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他几岁?
作者:龙应台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菲力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 ,从他的14岁到 16岁。他对我和 朋友们的谈话议题兴趣很浓。譬如 和中国来的记者谈中国问题,或者和美国记者谈国际局势,15岁的他都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 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 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华人朋友 的一个特征 ? ”
       我说没有。
       他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 ‘他’来称呼我。”
       嗄?
       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 我们接着做了一次实验。就是观察 朋友下一次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结 果是这样的:
       教授甲进来,我介绍:“这是中 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力普 。”
       他们握手。然后甲教授对着我 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汉语吗 ?”
       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 着我。
       我说:“15岁。”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 眼睛看着我。
       我说 :“你问他吧。”甲教授这 才转过去看菲力普。但是没说几句 ,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啊?”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 着我。
       这个实验发生了之后,我也变 敏感了。16岁的菲力普,在我们 做过多次的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观察总结,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14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总结的时候,我真 的傻了。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 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 下腰去和他说话。
        刘爱民摘自2007年8月12日《苹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