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NO一代:长不大的年轻人
作者:汪 伟 陈 冰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工作、不存钱、不结婚也不想要孩子——即使有孩子,也是由上一代抚养。这是一群长不大的年轻人。有人借用了“kidult”这个概念:称那些生理和年龄都已迈入传统“成人”阶段,却有着孩子气的爱好或是生活状态的人。
       美国《时代》周刊为此专门生造了一个词:“twixter”,认为在“青春期”和“成年人”之间,现今产生了一个新兴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处于18到25岁之间。几十年前,年轻人会在这段时间里,购买自己第一套房子,组织家庭,当父母。现在,时代变了,这段时间成了一段人生责任的真空。
       他们,频繁更换工作,常常赋闲在家。他们放弃储蓄,自由消费。他们的房间里,必不可少的是电脑和电视,或者还有色彩斑斓的玩具。他们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在线PS游戏和香港电视剧上。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享受责任真空的快乐,寻找心灵的寄托,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有研究者却认为,这些年轻人是一种“单身寄生虫”。
       曾几何时,日本人给人的感觉是一群严肃的工作狂。然而,到了今天,“孩子气的日本人”已经成了当代日本人的一个普遍特征。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呈现出似成年非成年的状态:“他们告别了孩童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多少都带着娇宠的特征。这个特征已成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一种印记。”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何培忠也认为,这种“拒绝成年”现象,正在中国重演,而上海是这一切最有代表性的缩影:在产业社会,为了达到物质的目的,必须忍受枯燥和无聊的工作。然而,进入消费社会后,这种枯燥和无聊就变得难以忍受,转而需要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时尚感以及表演性。
       因此,多数年轻人都对星巴克之类的工作感兴趣。但是,这样的职位毕竟有限,而且很难录用这些看上去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于是,他们就一如既往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和日本青年一样:年轻的失业者不像是真正的失业者,倒像是休闲期间的自由职业者。
       实际上,在中国,第三产业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但这些岗位现在主要由外来打工的青年填充。他们不存在“成年障碍”,否则就将被淘汰出城市去。
       一个认为自己还是孩子的人,肯定不想婚育。于是,婚姻年限的推后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父母们开始焦虑,他们放弃了“不干涉子女婚姻”的开明父母的形象,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替子女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在北京,甚至形成了集贸市场一样的“代子相亲”的场所。
       晚婚似乎也和这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某种悲观有关:四分之一的年轻人选择同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说法,一半以上受调查者反对“爱情可以创造一切奇迹”的理想主义说辞。现实生活的压力加剧了对爱情的考验,或者说,这种考验降低了传统社会中婚姻的“神圣”意味,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未婚同居现象的普遍出现。
       晚婚必然带来晚育。在上海,计划要孩子的平均年龄是29.7岁。由于“经济压力太大”、“牵扯精力”、“影响工作”、“干扰二人世界”等等原因,使很多年轻人干脆不想要孩子。独生子女成家立业后,将无一例外面对所谓“421”的家庭结构,即两个年轻夫妻要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同时还需要养育一个孩子。
       有年轻人这样坦言: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父母的枷锁。他们负责我们的成长、教育、就业,一直操心到结婚为止。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负不起这种责任。
       有一些学者担心,twixter没有长大成人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成年的能力。责任的真空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他们逃避了本应承担的一切。
       问题亟待解决,却看不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李涛摘自《新民周刊》
       2005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