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马英九从蒋经国英文秘书做起
作者:李 立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81年宋楚瑜担任台湾“新闻局长”之后,蒋经国英文秘书一职一时无人接替,只好由宋兼着。可实际上,他很少有时间来履行这一职务,大部分工作落到了担任“秘书室主任”的周应龙身上。而周应龙只是“兼职”,又要高升,给蒋经国找一个新的英文秘书,便成了迫切任务。
       蒋经国心目中早已经有了人选,只是不清楚马英九是否愿意。所以周应龙便找到自己的岳父梁孝煌,请他出山去做马鹤凌的工作。此时的马鹤凌在国民党台北市党部担任职务,和梁孝煌的交情不错。马鹤凌又一心想让儿子从政,自然是满心欢喜。
       蒋经国几年前就已经认定马英九是个人才,又从他的履历中看到他一贯是优秀学生,同时是蒋经国人才库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给予马英九的职务并不仅仅只是英文秘书,而是英文秘书兼“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
       “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别看马英九现在身材匀称,体重适当,当年可是个大胖子。马英九的个子很高大,刚从美国回来时,不知是不是在美国吃牛排的缘故,身高体胖,当时的体重竟然高达90多公斤。台前“外交部长”钱复曾要求马英九去减肥,因为他当翻译坐小板凳的时候,因体型过大,一不小心就挤着了蒋经国与外宾之间的茶几。比如他第一天去“总统府”上班,恰好蒋经国会见境外友人。蒋经国和境外友人并排而坐,中间隔着一只茶几。按照惯例,马英九的位置在那只茶几的后面,他所充当的是翻译的角色。
       这件事可苦了马英九,以前的英文秘书,包括宋楚瑜在内,个子都不大,也不重,坐在那里没有任何问题。现在马英九坐在那里,差不多将整个空间塞满了,连动一下都没有可能,尤其是那张矮椅子,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马英九始终担心,自己如果动作大了点,弄不好便将椅子坐断了。真的那样,可是闹出“幽默笑话”来了。所以,他坐在那里不仅不敢动,而且,还不敢完全将自己身体的重量压在那张椅子上。
       想一想自己今后将无数次在这里工作,马英九有些害怕了。可初来乍到,他又不敢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即使想提,也不知该找谁提。
       没料到蒋经国异常细心,他已经看出了这一点。会见结束,送走境外朋友,蒋经国特意走进来,对正在做收尾工作的马英九说:“怎么样,第一次工作紧张吗?”
       马英九摇了摇头,说他并不紧张。蒋经国却和他开玩笑,说你不紧张,我倒是紧张,我担心你把椅子坐断了。
       后来蒋经国特别交代秘书室给马英九换一把椅子,并让他们给马英九多留一点活动空间。
       马英九给蒋经国当翻译,也曾闹出过“幽默错误”,那是因为蒋经国的浙江口音所致。
       有一次,蒋经国接见一名境外友人,此人非常熟悉苏联事务,而蒋经国又曾在苏联多年,苏联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对苏联的熟悉程度,不是一般人可比。现在遇到一个熟悉苏联事务的外宾,自然会谈起苏联。蒋经国谈到了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的首府巴库,他发出这个音的时候,用的是浙江口音的中国话,而马英九对苏联几乎没什么了解。他想当然地以为,既然是首府,自然是什么“宫”之类,比如克里姆林宫、白金汉宫,而浙江话所说的“巴”,又和“白”极其相近,所以,马英九便翻译成“白宫”。
       蒋经国不清楚马英九是怎样翻译的,但那个客人知道阿塞拜疆的首府不是“白宫”,却又不明白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翻译成“白宫”,所以有些发愣。
       马英九虽然感到外宾的神色有些不对,却也没有深究。直到这个词出现好多次,而他每次都以“白宫”翻译时,都发现外宾的神色有异,才意识到自己翻译错了。
       那种情形是非常窘迫的,一般人或许会想办法蒙混过关,比如再遇到要翻译“巴库”的时候,干脆仅以首府代替,含混过去了事。可马英九非常认真,知道自己工作出错之后,内心极其不安。他找了个机会,将此事向蒋经国核实了一遍,并且告诉他,自己有可能翻译错了。蒋经国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了一番,才让他明白过来。
       这件事,如果换一个人,很可能成为一大败绩,最终影响到整个政治生涯。但蒋经国自然很快知道马英九犯了一个大错,同时他对马英九知错立即改正的勇气,极为欣赏。结果坏事变成了好事,使得马英九在蒋经国面前赚足了印象分。后来蒋经国夸他,是“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马英九和蒋经国
       是纯粹工作关系
       从留学归来,到蒋经国逝世,马英九在蒋经国身边工作了将近七年时间。
       马英九不是那种在政治上广结善缘的人。就算他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讨好蒋经国,以求蒋经国在政治上提拔他。可实际上他并没有在这上面花很多的情感工夫,只是一心一意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务必事事精到。马英九和蒋经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
       
       在这方面,马英九不知是受到高人指点,还是性格使然。正如台湾媒体评价他的,他就是那种“不粘锅”性格。所谓“不粘锅”,指的便是他在政治上不拉派不结帮,我行我素。只要是对的,无论是谁,他都支持;只要是不符合他的观点的,他也会提出意见;如果对方是明显错误或者是在使阴谋,他知道之后,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提出批评。平常在蒋经国身边工作,除了勤奋,就是认真。凡是分内的事,他一丝不苟,不该他知道的事,他也从不打听从不过问,更不会替人说情等。
       有时候,蒋经国会问他:“英九,有什么事吗?”他便知道,这是蒋经国想听一听他的想法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蒋经国的一种工作方法。像蒋经国这种人,高高在上,听到下层意见不那么容易,许多事都是从身边人那里了解的。正因为如此,便有一些谄媚之辈趁此机会打击他人抬高自己。蒋经国身边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少,他听到类似的话,也一定很多。有些他听进去了,结果在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导致了错误,事后即使意识到,想改也已经晚了。有些事,他想调查取证,可下面的人都有各种关系,调查也不容易。因此,对于身边人,他不能不有一种特别的警惕,却又不能离开这些人。尤其是他晚年的时候,只能坐在轮椅上理政,就更加少不了这些身边人了。
       据蒋经国的儿子蒋孝勇回忆说,到了晚年,蒋经国已经没有几个信任的人,因为那些人对他所说的话,大多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许多话是不能信的。马英九是难得的一个大好人,一个肯对他说真话的人。虽然马英九没有想方设法让蒋经国对自己产生一种亲子般的感情,蒋经国却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
       蒋经国评价马英九说:这是一个“没有缺陷的年轻人”——人是不可能没有缺陷的,但对蒋经国这样一个浸淫官场大半生,处于权力高峰几十年,又处于人生终点的垂暮老人来说,他所指的缺陷,应该说是大缺陷,而不是小缺点。
       日后,马英九的支持者拿这句话说事,以此告诉人们蒋经国对他的评价之高。而马英九的反对者同样以此说事,要让人们相信,他的没有缺陷正是他最大的缺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概更希望选择一个像马英九这样看上去没有缺陷的官员,而不愿选一个像陈水扁那样全身都是缺陷的官员吧。
       超速升迁
       1984年,蒋经国对班子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的一个大基调,谁都看得出来,那就是本土化和年轻化。但另一方面,这次调整,对于整个台湾的未来,可以说举足轻重,关系深远。
       正是这次调整,推出了台湾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李登辉和马英九——李登辉成了接班人,担任了“副总统”;马英九平步青云,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
       马英九被提拔为国民党副秘书长,当时党内的阻力非常之大。
       在国民党内,最高职权当然是党主席,其次则是中常委,再后是中央党部秘书长。因为秘书长本身就是中常委,通常不太可能负责与秘书长相关的事务,副秘书长自然就实际行使秘书长职责,这就使得副秘书长实际成了中常委下面的第一人。这一职务使得马英九一下子在国民党内超越了很多人。而以台湾党政比较,党主席和“政府总统”是同一人,这一人之下,党的第二重要人物,便是中央党部秘书长,“政府”的第二实权人物是“行政院长”。这两个职位,在理论上是平级的。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一职,则相当于“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
       马英九只不过当了几年“总统府”副局长及蒋经国的英文秘书,便立即被提拔到“副院长级”,没有丝毫政绩却一下子超越了很多人,几乎有了问鼎之势,无论是国民党内部的元老派还是中生代,心里都不会平衡。这种超速升迁,真正是坐直升飞机。
       从幕后走向台前
       1988年7月18日凌晨2点,马英九在美国被长途电话叫醒,话筒的那一端,当时的“行政院长”俞国华坚定而沉稳地抛下一句:“你来接研考会!”
       俞国华一通电话,立刻要马英九接手“研考会”工作,尽管有人为他叫屈,认为以他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应可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才对,但马英九对这一点倒没有太大的感受,不感到委屈,也不觉得占便宜。
       直到人事行政命令正式颁布之后,马英九从“行政院新任内阁首长简历”上发现,俞内阁的名单除吴伯雄49岁外,其余全部都在50岁以上,只有他以38岁之龄上榜,成为最年轻的“部会首长”,马英九才真正感到面临新的挑战。
       马英九在“总统府”做事多居幕后,民众对他的印象只有“总统”接见外宾时他当翻译的一幕。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任上,他负责政党“外交”,与外国人周旋的时间远多于与国内记者的接触。此次内阁改组,他是唯一从党务系统调到行政系统的一位,势必因而由幕后走向台前,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马英九没有令人失望,他一登上政治舞台,就立刻放出光芒。
       1988年10月21日,“立法院”进行施政总质询,会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政治对话,口才一流的马英九在答询时,一改过去官员老是挨骂受辱、怒火中烧的表情,而以坚强有力、平静理性的词锋,反驳民进党籍“立委”黄煌雄强烈的质询,结果引起了一场风波。
       当时,黄煌雄以政治中国、文化中国等概念,要求“政府”承认目前海峡两岸各自“主权独立”的现况,进而废止侨选“中央民代”。
       “行政院秘书长”钱纯临时征召“研考会主委”马英九上台答复。
       从大学时代就频频在演讲台、辩论台上磨练的马英九,一上台即以胸有成竹的神情精辟分析台湾当局文化中国理念,由于讲得实在太好,每说一段就掀起一阵掌声,前后四度获得台下资深“委员”的喝彩,许多一向口才不灵光的“老委员”,宛如有人替他们出气般地欣喜不已。
       一向只等着看官员出丑的民进党“立委”王聪松和黄煌雄见状当然不爽,就分别以权宜问题指责马英九态度“嚣张”,发言犹如在替“行政院”作政策宣示,而非答询。
       此话一出,原本听马英九发言听得很爽的资深“立委”李荷立刻冒火了,遂与王聪松拍桌对骂,后经现场的“立法院”代主席刘阔才连敲三下议事槌,才平息这场风波。
       这场初试啼声的“立法院”质询大戏,不仅树立了“部会首长”与“立法委员”政策辩论的良好模式,也为马英九能言善辩作了最精彩的展示。
       这个时期,马英九一改过去长期不太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风格,而是主动出击。《中时晚报》社长林圣芬曾问马英九:“何以一向谨言慎行,突然那么勤于曝光。”马英九回答说:“我现在做的是推销的工作,由于‘国会’充实方案从研议定案到推动执行,我奉命参与其事,为求方案的完美可行,职责上我不能不把握每一个机会,去听取各方的高见,以及争取国民的了解与支持。”
       林圣芬指出,马英九个性中自有一番执著,一番面对事情全力以赴的狂热与执著。林氏此言可谓一针见血。
       新上任“研考会主委”的马英九,接手不到一个月,即开始参与筹备大陆工作会报,并出任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
       马英九虽然名为“研考会主委”,但是依其从事大陆工作的分量来看,两岸事务几乎是所有工作的重心。在参与工作的两年时间内,曾经在他手上完成了一些重要的大陆政策。在“陆委会”成立前,马英九做了大量工作。
       从历史的角度看,谈及大陆政策,马英九在“俞揆”(俞国华)任内是“立法院”答询“代打”的健将;即使是在“李揆”(李焕)任内,马英九也是当仁不让的好手。
       光环辉耀
       马英九在“研考会”的阶段,历经三任“行政院长”。1978年蒋经国掌舵时代,“行政院长”原是孙运璇;到了1984年蒋经国当选连任时,孙运璇却因脑溢血而将“行政院长”一职拱手让给了俞国华。1989年李登辉时代,“行政院长”是李焕;1990年起,“内阁”改组,“行政院长”是郝柏村。
       在这三任“行政院长”麾下,马英九的“研考会”业务虽与民众较无直接关系,表现机会并不多,但在各大报制作的“增额立委对内阁整体评价”的成绩单内,专业学养、施政绩效、政治担当、领导协调、未来行情、政策开创力答询表现等,马英九的得分均名列前茅,这证明他在“立法院”的表现给人的印象极好。
       在另一方面,马英九英俊潇洒及幽默风趣的特质,由于他的曝光率日渐增高而备受注意。固然过去他在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时,外界即有“层峰红秘书、御前美男子”的美誉,但真正打开知名度,使得一般年轻民众及妇女同胞欣赏,还是在蒋经国死后,他的职位变动、不再隐身于幕后之时,也许因过去“内敛”过久,“研考会”时放出的光环,确是令人耳目一新。
       不论各报所做的专题探讨与“国事”座谈,马英九在“研考会”任内,几乎都不再推却,因而他的口才不仅于“立法院”内答询可以被肯定,即使在媒体上的表现也极受认同。
       马英九的频频曝光,一方面是他已不再是幕僚人员,许多工作必需的发言、政策有待民众了解,是使他勇于接受采访的主因。另一方面,当然也得自于“行政院长”李焕的鼓励。
       李焕在当时表示,现在这个时代,是要扩大沟通的时代,为政不应再如传统保守的“不多言”,有时应该要多言,让民众了解“政府”的施政。
       由于讲话对象是读者、观众、老百姓,马英九自然打开了知名度,成为被评头论足的对象,谁教他是个公众人物!
       兼差大王
       1990年是马英九最忙的一年,原本在两年前接管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他就开始“立足台湾,胸怀大陆”,大陆事务的敏感性与安全性,使他的工作负荷量随着服务对象由2300万人延伸到13亿人。这一年自然成为他从事行政工作最忙的一年。
       没人真正清楚马英九到底兼了多少职务,“研考会”主委、“陆委会”主委(当时尚未正式任命)、“宪改会”首席幕僚、“国统会”研究委员、“海峡交流基金会”监事、“国是会议”筹备会副秘书长……恐怕他的秘书也算不清楚。
       “乖乖牌”马英九对上级交付的工作,一向不打折扣,全力以赴,干劲十足,应是上层找他做事的主要原因。
       同年3月,“行政院长”李焕还提出“中央民代”赴大陆考察及省级虚级化的构想,交给“研考会”规划研究。不仅如此,一些临时性的任务又不断加在他的身上。例如那时为了抗议老“国代”扩权牟利,爆发了台湾四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三月学潮”,连到中正纪念堂现场探视静坐的学生,亦由马英九出马。
       那时,“研考会”也负责开放赛马的研究。马英九幽默地说:“我除了姓马以外,实在跟赛马扯不上任何关系。”他大概也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长官”喜欢有事没事就找他“出马”!
       那时候,马英九曾经算过,自己曾有一天开会11小时,合计工作14小时的纪录,平时上班也都超过12小时以上。
       不过,在这种情形下,马英九仍以过人精力挑起重责大任,靠清晰思路处理繁忙事务,不愧为超级公务员。
       “国家统一纲领”从无到有,马英九虽仅是研究委员,贡献心力却不容忽视。海峡交流基金会的规划、人力的选定,以至于开始运作,这个兼具官方性质的两岸中介团体的成立,马英九也有运筹帷幄之功。
       到了这种境地,过去被抨击为“搭直升机上来的”,至此则又被称是“搭公车的”——底盘宽大,稳健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