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理论]晒冷定律
作者:黄俊杰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娱乐界,“晒”与“冷”,竟然发生了因果关系!
       “给你一分钟,回忆去年和别人聊得最多的热门话题的具体内容。”用这个突击测验找了10个倒霉蛋做试验后,发现有一半人大脑出现了短暂的真空,甚至没有人想起班花和学习委员的暧昧关系、隔壁家中年眼镜男被老婆痛扁的惨剧,哪怕是裘德·洛与小保姆的绯闻。这些倒霉蛋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某些话题因为周围的人都太熟悉,所以便被他们轻易忘记了。
       按照正常逻辑,在三姑六婆中流传广泛的话题应该在报刊炒作、街坊传播等手段中被不断加热,成为人类大脑皮层某个最深的沟壑才对。但我们却惊讶地发现,事实走向了原理的反面—“天下无不散之八卦”,绯闻、英雄、网络红人、谣言在舆论阳光下“晒”(广东话有炫耀、展示之意)上若干时辰后,往往物极必反,被人遗忘,热度骤降。
       这就是“晒冷定律”。“晒冷”一词,在香港电影中是一句黑话,“冷”者,潮州话“人也”;“晒冷”者,炫耀自家小喽何其多也。作为赌圣周星驰最后一搏时的常用术语,“晒冷”在香港报刊标题中亦有大盘点之意。一条八卦或一个话题,由于传媒的羊群效应,刚“出道”便骤然现身于百家报纸,然后迅速被百家网站引用。那么,在年末“晒冷”后,我们为什么要再记住那些早已了如指掌的事情呢?
       事实上,充满智慧的人民群众早就发现了“晒冷定律”。费墨先生说:“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流传甚广的网文《歌坛七宗背》曾说出了歌坛倒霉蛋们的心声:“越宣传越糟糕。有一个著名女歌手,唱片上市之后宣传做得特别火,打榜成绩也很好,恨不得唱片里有六七首歌拿过冠军,但是唱片就是死活不卖。后来我说:那是因为宣传做得太好了,本来大家听了一首歌还有神秘感,可能会去买唱片,结果一口气听了很多首,发现原来就这么回事儿,反而不买了。如果一张唱片的水准不过硬,宣传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倒霉蛋们发现,在现代社会庞大的信息汪洋中,世界的所有价值都已无数次再生和加工—正如大家小时候常常经历的一个场景:在冬天经过一个晒过咸鱼的操场,咸鱼已被收走,剩下的是旧报纸铺在阳光下面,冷风吹来,曾经我们如此熟悉的热闹新闻,就这样被越晒越冷。
       或者,你可选择如下答案对“晒冷定律”进行反驳:A.“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圣经》)B.“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麦迪逊总统)C.“八卦是阳光下的冰棍,我们必须尽量赶在黎明前把它卖光。”(套用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句名言)但“晒冷定律”早就告诉了我们阳光下热闹话题的悲惨续集:救火小英雄赖宁恐怕已被人遗忘,偶然提起,也是用作教育小孩子不要自不量力的反面教材;《无极》宣传一流,但期望极高的你去趟电影院,就弃之如敝屣,宁愿去看改编后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经济学家因为曝光率太高,老发些“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家大哥”的奇怪言论把家底输光,最终被编入利益集团的关系名单,被不信任,被“晒冷”了。
       奇货可居,这才是八卦、偶像、谣言的王道。
       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余华的智慧,在他的新小说《兄弟》中,主人公李光头在茅厕里头看了美女林红的屁股。作为唯一看过所有人的梦中情人屁股的关键人物,光头兄弟没有到处“晒”,反而明码标价,每个人用一碗三鲜面即可交换林红屁股的秘密。从14岁吃到15岁,他吃了56碗三鲜面,把面黄肌瘦的李光头吃成了红光满面的李光头。
       (武凌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