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趣]思乡与蛋白酶
作者:阿 城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不幸成为植物人,也还是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做不成。
       经过胃磨细的食物到了十二指肠,重要的时刻终于来临。我们千辛万苦得来的口中物,能不能化成我们自己的,全看十二指肠分泌出什么样的蛋白酶来分解,分解了的,就吸收,分解不了吸收不了的,就“消化不良”。
       小的时候,长辈总是告诫不要挑食,其中的道理会影响人一辈子。
       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例如亚洲人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这是因为小时候牛奶喝得少或根本没有的喝,因此缺乏某种蛋白酶而造成的。
       陕西凤翔人出门在外,带一种白土,俗称“观音土”,水土不服的时候食之,就舒畅了。这白土是碱性的,可见凤翔人在本乡是胃酸过多的,饮本地的碱性水,正好中和。
       所以长辈“不要挑食”的告诫会影响小孩子的将来,道理就在于你要尽可能多地吃各种食物,使你的蛋白酶的形成尽可能地完整;于是你走遍天下都不怕,什么都吃得,什么都能消化,也就有了幸福生活的一半了。
       于是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所以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为什么会思这些?因为蛋白酶在作怪。
       老华侨叶落归根,直奔想了半辈子的餐馆、路边摊,张口要的吃食让亲戚不以为然。终于是做好了,端上来了,颤巍巍伸筷子夹了,入口,“味道不如当年的啦”,其实呢,是老了,味蕾退化了。
       你如果尽早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会大惊小怪。不过我总觉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语,就制约着我这个老盲流。
       艾文文 摘自《三峡文学》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