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天幸福今天修 等6则
作者:佚名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明天幸福今天修
从17岁上无线演艺班至今,刘德华已驰骋娱乐圈30年。100多部电影、64张专辑,是他交出的考卷。
在功成名就的今天,是什么让他毫不松懈?“这是发哥(周润发)在我刚入行时告诉我的,只要有工作就接下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好戏,什么是烂戏。有时候你以为是烂戏,观众却恰好喜欢。所以我就这样一路干下来了!”
没有充足的准备,没把握做到最好,刘德华宁可不做。比如,香港交响乐团每年会邀请一位流行歌手合作新年音乐会,身经百战的刘德华却至今没勇气答应。因为他知道该乐团的规矩是排练不超过20个小时,而这个时间长度还不足以让他感到有十分把握。还有就是他年轻时当导演的梦想,一次次从指间滑落,就是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到最好。“拍《无间道》的时候,我就想:哇,如果我做导演,该怎么样去指导演员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呢?我发现自己没有把握。”
近日在接受杨澜采访时,刘德华在留言簿上写下“明天幸福今天修”几个字,让人有点明白了他30年勤奋工作的理由。
一辈子一件事:做好我自己
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了本年度新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当选,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71岁的李爱珍依然奋斗在科技第一线。她每天早上7点准能出现在那个让她像钉子一样深深扎了50年的实验室里,她要搞项目研究,或带研究生。唯一能证明她已退休6年的,是每月两三千元的退休金。她是课题项目负责人,但主动拒领课题科研费。这是她悄悄给自己立下的旁人并不知晓的规矩。
面对别人的热烈祝贺,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清楚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做好我自己。无论当不当院士,无论顺境逆境,我都是追求做好自己。即使现在当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我还是我。”
给女儿的“四项基本原则”
“我走上百家讲坛,成了‘名人’,对往事的回忆,我的看法是‘三多三少’: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挑剔;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争执。”日前学者易中天回母校武汉大学,为答谢师恩设立了奖学金。对于其捐款设立奖学金之举的目的,易中天说是:续缘、感恩、助学。
易中天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更像人,而不是像工具,或者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他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他说,在子女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
易中天女儿上高三时,想请父亲对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提些参考意见,易中天给女儿的建议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原则,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按照这个坐标系,加上“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考分,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人,才是最重要的
国际著名时尚杂志ELLE中文版《世界时装之苑》10月号推出了两款封面,一款是香港影星张曼玉,她被誉为“华人世界的时尚偶像”。张曼玉不假专业设计师之手,一手包办自己的形象设计,她不被品牌左右,认为只会买名牌的人很可悲。她透露:“我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会把衣服的标签全部剪掉。我不想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品牌,不想知道那是Balenciaga还是Esprit。因为对我来说,这些衣服都是张曼玉的,是我的一部分。”
对于那些想从她身上学到“时尚”和“风格”的人,她说:“你要对穿在身上的衣服有感觉,而不要只是买名牌,那是很可悲的事情。是你在穿衣服,不是衣服在穿你。”她表示:“我觉得风格最终也是关乎性格。人,才是最重要的。”
风不吹过来,人也照样往前走
2007年10月28日,43岁的东北女作家迟子建,凭借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领取了她迄今为止第三个“鲁迅文学奖”。1996年,她以短篇小说《雾月牛栏》首获“鲁迅文学奖”;2000年,她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
迟子建出生在东北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好诗文,因对三国时代曹植名篇《洛神赋》喜欢之至,而曹植又名曹子建,因此给她取名“迟子建”。
1981年高考,平常被语文老师誉为“很有前途”的迟子建作文“跑题”。“40分的作文题就得了5分,分数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后来,她只上了专科线,进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这反倒成就了我。那里很清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幻想,充足的时间阅读。”
1986年1月,《北极村的童话》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成功和后来的运气。”此后,迟子建与“写作”二字再没分开过。她说自己像老农,“扛着锄头,想什么时候劳作就什么时候去劳作。”有人曾指出她的作品有局限,但她面对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写”:“我只愿写我想写的东西,用我认为好的方式去写,不苛求意义。”
2003年,迟子建的长篇《越过云层的晴朗》出版时,出版社说她的小说名字不打眼,叫她改个名字,她没答应:“除了向文学本身妥协,我不会向任何东西妥协,包括市场。”日记里,她写道:“在世界上种种的游戏中,最没有诗意的就是财富的游戏。”
三获“鲁迅文学奖”,在许多人眼里是奇迹,但在迟子建看来就似“一阵一阵风吹过脸庞”:“风吹在脸上很舒服,但如果风不吹过来,人也照样往前走。”
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2007年 10月22日,法拉利车队芬兰车手莱科宁赢得了F1世锦赛最后一站巴西大奖赛的胜利,最终成为年度车手总冠军。赛前最大热门迈凯轮车队的汉密尔顿、阿隆索分别排在本站第7位和第3位,最终屈居年度亚军和季军。
对于今年的世界冠军,莱科宁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就是这种坚定不移,帮助他梦想成真。“在赛季的某些时候我们并非处于最强状态,但我们一直坚信会扭转局势。我们从来都相信,我们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莱科宁,今年最多时曾落后领先者26分,巴西大奖赛决战前落后7分。“即便是在艰难时期,我们仍然团结在一起没有放弃。尽管曾经落后很多,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赢得世界冠军。”
莱科宁能获得世界冠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