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怀念霑叔
作者:刘义华

《词刊》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霑叔离开人世一年了,但我心中那份情结却愈演愈浓。
       
  霑叔名叫黄霑,香港著名词作家,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与北京的乔羽、台湾的庄奴并称为中国词坛“三巨头”。人们都亲切叫黄霑为“霑叔”,就像人们称内地词坛泰斗乔羽为“乔老爷”一样。
       
  1986年,我念初中的时候。一天,县城大街小巷贴满了放映香港大导演张彻执导的影片《霹雳情》(1983年拍摄)的海报。海报上竟把该片的主题歌及五首插曲全公布出来,同时还写上“黄霑作词”。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张标明影片主题歌词作者名字的海报。那时,3角钱一张电影票,《霹雳情》我看了三场,不是剧情吸引我,而是为了电影的主题歌及插曲。第二天上学,我在课堂上把《霹雳情》主题歌《情》的三段歌词一字不差全默写了下来,令我周围的同学惊奇不已。
       
  也许,你对黄霑这个名字还不熟悉,但《上海滩》、《我的中国心》、《男儿当自强》等歌曲你不可能不知,这些歌曲的词就出自黄霑之手。霑叔一生写了2000多首歌曲(词),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师”的称号,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作为华人流行音乐的一代歌词宗师,黄霑的名字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及流行歌曲最为辉煌的时期紧密相连,其中《上海滩》(《上海滩》主题歌)、《沧海一声笑》(《笑傲江湖》主题歌)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原著金庸)有不少版本,但主题歌留在人们心中的还是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后来人们看港片,总把黄霑作词、顾嘉辉(与黄霑齐名,香港著名曲作家)作曲看成是一个品牌。
       
  黄霑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人博大精深、多才多艺、脱俗出世的一面。他的许多作品,不但可以听出他对音乐的把握营造能力,听出他有深厚的国学文字底蕴更可以听出他的特立独行和胸怀坦荡。也许,只有在香港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和殖民地文化并存多年的地方,才能产生黄霑这样的奇人。黄霑的歌词,不但在港人自信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对大众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将不断地感动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这是最值得港人珍惜的财富。同时,黄霑的词作,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值得珍惜的财富,一首《我的中国心》,不知感动和激励过多少炎黄子孙,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其唤起的感受,欢笑多于唏嘘,洒脱多于忧郁,尽显豁达豪迈,启迪有为人生。他表达的家国情怀,以及港人坚忍不拔的精神,蕴涵着深沉的民族情感和优秀传统。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大师饶宗颐称赞黄霑:“在艺坛上用广东话填上流行曲,成为音乐主流,开创风气。加上他的文学修养,应该成为不少人研究的题目。”黄霑一生真情率性,豪迈爽朗,为人忠诚侠义。正如《大公报》所言,他具有乐观刚毅的性格,敢作敢为,颇有一点“古风”。更重要的是,他一贯关心社会、关心民众、关心国家大事,因此他的笔下才有精神内涵和气魄。
       
  毋庸讳言,文学界写小说者、写诗者、写散文者往往自视正宗,殊不知,“唐诗过后是宋词”,什么文学体裁在哪个时期真正流行于世,受众最为清楚。那宋代井旁妇女都能吟唱的柳词,又何尝不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词!当然,文学体裁又绝对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黄霑被民众尊为大师,但他从不以“大师”自居,他的歌词,曾用“粗鄙”的字眼,去挑战世人的虚伪,嘲笑那些远离群众、自认为高人一等的“雅人”。
       
  怀念霑叔,怀念一个时代。在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真正的经典愈发稀缺的今天,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大师,令人唏嘘长叹——从此斯人失去,剩我千愁记旧情;从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今天,包装精美、舞台现代、传播手段先进——远非那个收录机播放流行歌曲的时代可比,但是,这只能说明现在是技术高明了,而并非艺术高超了。
       
  黄霑已远去,就像他的“笑莫笑,悲莫悲,今朝我乘风远去……”怀念霑叔,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霑叔,祈愿——复得斯人说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