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罗布泊的生死排序
作者:侯发山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一个在大漠深处隐藏了5年之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有10名科考队员(其中包括联合国官员),他们陷入沙漠,面对死亡。最后,他们对每个人进行死亡排列,让活人吃死人,以保证有人能活下来,把考察成果带给世界……
       野骆驼,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活化石之一,因此联合国不惜一切代价要保护这一珍贵物种。1997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了一支考察队,深入到罗布泊腹地,对野骆驼的生活习性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1997年5月,中国的赵子远教授、英国的江古尔博士、肯尼亚的联合国官员、两个木工以及其他的科考人员一行10人,牵着18峰骆驼,带着18天的食物,向罗布泊腹地进发了。
       到了第15天,考察组完全深入到了罗布泊腹地。
       这一天,天气特别燥热,气温高达50摄氏度。傍晚时分,18峰骆驼突然不走了,顺势跪了下来,卧在了滚烫的沙地上。它们在预示,大风暴要来了。队员们立即选择了一个较为避风的地方安好帐篷,捆好物资装备,解开拴着骆驼的绳索。这时天空突然变得阴暗了,阵阵如雷般的声音向这边滚来。沙尘暴来了!队员们赶忙钻进了帐篷。
       突然间,风暴卷着沙尘将帐篷吹倒了,帐篷内的所有人全都匍匐在地上,谁也不敢抬起头来,更别说直起腰了,只要一直腰,立刻就会被风暴卷向天边。风整整刮了一夜,直到次日早上8时左右,风势才渐渐地小了下来。
       人们从被沙子掩埋了一半的帐篷中爬了出来,清点物资和骆驼。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了,除了一部分物资装备被大风吹走之外,18峰骆驼踪影全无。
       队员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赖以生存的所有物资都得靠骆驼运输。考察队员只带了18天的干粮和淡水,而此时已是第16天了,也就是说,全队只剩下两三天的食品。如果找不到骆驼,而又等不到外援,队员们将被活活饿死、渴死在罗布泊,整个考察小组将全军覆没。
       骆驼既然逃跑,逃跑的方向必是有水源的地方。考察队于是派那两个身强力壮、分管骆驼的木工去有泉水的地方寻找骆驼。
       两个木工走了4天,应该是归来的时候了,可他们没有回来!
       死亡的气息越来越浓烈,但考察组的队员们仍然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继续对考察的一些成果进行讨论、分析,记录野骆驼的迁徒规律,了解野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要吃哪些植物,分析这里的山川地貌等等。
       就在第4天夜里,无望的队员们开始考虑后事了。他们排出了死亡顺序表:年龄最大的69岁的肯尼亚联合国官员汤姆博士将自己排在死亡的最前列;66岁的英国的江古尔博士将自己排在了第2位;62岁的赵子远教授将自己排在了第3位……
       他们就这么依次排列着死亡的顺序,并约定谁先死去,大家就先去吃谁的肉,只要有1个人能够生存下来,就一定要把考察资料带回去,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珍贵资料,对考古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环保事业的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那两个木工一路上顶着烈日,睁着涩涩的双眼,依然在寻找着骆驼留下的蹄印。到了有泉水的地方,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要寻找的骆驼,18峰一峰也不少。两个木工迅速带着驼队连夜赶往驻地。
       驼队回来了,考察也即将圆满结束,而此时考察队已是弹尽粮绝,粮食和水全部断了。于是,考察队决定放弃让骆驼休息休息的想法,立即动身向大本营返回。
       经过7天的生死考验,考察队终于与救援队会合了。
       联合国对这次的考察成果非常满意,他们在美国对野骆驼进行了基因分析,终于认定,新疆的野骆驼就是活化石,是以前驼类的祖先。他们拨了78万美元建立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保护区,对野骆驼进行保护。目前,在罗布泊周边已经建立了10个保护机构。
       (曹应雄摘自《小小说读者》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