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立正,向状元们行注目礼
作者:采 意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老师,你能不能挂掉电话一分钟,让我先大笑一下?”这是浙江省文科状元申屠李融接到报喜电话后的反应。够搞吧?
       “高考只是一次选拔赛,比别人高出几分并不说明什么,考完了以后,将一切从零开始。”这是安徽省理科状元张凤逸对状元身份的理解。够冷静吧?
       “我报考什么院校和什么专业,这是我自己该关心的问题。”这是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面对媒体采访时的“敬而远之”。够酷吧?
       “考试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期待考试中能碰到一些新奇的题目,拿到这样的题目自己会感到莫名的兴奋。”这是贵州省理科状元邹基伟高考时的感受。够个性吧?
       这些还不够。他们中间,有的高考前一天晚上还在看足球赛,有的初中时就玩过乐队,有的说相声能把人“笑疯了”……
       够炫吧?是不是与你想象的书呆子相去甚远?
       没错,他们就是新鲜出炉的2008年各省高考状元。
       于万千人之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这是对这群人的真实写照。
       偶然吗?必然吗?似乎都有几分。
       而我们要做的是探寻他们光环背后的故事,也许,这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个性篇:状元不是书呆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似乎是大家对状元们的传统印象,仿佛非此不足以抵达高考的顶峰。
       但当你真正走进这些状元们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生活竟然如此五彩斑斓。
       音乐爱好者
       “高考就像在拉小提琴,有人拉得干巴巴的,而有人拉得震人心魄。这主要取决于拉琴人的魄力和专心程度。拉琴的过程和考试一样,不是兴奋,也不是昂扬,而是一种投入。无论干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这样才能做好它。”拉琴六年,施源从中得到的感悟颇有些参禅的意味。这个刚满18岁的男生怀揣小提琴十级证书,在今年的高考中夺得云南省理科第一。练琴是施源每天的必修课,即使是高考那几天,他每天中午还要拉上15分钟。
       与施源酷似,安徽省理科状元张凤逸,三年半时间二胡便考了十级。他常常在考试之前拉拉二胡,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而黑龙江的理科状元符迪也弹得一手好电子琴,早在初中的时候,他就玩过乐队。
       超级球迷
       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超级球迷。沈阳的理科状元毕龛高考前一天上午,还在家看NBA总决赛第一场。此前几天,他忙里偷闲地看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两周才能回家一次的他,喜欢回家上网看球赛集锦。
       陕西省的理科状元罗赛经常半夜起来看足球赛,进入高三了依然“恶习不改”。传奇的是,看球的经历还帮了他一个大忙:高考理科综合时,物理还有最后一题,罗赛发现只剩55分钟,而化学和生物题都还没做,于是改做化学题。没想到第一道题花了10分钟仍没思路,心有些慌的他想起考试前一晚观看的中国对卡塔尔的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中国队也是开始进攻顺利势头较猛,但被卡塔尔的一个点球打乱了阵脚。罗赛意识到,考场如球场,遇到挫折要冷静沉着才可取胜。于是放下那几道题转做生物,回过头来,竟找到了切入点。
       全能战士
       当然还有“全能战士”。譬如山东省的理科状元张云霄。高中三年,他参加全国计算机比赛拿了两次一等奖,全国奥数拿了二等奖,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获得了二等奖,英语竞赛也在全省前几名。此外,他还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校学生会学生部部长。“他的全面发展把同学们都镇住了。”班主任如此评价。
       “变态超人”说的则是邹基伟这类人。已被保送的他走进高考考场仅仅是为了有这样一段经历,却一不留神成了贵州理科状元。这个不爱和陌生人说话的18岁男孩,平生最大的一次开销就是不久前向四川地震灾区捐献的400元钱。
       还有最爱看金庸和古龙但从未“走火入魔”的江苏理科状元祁明怡,为了一次调研考试失利也会哭得稀里哗啦;爱好看动画片和散步的浙江理科状元陈琨,他最崇拜《名侦探柯南》里聪明睿智的主人公;家境贫寒但从不自卑的甘肃文科状元阚梅,经常给同学讲题、辅导;精彩出演过“四凤”的广西文科状元黄迪舟、爱K歌尤其爱王菲的江西文科状元杨清嘉、经常写博客的海南文科状元曾昭仪……
       不得不承认,这些状元们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考试成绩佼佼者“高分低能死读书”的印象。面对一个如此多元、开放、信息发达的社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已超越了书本。学有余力的他们在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触类旁通地悟到了学习的真谛:音乐如同修行,体育蕴涵战术,阅读积累思想,卡通丰富想象。当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在扼杀大多数孩子自由发展空间的时候,他们证明了学校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会读书,也会玩,聪慧、善良、个性鲜明——这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新一代中学生的精神状态。
       方法论:独门秘笈可参考
       达摩有“易筋经”,令狐冲有“独孤九剑”,就连洪七公都有“打狗棍法”,行走江湖若无绝招,怎能扬名立万?之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排除运气成分,都是底子相当扎实的,决非浪得虚名。铸就这一辉煌的,则是各领风骚的独门秘笈:
       A.以毒攻毒法
       申屠李融向学弟学妹们推荐了一个最经典的“纠错法”,就是把原来做过的习题里所有做错的题目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最好每门课都能记下来,经常把原来的错题拿出来看看,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
       三年前英语还是弱项的赵婕这次考了146分,帮她拿到了云南的文科状元,她的办法就是“主动恶补英语”:高中三年,每一堂课的笔记她都会认真记,下课后再熟读笔记。从单词到语法再到作文,多次复习老师讲的内容。三年下来,终于“扭亏为赢”。
       找到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需要清醒的自省能力,此招适合善走捷径的聪明人。
       B.顺其自然法
       山西文科状元王越主张“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每个星期六的下午,都是王越的休息放松时间,经常以逛街和出去溜达来缓解一周紧张的心情。而且每天学习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中午至少休息半个小时,晚上也要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王越认为学习要量力而行,不要光着眼难题怪题。
       此招颇有“无为而治”的道家风范,适宜天资聪颖、内心淡泊之人修炼。
       C.自我施压法
       安徽文科状元王晓涛,家境比较困难,以至于年少懂事的弟弟为了帮助他完成学业,毅然选择了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尽管家人从没给他压力,但对弟弟的回报、对知识的渴求、对改变命运的憧憬,成为了他内心强大的原动力,最终一飞冲天。
       同样来自农村的河南理科状元刘鹏飞因为家境贫寒,学校免了他的学费。他说:“我每天都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为的是更好地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不过此招易走偏锋,适宜内心足够坚强的寒门学子修炼。
       D.按部就班法
       黑龙江的文科状元纪宇多年来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制订严格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比如,每天午休时,她从12时20分到13时学习语文基础知识,13时至13时15分睡一小觉,一直保持,从不会被一些琐事打乱。
       江苏理科状元祁明怡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制定第二天的学习计划贴在墙上,没有特殊情况当天都要完成。即使在考前一个月,祁明怡仍然每天坚持看电视,看新闻。
       是不是有点儿像刻板的德国人?此招适宜头脑冷静、自律性强的学子效仿。
       此外,还有湖北文科状元邓莹兰的博览群书法、海南文科状元曾昭仪的举一反三法,等等。或轻灵,或厚重,关键看哪一招最适合自己。需要提醒的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只会落得东施效颦的下场哦。
       冷思考:褪去光环是书生
       平心而论,一个状元的诞生有其综合因素:除了自身的聪慧努力、老师的悉心培养,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张云霄的父母从小就带他游历各个地方,上中学后还让他自己出去旅游;张凤逸家里在他养成学习习惯之前,一直坚持不看电视……什么样的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子女,在这场竞争中同样关键。
       不容回避,一个状元的诞生也有其偶然因素:高考临场超常发挥、考前复习到同类题目、平时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发挥失常等等。当实力接近的时候,以几分的差距来决定谁比谁强,这本身就有点儿轮盘赌的意味了。
       状元头顶的光环再夺目,也只是短暂的。状元不是人生旅程上的永久通行证,只是一页行将翻过去的历史。“考完了以后,将一切从零开始。”这样冷静的心态,适用于每一个状元。
       (本刊特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