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青藏公路上惊人的“风景”
作者:范德斌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居民区恐怖的垃圾
       青藏公路是西藏的生命线,目前西藏80%的物资是通过它运输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垃圾污染现象可谓触目惊心。西大滩是青藏线出格尔木后最大的中继站,青藏公路沿着河滩横贯而过,公路西侧近百家饭馆、发廊、修车铺、加油站、旅店一字排开,延续1公里,热闹非凡。公路的另一侧则是另一个世界:露天垃圾场,也是露天公共厕所,在这里用鼻子就能准确判别风向。西大滩的外来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翻过昆仑山的第一个居民点是不冻泉。不冻泉的名字源于当地有一眼终年不封冻的泉眼,是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最好的饮用水。不冻泉过去有个兵站,热闹过一阵,后来青藏铁路的施工队伍到此,又冒出了好几家饭馆、小卖部和发廊,临时的居民有数百人,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且没有专人清理,以致很多人都因“蹲不住”而选择在厕所附近解决。这也是青藏线上厕所的一个“共性”吧:里外都是“雷区”,稍不留神就会踩上。
       从格尔木出发行进了400多公里,跨过长江第一桥,到达沱沱河沿镇。沱沱河沿是青藏线青海境内最后的食宿点,也是唐古拉山乡乡政府所在地,海拔4533米,素有“长江源头第一镇”的称誉。但长江第一镇的人是不喝长江水的,随着上游水量的减少,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多,当地的水不仅苦、涩、咸,喝了以后肚子会发胀,甚至还会拉肚子。井水也是如此,当地饮用水都得到10余公里外的开心岭去拉。守着长江源头没水喝,是留给每一个青藏线过客的最深刻的印象。铁路施工和大量游客带旺了这里的餐饮住宿,在繁荣的表象背后,是“令人发指”的垃圾景象。公路两边密集的饭馆后场,成了简易的屠宰场,满是污血、内脏、畜毛等。绿头苍蝇成群结队,白色垃圾成堆成片,啤酒瓶的碎片散落其间,哪里还有“草原”的痕迹!
       垃圾超载的沱沱河沿
       除了逐个调查沿途的居民点以外,我们把沱沱河沿作为重点案例进行调查。
       沱沱河沿的房屋大多顺着青藏公路修建,一眼就能望到头,周围看到最多的是垃圾。
       本地居民人口增长及流动人口增加导致餐饮业发展,沱沱河沿地区生活垃圾量逐年增长,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不可降解物质、一次性包装品明显增多,特别是废弃的塑料袋随处可见。这儿的居民虽然大多仍用牛粪和煤做饭、取暖,生活垃圾也以果皮、菜叶为主,但日人均生活垃圾数量已升至1公斤左右。在一家餐厅,我们看到,垃圾筐内装满了垃圾,除了菜渣等垃圾外,还有不少一次性塑料饭盒、铝制易拉罐等。据调查,商家每户每日的垃圾量为10~15公斤。而唐古拉山乡卫生院和私人诊所用过的针管、针头、输液瓶等医疗垃圾,每周约产生200公斤。据此推算,此地区仅医疗垃圾年产生量就约10吨!同时,格尔木到拉萨输油管道的沱沱河泵站每天也将清理机器留下的油污和大量废油从修理厂及油站排出。每天,各种各样的垃圾就在这儿堆积,或是倒入沱沱河。
       在沱沱河沿还活跃着一支“长江第一小卫队”,这是2001年唐古拉山乡小学在“绿色江河”的协助下成立的,他们会不定期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沱沱河沿岸捡拾垃圾。通过对这些生长在长江源头的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能让他们父母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可是沱沱河沿没有垃圾处理厂,垃圾最后的去向还是荒原和沱沱河。
       在沱沱河沿每日的生活垃圾中,每1公斤的垃圾里有机垃圾占40%,无机垃圾占50%,可回收部分占10%,据此推算,沱沱河沿每日生活垃圾约为2吨,每年约为748吨(其中有机垃圾为299吨,无机垃圾为374吨,可回收垃圾为75吨)。这些垃圾年复一年地在这座小镇的空地上堆放,远远看这里的房屋、行人都好像建造、生活在垃圾之上。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世界上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垃圾带。
       (周密摘自《亲历可可西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