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与作品]他如何“述说自然”
作者:耿林莽

《散文诗》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谢明洲是当代散文诗界已经卓然形成鲜明独特风格的一位作家。在散文诗的诗化和吟诵性上,在溶古典美于现代散文诗的探索上,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他的散文诗多取材于大自然,“述说自然”是常见于他笔下的一个“母题”;由于想象力丰富,对于美的事物、美的细节的捕捉,以及注重意境和意象的建构,语言上的瑰丽多姿,一唱三叹复沓技巧的运用,和纵横驰骋的诗体空间的展开,这一切构成了他散文诗的鲜明特色。从他的《空酒壶》新集中,我选出两章,试图一探他“述说自然”的走向。
       《述说自然》的结构充分运用了散文诗灵活跳跃的特点,不取线性叙述刻板、单调的陈旧手法,而将“自然”的诸多元素,作散点分布,从欣赏者的视角中自由组合。“冬堤上的眺望者”便是这位欣赏者。你看,“水声。雷电。合欢树。芨芨草。白色的珊瑚和虹霓”,这一些“散花”的自然物,均成了他“述说自然的一切诗歌的源泉”。这便将客体的自然,与主体的诗人,由感受而“合二为一”了:“这是意之所及”,意,便是诗人的感受吧。“冬堤上的远眺者似乎看到了一些什么”,请注意“眸子里溢满了盈盈的雪融之水”这一句,这是一句极美的诗,“雪融之水”便是一个“诗的摇篮”了,它吸取了自然“源泉”中的一切美的因子。于是,“苔藓,毛蕊花,牛蒡草”,全都“融”于其中,在“沐浴下舒展开双臂”了。我想,明洲这章散文诗十分形象地体现了诗人“述说自然”的艺术形成的过程及其奥妙,这是很有意义的。
       在运用散文诗的随意性方面,谢明洲有着娴熟的技巧,这章散文诗似在不经意间,便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自然的一道道灵动、开阔的视角长廊,无论是“风筝,蝶羽,蝉鸣/蜻蜓于黄昏下偶然的一袭点水”;或是“黑鹅,知更鸟飞过寒冷的夜空”,都自然自在,点染而出,毫无呆板、生硬、沉滞的缺陷。且有一点恍惚、迷离的神秘意味,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心有灵犀”式的和谐与感应,便似在其中荡漾。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
       明洲才华横溢,他的想象力的丰富,思路的敏捷和宽放,在一些长篇巨制中得到展开,但有时也有意象过繁或笔墨虚掷的缺点。如能适当节制,效果会更佳。我因而特别欣赏这一章《如果下雨》。这是一章很轻盈,特淡雅,极具散文诗灵动美、跳跃美的难得的精品。
       “小城无故事。如果下雨了,那很好。一滴滴。”
       多简洁,多朴素,多美。纯然口语,却是最纯净的诗。这个“一滴滴”,多么传神。在段节之间,似乎无多少必然的关联,但总体上是组织在一种诗的情境之中的,更由于轻柔已极的节奏,和自由活泼的转换,反而使得诗的意象多彩多姿,不落入一般化写雨之诗的陈旧套路。
       随意性是散文诗现代技巧的一种展现。在这章《如果下雨》中,诗人将毫不相干的古彩陶、狗尾草、山杏等随手拈来,又安置得当:“小城无故事”和“西线多战事”形成一种对应,却并不展开写,点到为止,这都是充分运用“随意性”的结果。现代手法赋予诗人极大的调运笔墨的自主权,不受陈规惯性的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易出新。我曾向诗友介绍一个经验:写一章散文诗,不宜局限于轻车熟路,在一些惯用意象、词语中兜圈子,不要仅有“必然”,还要敢于引入“偶然”,才会有“只我笔下有,常是他人无”的崭新的东西出现。《如果下雨》中有多少“偶然”的意象和词语,它们构成了这章散文诗鲜活的生命力。
       新时期的散文诗在艺术上的新发展与许多诗人成功地吸纳融汇了现代技巧是分不开的,可惜至今仍有人在攻击这种走向,以不屑的口气称之为“朦胧诗”而多有贬斥。谢明洲是重视向传统诗词学习并取得成效的。但他同时也成功地借鉴、运用了现代技巧,这两章散文诗便是他在艺术上兼容并蓄后获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