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比萨的思考方式
作者:伊 伟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人总觉得最好吃的东西是自己做出来的,接下来的一个推理就是,即便他们做出个把好吃的东西来,也是咱们这儿学去的。在我们的想像中,外国人虽然早就不再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但在吃的方面,他们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一是他们不如中国人聪明,二是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本来就不高。
       关于这一点,有两个刻薄的笑话,一个说外国人吃元宵,翻来覆去找不到地方下嘴,最后问:这东西一个缝没有,你们怎么把馅儿包进去的?
       另一个和比萨有关,说当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吃惯了葱油饼,回去后怎么也做不出来,就找了那不勒斯的一个有名的厨师,费了半天劲,也是遇到了怎么把葱花和油弄到面里的问题,最后只好把葱花换成紫苏,大油换成橄榄油,往面饼上一抹,对付出一个比萨饼来。另一个差不多的说法把葱油饼换成了馅儿饼,做出来的比萨上面就堆满了各种火腿奶酪洋葱圈之类的东西。
       老实说,每次在饭桌上有人讲起这样的笑话,都会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我从小就吃葱油饼,但在东直门的必胜客开业之前,从来没想过葱油饼可以进化成比萨那么好吃,我甚至都没想过馅为什么就不可以放到外面!
       所以,我不觉得葱油饼岁数比比萨大的事实可以用来证明我们在智力上有什么优越之处。如果这样,埃及人就可以嘲笑我们吃馒头,因为按考古实物证明,埃及人在六千年前就懂得了面粉发酵的方法。葱油饼和比萨只是个口味问题,如果非要和智力发生联系,答案肯定也不够让我们振奋。
       我倒是觉得,作为一种食物,比萨可以让我们懂得一点做人的道理。比如那上面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意大利人快乐的性格。首先是遇到麻烦的解决之道,把馅直接放到原来打算做皮的面饼上就是一个天才的思路,世界不在乎多个把葱油饼的分支流派,但有一个自立门户的比萨,就是对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相比之下,如果我混到一把年纪还把包子馅堆在外面,我妈多半会绝望得直哭,认为自己养了一个傻儿子,而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个特立独行的天才。
       吃东西的时候看得到里面的真材实料和看不到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中国人吃饭,越是大场面越会谨小慎微,因为有的时候会“不会吃”。一桌子受过完整教育的成年人“不会吃”东西,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其实无非是对端上来的食物的结构和肌理没有把握。很多中国经典菜式最大的心思都花在把原来的材料做得让大家看不出来,以此显示主人的了不起,无论如何,这样请客吃饭很不厚道。相比之下,比萨的材料一目了然,价钱也更容易公道。我吃过最贵的包子168块钱一个,虽然是别人买单,但还是有被小二玩了的感觉。这是典型的玩了也白玩,因为我们的饮食传统显然不允许我很没出息地在吃之前先看看里面的材料。话说回来,给你看,你能看出什么来?
       如果是比萨,我就可以跟小二掰扯:我的“大拨气死”(double cheese)呢?怎么这么薄?
       这里面的学问大了,说远了,关系到黑箱操作、知情权、公信度等等现代社会伦理领域的概念,说近了,人都不喜欢无法控制的东西,从谈恋爱到吃东西,看着面饼上历历在目的至尊或者海鲜,总比盯着包子上的褶儿让人心情愉快。
       几个月前我又对比萨有了一点理解,当时必胜客弄了一款“和风轻舞”,我突然意识到比萨还是一个“开放平台”,越来越多之前没想到的东西可以在比萨的舞台上成就新的口味。这让比萨类似计算机世界里的Linux,因为源代码开放,所以大家都可以把自己开发的程序挂在上面,互联网上好多好玩的小东西,都是用这个写的,现实情况是,自从有了Linux,微软正越来越不招人待见。我想起文艺复兴后意大利人在天文学和地球物理方面突飞猛进,而中国人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张衡之后一直没更大起色。这一点当然和吃不吃比萨没关系,我们的包子油条也一直在创新的路上走着。但我15岁之前一直在吃葱油饼的脑袋觉得,肯定有什么和吃不吃比萨有点关系,这事我还没想明白,准备继续想。
       (张心宝摘自《受不了的幸福》,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