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博览群书》二十周年纪念专稿]《博览群书》与我
作者:梅 娘

《博览群书》 2005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康濯同志病重的时候,从医院里打电话给我,说给我一个惊喜;他告诉我,在伪满洲国发表作品的一些作家,经过实事求是地审定,不能一概定位为汉奸文人,应以文章为具。以往那种情绪化的定位不科学。还嘱咐我一定要找到那个时代很有名望的女作家吴瑛。他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大系(1937~1945)选入了吴瑛的作品。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了,康濯同志却去了。我未能完成他的嘱托,我没有找到吴瑛,那项关怀对我们曾生活在沦陷区的作家来说,是真正的纶音。
       我辗转地得知到吴瑛的确切情况时,她已经弃世十多年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躲避当时气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吴瑛隐姓埋名,在远离故土的长江之滨,谋得了一份县文化馆的小差事,有苦难诉、悒郁无言,带着她控诉的笔,在四十刚过的华年,含恨而死。
       “历史”这个复杂的过往,并不会因为部分人有了清醒的认识便可以尘埃落定。在钦定的历史宜粗不宜细的框架下,淹没的岂止是成千上万的无辜。我寻觅着能为吴瑛说句公道话的机会,每每碰壁。我只好自恰,我想:连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也有人只从1937年算起,八年抗战人人耳熟能详,1931年到1937年,连抗联名将、共产党人杨靖宇将军尚未能大张旗鼓地进入抗日救亡史的视野,那个国民党的马占山撑起的抗日大旗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似乎东北只剩下了汉奸。因此,你在满洲国的时空下,舞文弄墨,不是汉奸是什么?你要为汉奸正名,对不起,请稍候。
       信息来了,加拿大卑诗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给我来了封信,说他博士论文的主题,是东北沦陷区的女作家。信是用英文写的,我赶忙又查字典又向人请教,明白是明白了一些,却没有捕捉到论文的核心。我与此洋博士生并无瓜葛,想不出他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冷门,很可能他担心我的英文水平,又把他努力用中文写就的答辩稿寄给了我。
       文章的核心闹清楚了,使这位博士生倾心的是东北女作家的“忍耐”,因为,在那种殖民地高压的环境下,不但未写谄媚的文字,且足足地暴露了黑暗面,为讴歌的皇道乐土道出了逆耳之音,真格是勇气非凡,忍耐非凡。司密斯评价为:这是女性的奇迹。
       其实,这个奇迹对我们来说,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头上两重天,伪满一层、日帝又一层。升斗小民,第一是要活下去,要活、活得有良心,就得忍耐。洋博士生活在相对自由的天下,与“忍耐”不沾边,他当然只有惊震于满洲国女作家们的“庞大忍耐”了。
       我很想把洋博士这番心意说给中国读者,我这个边缘之人,与传媒了无过往,想不出短文投给哪个刊物能被启用。这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约我参加一本新书《我家》的座谈会。《我家》梳理了情感、理性双错位时代中的一家人的故事,那无辜的一家六口人中,五人曾坐牢,一人送命。可以说他们是秉着良心忍耐到了极限。出版社约我评书,触动了自己心中的块垒,往事如烟,我噙泪难言,说了几句题外话,唤起了同座的《博览群书》主编常先生的同感,约我将发言定稿交他发表。
       常主编的相约,使我意识到了实事求是的论述正在逐渐成为可能。我欣喜地写下了怀念吴瑛的短文《一代故人》,寄给《博览群书》,并提出三个不情之请,希望能将司密斯的中文手稿原样发表。这多少有些赌气成分,是我的小心眼:“看看吧!老外是如何评价满洲国女作家的。”  《博览群书》发表了我的小文和司密斯的手迹,司密斯据此和通过的论文一起向加拿大政府申请研究经费。加政府批准了,助他继续去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华盛顿大学继续研究,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华盛顿大学的硕士学位。随着这位洋博士的努力,中国沦陷区文学在欧洲大地、美洲大地风光露面。他的博士导师温哥华资深教授、亚洲史专家史恺悌(一个起了中文名的老外)为此十分欣慰,鼓励他好好干,说他添补了加拿大研究东亚史的一项空白。
       如今,司密斯在牛津大学,在华盛顿大学,在滑铁卢大学讲述东北沦陷文学,还应约在2004年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笔会上讲评了他的研究,获得了好评,我的心病也因此有了化解,那个温文典雅,外形隽美,内心刚烈的吴瑛也在典籍中复出,向世界呈现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她那不平凡的个性,展示了中华女儿的旖旎风貌。
       一位世界级的哲人说:一个民族在她上升的过程中,用哪种方式与过去告别,将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博览群书》刊出的吴瑛介绍,是种与过去告别的可贵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