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推荐]“曾经北大”会带来什么?
作者:洪子诚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套丛书的六位作者都是中文系出身,因此并不陌生,有的还可以说十分熟悉。这里面,吴晓东是最有"资历"的了,他入校是在1984年,他和1998年进校的杨早,与这所大学的关系其实还是"现在进行时"。郑勇也熟悉,最近因为"业务"的原因多次见面。余世存是认识的,那是多年前的事了。橡子应该也见过面,好像是在开会的时候。他参与策划编辑的《北大往事》,在前些年那场闹得轰轰烈烈的校庆的大量出版物中,是令人难忘的一种。迟宇宙最年轻;据他说,他在南方的报上开专栏时,有的学问家就对他"大学刚毕业就开专栏"表示了不满。
       
       翻读过这六本书,最先想到的,其实与这些书都无关。像我们这些过了六十岁的人,见面会被人称为"先生"到农贸市场买菜,"先生"之上还会加上"老"。参加什么研讨会。首发式,按照官职。知名度。年龄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会被安排在前排或靠近前排的地方就座。会让先发言。会让先举筷。会让先退席。然而,除了一些学养深厚。精力旺盛者这样的人当然不少外,我们已经在或明或暗地走向衰败。词就是那几个词,句子总是那些句子。内心的喜悦。怨恨。缠绵。悲伤都已十分淡薄。"回忆"也因为没有鲜活体验的激发而落满灰尘。许多书,已经没有精力去读。许多路,已经无法去走。也去旅游,却难有这样的期待:"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有我所不曾认识的人性在等待着我,那才是岁月赐给我的圣餐"。那些说不出名字的事物已经不能让我们"疼痛"。面对壮丽的景色我们也会静默,但已分不清是由于内心的震撼,还是内心的毫无反应。
       因而,在这些书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如还未收割的稻子一般新鲜。朴素。直截了当"的思绪,是对于个体的思考。经验的"合法性"的自信。而它们中某些篇什的不足,我也首先会从这个方面感受到。郑勇。杨早集中收入的,主要是书评。书话和读书札记。和他们一样,我也神往于那种简短。"直截了当"的书评文字。我们心中好像都存有《咀华集》那样的标尺。这次杨早的书评集中起来读,才意识到他有那么多的不绕圈子的见解。他品评的那些书,一些是我读过的,但大多没能像他那样敏锐地抓取其中的"关节"。郑勇的追求"襟怀"略有不同。他寻求他的褒贬有更多的书卷气。文化味,有学问的根柢,有雅致的境界。事情总是有得有失,他因此有些拘谨,在有的评述对象面前难以放开手脚。余世存收入的文章"多是写人"的。写到的人的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八九十年代思想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另一是以前或现在处于"边缘"地带,但作者认为对中国文化应该是很重要的。由于这样的选题,他的谈论当然要涉及这些年知识界的重要话题,并和"大的生存经验。共同体结合起来"。我对于九十年代知识界的分化等状况,对于"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等的论战的了解,属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只是有时迫不得已有一些情绪化的反应。如看话剧《切·格瓦拉》,我在朋友面前恶狠狠地说过"厌恶"这个词;其实我"厌恶"的不是它对社会腐败不公的揭发。抨击,而是那种揭发的方式和思想逻辑。因此,读到余世存集中的一些文字,觉得他重新引起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让我理清原先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应该感谢他。他使用的也是一种自信而"直接"的文字,读起来令人神旺。虽然我不可能做到,但可以羡慕。他的诗并不十分出色,这是因为他想用诗来讲出他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他已经用散文表达得更出色。
       在这些书中,吴晓东的一本比较特殊。它们不是随笔性质的,而属于与学术论文更接近的文体。我知道他在学校开设作品分析课,很受学生欢迎。集中的这些,应该与他的讲授有关。他选择都是名篇,这体现了他对"经典"的崇敬:普鲁斯特。博尔赫斯。昆德拉。鲁迅。废名。沈从文。张爱玲等。他强调诗学范畴的提炼,只有建立在文本的细读上才能获得创见,并坚持"坚守文学性的立场"是文学研究者言说世界。直面生存困境的基本的且不可替代的方式。这种声音,现在已不很常见,但确实很必要。他的审美阐释细致绵密,不紧不慢,却往往能到达他所称的"原点",这也是一种我所向往的"直接性"。
       在吴晓东阅读。分析中,在他的语汇里,"诗意"。"诗性"等是重要的基点。这在橡子,在余世存,在郑勇的书中也能经常发现。与此相关,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回忆"吴晓东,"隐秘的触动"橡子,"瞬间的感动"余世存都是他们重视的无限的财富。这些书的作者至少是其中的多位,都是些"过早读书","过多读书"者。有的"见识过"闭塞。贫穷,有过一些挫折,但也会夸张这种挫折;有过多的"内心风暴",但不沉溺于这种"风暴";敏感。坚强,但又可能是脆弱的人。他们能嗅见合欢花"幽暗神秘"的气味,也能正视自我"内心的恐惧"。对自己的知识。才情感到骄傲,但对这种骄傲有所警惕。坚持自己的存在必须"有所附丽",但生活位置的设定又表现得比较低调。写作是他们最主要的事情,但有时也明白它的限度。年纪轻轻,却会经常讲我年轻时如何如何,似乎已饱经风霜......
       所有这一切,是和"曾经北大"有关系吗。我不知道。肯定是有关系的吧。前些天,我们年级举行了毕业四十周年的纪念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激动陈言:"我从离开北大起,就从来不说我是北大毕业的,这几十年我都在后悔到北大来上学。"我明白在他上学时和他毕业后,"这所学校"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伤害。对于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北大的人来说,这使我当时产生了这种伤害也跟我有关的羞愧。这也是"曾经北大"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