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香港的两文三语
作者:斯 雄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说标准普通话的北方来到香港,语言的障碍是注定了的。
       一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也注定会给香港留下许多特殊的胎记。
       殖民统治的年代里,英语一直为香港官方的法定语文,政府一向只重视英语教育,加上香港是一个国际都会,一切对外的交流,都以英语为主。
       在香港,上至上流社会、官方场合,下至贩夫走卒、下里巴人,用英语沟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香港的多数学校以英文授课为主。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大学不再专设英语系,日常教学和学生提交论文均用英文。
       然而,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是粤语,英语、普通话只是第二语言。
       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南部、港澳地区,海外华人中使用粤语的也不少。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某些地区所用的粤语与广州话在个别语音、用词上会有一些差别。港澳粤语和广州粤语在语音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地理原因,港澳同胞在说粤语时使用比较多的外来语,尤其是外语音译词。粤语有自己的拼音方案,1960年由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后又有所修改。
       香港在语言和文字上出现中西交汇的同时,汉语言文字上也呈现出一种混杂。正因此,回归后,特区政府提出的语文教育政策,听起来就有些怪怪的,谓之“两文三语”,即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英语、粤语、普通话兼顾。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港府一方面不断在学校推行母语教学,而另一方面则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支援。绝大多数港人的母语就是粤语。当然,以英语为母语的也不少。1997年9月,政府发出《中学教学语言指引》,规定香港公立中学必须以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语言授课。母语教学是特区政府推行的学校语文政策,即以粤语代替英语授课,由1998年至1999学年的中一开始,大多数学校均采用母语授课,并逐年把母语教学扩展至中学各级。如果学校能证明校内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能力,及支援策略和措施都符合规定的条件,才可获准采用英语授课。
       为说明母语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帮助,港府曾把26所中文中学的1998年会考生入读中一时的成绩分为十个级别,与那些能力相等但入读以英语授课中学的同届会考生互相比较后发现:中文中学会考生在各科的一般成绩,优于起步能力相等的英文中学生或者相同;以成绩最好的考生来说,中文中学和英文中学的学生在中文科取得的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对程度比较低的学生而言,中文中学考生无论在中文科、人文学科组和科学学科组的表现,都显著地较入读中一时同等级别的英文中学考生为佳。
       据港府教育署视学后的结果所见,在使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上,教学进度快了,师生的沟通多了,学生反应积极,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的课堂表现,以至学业成绩均见进步。
       不过,用粤语授课,也有麻烦的地方。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是粤语,学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用粤语,学生下课后所看的报纸杂志也有不少粤语句式的文章。可是,他们所用的汉语书面语却是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词汇和句法,和粤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一个操粤语的大语言环境,自然会给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构成障碍。
       香港学生的中文水平须提高,似已成为一种共识。2002年6月,内地一批小学校长访港后认为,香港小学毕业生(即香港所说的小六)的中文程度只及内地二年级小学生。香港小学课程纲要规定小学生要在小学六年内认识2600个汉字,内地则要求7岁半的儿童,在入小学一年内懂得阅读和写文章,上海市更要求三年级小学生认识2500至3300个汉字。
       汉语本身的复杂性,确实给学和用都增加了不少困难。首先是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内地其他地方的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可能只是存有口音上的区别,而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就不仅仅是口音上的区别了,简直就像是两种语言。在内地,说方言的和说普通话的两个人之间交流,即使是很偏僻地方的方言,连猜带蒙也都差不多能够听明白;但只会说粤语和只会讲普通话的两个人,要想沟通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其次是汉字的繁简体。读写简体字,对大多数港人来说,至今仍然是很困难的事。电脑字库里,同样是繁体字,内地用的是国标码,而香港用的大五码,两者之间要转换,相当麻烦。
       老外和我们讲汉语的时候,偶尔冒出一两个英语词汇,本不奇怪,就像一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说英语,有时候也不得不夹杂一点汉语词汇。哪怕是说普通话的中国人,在说粤语的时候,也难免会有这样的时候。此无他,只因一时找不着合适的词,而不自觉地想到母语。真要对一门语言掌握得比较好,就不会这样了。这本来是说话者的“拙”处,应该藏起来的。
       港人则正好相反。说话写文章,喜欢中英文夹杂,犹如旧上海的“洋泾浜”。比如,“我要给他买个gift。”本来很容易用纯汉语清楚表达,根本就没必要用“gift”来替换“礼物”。可港人还是喜欢这种方式,而且文化水平越高的人,越是如此——我倒真不怎么相信,港人是因为说汉语时找不到对应的词才非要用英语来表达。
       任何一个规范的语言,虽然也都难免要吸收外来语,但“土洋”夹杂,是绝对忌讳的。规范的汉语,连文白夹杂都不提倡,夹杂洋文,当然就更不适宜了。法国人开展的纯洁法语运动,就是针对法语中夹杂的英语词汇太多而来,抵制最极端的时候,即使会说英语的法国人,在法国境内也绝不说英语。
       近些年来,抱怨港人“英文烂中文也烂”的声音渐渐多起来。虽然贩夫走卒都能很熟练地用英语对话,但真正落实到书面用语,用英语或规范汉语写作,哪怕只是些简单的文字,港人普遍的水平确实不尽如人意。最近有人写文章说,连“超人”李嘉诚都在抱怨,花几千块在香港找个秘书,文字能力往往很糟糕,用中文或英文写个文件,总难让人满意;而在北京很容易就能找个中英文都很不错的,价格还便宜。
       以粤语作为母语并用做教学语言,即使是在中文学校,日常的对话与课本上的书面语,差异还是很大;对规范中文的理解和领会以及训练思维,多少会有些障碍的。我不知道目前香港有多少人可以用规范的粤语写作。其实,除了传媒的少数版块和广告中会用到,粤语文字的用武之地很有限,而且已经越来越小了。
       香港的中小学有中英文之分,这本来无可厚非。港人以什么作为母语,以什么作为教学语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把什么作为母语,就一定要先把母语的基础打好。内地一位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友人曾告诉我,像他这样大学专门学英语专业的人,对英语的领悟能力,和那些学中文专业的人学英语相比,有很大差别。学中文的人,因为中文已经能熟练驾驭,文字文学底子厚实,学英语或其他外语更容易进入状态,掌握起来也快得多。语言本是有共通之处的,精通一门之后,再学其他,触类旁通,相对要简单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两文三语”的终极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不久前看一部影片,是讲美国间谍去前苏联偷窃最新型的战机,得手后在上战机之前,专家告诉美国间谍,机上所有操作导航系统都可以用你的大脑思维进行制导,无需手动操作。不过,专家特意提醒他:你必须是用俄语思维才有效。
       港人用什么语言思维才有效呢?
       历史留下的烙印和遗憾,在香港回归之后,有些已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随着两地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带来的新问题还会不少,要完全解决,只有假以时日了。
       2002年初,香港立法会通过了在香港推广普通话的动议。提出动议的议员蔡素玉指出,随着中国入世,港人通晓普通话,可以把握商机,提高竞争力。在动议辩论中,几乎所有发言的议员都使用普通话,动议促请港府解决中小学普通话教师短缺问题,并要求政府多举办推广普通话的活动。
       值得欣慰的是,港府已全面研讨两文三语政策和教学语言政策,举办职业普通话运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
       目前看来,“两文三语”并重,符合香港的实际,也是香港发展的需要,将对香港在保证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业已成为香港社会的一种共识。
       作为一种方言,粤语在香港最终命运如何?恐怕还得留待时间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