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手机制造让人幼稚的感情
作者:葛剑雄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不用手机,这迫使我及早安排日程,尽可能减少意外的可能。平时,我和家人都没有彼此时刻方便联系的要求。今天忙,晚一点回家很正常;出差在外讲好回来的时间,没必要多此一举的通报。有的人上飞机发一个短信——我上飞机了,到了再发一个短信——何必如此多事?手机传递的90%的信息都是废话。通过信息彼此牵挂?整天牵挂来牵挂去还做什么事情呀。
       现代人缺少真挚的感情,恰巧是因为很多感情都无从体验了。我们小时候,突然之间一个在外地的亲人出现了,激动得不得了。现在,一路过来,可能已打过好几次电话,发过好几条短信。古代文学里那种乡愁的千回百转是真的。现在哪里有乡愁,“随时保持联系啊”,即使远在美国,真的想你,就回来了;还可以打电话,10美元打200分钟,讲故事都可以了。所有不可抑制的思念都是假的。
       一个人总不能老是为了牵挂而分散精力吧。琐事的牵挂用时髦的话讲也许算是“温馨”,但是温馨本来就是存在的,感情已经在那里了,不需要人为地制造和提醒。手机的所谓传情达意功能就是把一种没有感情的感情制造出来,让人回到感情的初级和幼稚阶段。
       常态下,我们不需要过多的信息、过多的担心,更不需要过多通过电话来传达过多的关怀。过多的关心就是形式。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整天在说“我爱你”,实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恰恰因为人的感情是很脆弱的,才要靠这些形式的东西来支撑。把很多人成熟以后不再需要的东西制造出来,这是让人幼稚的感情。
       我女儿喜欢旅游,她爱一个人出国玩,我们约好,如果可能就发一个邮件报平安,其他方面我们都不联系。有一次她在斯里兰卡的小镇正好碰上大爆炸,我一点都不担心,我对女儿有充分的信任,相信她能够处理好。如果和女儿信息交流频繁,我们随时能知道她的情况,也许一时联系不上我们会焦虑——可是我们的焦虑又能帮她什么忙呢?
       大学生不用手机会被人家瞧不起,我不怕,没有人怀疑我没有这个钱。但我并不拒绝现代文明,而是按需使用。
       我希望自己永远保持选择的独立性,大家都能有这个判断的话,社会就不至于被那些厂商、那些新产品牵着鼻子走。
       梁伟//摘自2008年7月15日《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