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情义]老马布其发尔
作者:粟 薇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晚场演出结束了。观众大厅里只点着一盏值班孤灯,显得有些昏暗,空无一人的演技场在孤零零地等待第二天有人上台演出。
       一匹马从马舍里走了出来。这匹马是基里莫夫戏班的。确切地说,这匹马最受演员和观众的青睐,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经常进马栏去找它玩,吊着它的脖子,在它的肚皮底下钻来钻去。如果有哪个调皮鬼递给它一小块糖,它会用软乎乎的嘴唇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然后不慌不忙地吃掉。
       它登记在证件上的名字叫鲁若克,但剧团的马术表演者看它长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干脆叫它布其发尔(译者注:传说中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调驯的一匹野马),于是它就有了这个雅号。不过马倌们又有自己的叫法,他们戏称它为“舍监”。
       
       布其发尔有着黑红的毛色,额头上有一块明显的灰斑。就其外貌,它在那些表演马技的马中间看上去简直像匹驽马。不过第一印象往往是错误的。上场演出的时候,布其发尔只要一听见速度序曲,便会扬起头、团起身、鼓起鼻翼,像一匹已嗅到战场硝烟的战马发出阵阵嘶鸣。
       夜间在马舍值班的实际上也是它。它从来也没被拴过,不像其他马匹都是拴着过夜。要是有哪一匹马挣脱了,布其发尔会龇着牙,发出一声声警报,跑出马舍去把它追回来。
       很快,各马戏团都听说了这匹乖巧的马。那些驯马师都不无嫉妒地说,这样的马最适合搞训练,而不是用来马技表演。不管他们说得是否在理,反正像布其发尔这样懂事的马对驯马师来说简直是上帝的恩赐。不过,它在表演马技方面也是一把金不换的好手。它跑起来步子特别轻盈,还稳当。它驮着骑手上场,在一个小小的场子上疾驶,其速度之快让人们咋舌。而每当骑手从地面往它的背上跳的时候,它总是很快地低下头,好让骑手不太费劲。
       然而,有一次出了件意想不到的事,结果当天的表演成了布其发尔的最后告别演出。那天,一开始的演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无畏的骑手们富有激情的表演扣人心弦,马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
       布其发尔跑完两圈之后,一名骑手一蹦跃到了马背上,将一条腿伸进扣环里。突然马一个趔趄。是绊倒了?不是!马还在疾驶,但跑起来有些异样,身子像是在摇晃。但是现在没时间去考虑那么多了,得表演特技。骑手头朝下单腿悬吊起来。可不知为什么马在打响鼻儿,身子晃摆得特别厉害。他看了一眼马的前腿,一下子懵了:布其发尔是在用三条腿跑!可按节目要求还得这么吊着跑三圈。
       “布其发尔,你可得挺住!”骑手焦急不安地小声说。等他直起身刚在鞍子里坐正,马便拐进了后台。还没等幕布拉上,骑手便从马背上跳下,布其发尔随着一声呻吟轰然倒地。而在隔着红天鹅绒幕布的观众大厅里,观众正在为身手矫健的骑手们热烈鼓掌。他们哪里知道,就在离他们咫尺之遥的后台,大家一个个都忧心如焚,他们刚才见证了那个四条腿演员的高尚举动,正是它救了一个人的性命。
       布其发尔一连好些天都躺在马舍里,那条伤腿打上了石膏,已经无望再回到表演场地。就在那个倒霉的晚上,演出时栏架让别的马踢了个窟窿。布其发尔在全力奔跑时不小心前腿伸进了窟窿里,损伤了第一趾骨节,不过幸亏它没倒下。
       这匹成了残废的马从此再也不能演出了。团里决定要给布其发尔除名,可骑手们要求把它继续留在团里。它那条伤腿虽然已经痊愈,但关节已不能弯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人们逐渐将布其发尔这个雅号忘了,大家都只叫它“舍监”。每次演出前遛马,它也参加,一瘸一拐,尽量不落在其他马匹后面。
       然而一天夜里,布其发尔发出一阵阵嘶哑的叫声,其他马匹也跟着嘶叫起来,整个马舍一片慌乱。守夜人吓坏了,赶紧跑过来问:“好‘舍监’,你怎么啦?”他的声音在颤抖。
       布其发尔四条腿叉得很开,使出最后的力气站着,在延长最后的生命。守夜人递过一根胡萝卜。老马用嘴唇勉强地接过这个它平时最爱吃的东西,用脸颊去蹭了蹭守夜人的手。没说的,它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别。它慢慢地挪动步子,向演技场走去,碰到一根圆柱,甩了甩脑袋,几乎倒下来,不过还是站住了,走进场子,很吃力地跪下来,最后倒下……
       当晨曦透过小小的窗户进入观众大厅,照亮了场地黄灿灿的圆圈,只见正中间躺着一具两只无神大眼半睁着的马尸。观众大厅空荡荡的,只有守夜人光着头孤零零地坐在栏架上,用一方花手绢擦着眼泪遍布又湿又红的脸。
       宋飔飏摘自《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