会取消了。
       绍兴市郊大禹陵,是火炬接力的起点,看到了很多和灾区有关的口号,多少获得一些安慰。
       前天有两件事让我高兴,一是我的朋友,号称“恐怖大王”的小说家李西闽在四川彭州银厂沟地震废墟里压了75个小时后被顺利救出,居然只是轻伤——哥们儿,你行,不愧练武出身、打架长大的——我把这个当作是我向灾区捐款的奖赏,那就再捐点吧;二是我曾经参与捐助的一个黑砖窑家长柴伟的儿子柴长青失踪几年后,终于在山西找回来了。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遇到这种高兴事的,于是昨天很喝了几杯,黄酒,绍兴人常喝的那种加饭。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绍兴这个地方这么怪:看上去文文静静的一个城市,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富到流油。喝酒的时候,当地朋友说起来都是一脸自豪,说,绍兴人就跟这酒一样,喝起来口感不错,细密绵长,跟一口雷你一跟头的东北大高粱不同,好像容易对付,但后劲极大,一旦发挥出来,很多老酒鬼都得认栽。比如越王勾践,一件事能忍上十年,银子、粮食、美女,要什么都给你,一旦翻过身来,你完了。绍兴人的吃苦耐劳、坚韧刻苦、低调行事的风格,在勾践身上一览无余。好在夫差当年不知道绍兴人的性格,否则就没勾践复仇的机会了。一句话,千万别得罪绍兴人。
       如果真的如此,就能明白为什么绍兴会出产那么多文豪、死士一类的人了。文豪大概就是黄酒喝到一半的产物,刚兴奋;死士就是酒劲激发出来的结果,没什么不敢做的。朋友带着参观鲁迅故居,很感慨了一下,一个家庭,出个有出息的孩子多重要啊,周家一下子出了仨,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哪个单拿出来都够光宗耀祖了,但周家仨孩子撮着堆地牛,让一城百姓都有了名片;死士就更多了,蔡元培、秋瑾、汪精卫,年轻的时候都是侠客,动刀动枪造炸药,都是不惜一死实现理想的家伙,马寅初的硬骨头更不用说,天下闻名,估摸着鲁迅的骨头也未必有他硬。
       我年轻时就一点做侠客的欲望都没有。更小的时候,生活在东北,冬天,闲人们出门都把手抄到袖子里,鼻涕流出来都舍不得把手拿出来擦,冷啊,但经常能在这种天气里看到在街头修鞋的人,老头、小伙子,甚至还有大姑娘,手指头、脸蛋子都冻得通红。问他们是哪儿的人,无一例外都来自浙江的绍兴、温州等地,那是1976年之前,所谓的改革开放还见不着影子,但据说天南地北,已经到处可以见到这些最早出去打工的绍兴人了。东北人都笑,这些南方蛮子真穷,穷到什么活都干,不止修鞋,弹棉花的、做剃头匠的,弄个摊子就开工,找点油毡纸靠哪个墙一搭就是家,好在那个时候还没人强拆违章建筑,给了他们生存空间。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各地经济状况都一样是王二小过年。二十年后,我们老家那里的房子被他们买走了不少,当时抄着手笑话“南蛮”的东北人笑不出来了。东北人整体(没说全部)的懒惰和不思进取,在江南人面前就成了笑话,当然,江南人没人笑话,我也只是自我解嘲一下。如果真有人要做对比的话,看看你的股票软件吧,绍兴一市,在上海深圳两地的上市公司就接近30家,而整个吉林省,不足40家。
       绍兴某报的陈老师说,绍兴人的性格里充满了对两种东西的渴望,一是文化,二是财富。在绍兴,只要日子能过得去,孩子肯定在学堂里,三味书屋的余香至今泽被后人,大多数人成不了鲁迅,起码也能做个师爷吧。绍兴师爷圆滑,或者说做事滴水不漏的精明,几百年来给人印象深刻。
       当然,也没这么完美,据说当年日本人来了几十个,整个绍兴城都跑空了。我不懂历史,如果说错了,请专家指正。不过,日本人那时候在中国一个人就能统治一个县(我是有点不信,《读者》上看来的,要怪,怪他们),哪都一样,谁也笑话不着谁。鲁迅笔下的夏瑜(原型秋瑾)固然是烈士,但他被杀在古某亭口时,周围的看客可也是绍兴人。这是题外话。
       到绍兴之前,我先入为主的题目是鲁迅对绍兴经济的影响,确实啊,你看,一张小小的绍兴地图上至少数得出上百个“鲁迅”字样,绍兴的咸亨楼、咸亨阁、咸亨集团、润土集团、周家食品、孺子牛土特产、吴妈土特产、长妈妈食品,朋友说,从前还有华老栓香糕,哪个不是来自鲁迅笔下?我甚至怀疑,鲁迅会不会成为绍兴人的一个负担,我老家没出过什么名人,就有一条街道是以内战时一个牺牲了的师长名字命名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年年讲月月讲,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何况鲁迅?但意外的是,绍兴人可能见多识广,对鲁迅固然充满尊敬,但并没有把他当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假使绍兴没有鲁迅,会如何?“也不会怎么样,”当地朋友想了想说,“可能就是对不知道绍兴的人介绍起来稍微困难点吧。”毕竟,在中国,读过中小学的人还没有不知道鲁迅的,绍兴也有“跟着课本游绍兴”的项目,但绍兴的经济发展靠的不是鲁迅,而是绍兴人自己的实干精神和见缝插针捕捉机会的能力,鲁迅固然给旅游业带来机会,但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这个地方三步一文物,五步一古董,没有鲁迅,缺失也不太多。我还以为离开鲁迅,绍兴人会怅然若失呢,不过看看王羲之题扇桥似乎能找到点答案。如果搬到我的老家,肯定会被当作宝物用栏杆围起来供人膜拜,但在绍兴,不但照常使用,而且边上人家根本不顾外地人观感,衣服毯子照晾不误。
       不过,说绍兴人有文化有学问可能都是过去,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竺可桢这些名字对当下无所裨益,现在绍兴人的所谓文化给我的观感就一般了,我说的是在鲁迅故居前,一个人号称书法家,能用任何人姓名作诗,作了后写成扇面卖给你,要价50块钱,打六折收30块。我把名字给他,他没作诗,勉强写了副对子,“王子白马驰九州,小楼东风福成山”,字俗,文不通,平仄不对,甚至繁体的“东”字连写法都搞错了,一撇一捺成了两个点。别告诉我他是出来混饭的不算数,大师都躲家里呢,鲁迅的书法可不是盖的,在他家门前玩这个,和到肖邦故居弹钢琴一样,总得有点自知之明,或者说总得有个资格准入吧,这种水平,还是去某个风景区搞搞更合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