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竞技教育
作者:笑 蜀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谁来教育教育?
       竞技体育本是为了强身健体、挑战极限,但如果发展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那就成了对生命和健康的摧残。但即便如此,受害者也只是很少一些人,若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教育上,那受害的就是每个人了。
       应试教育本质上就是单纯的竞技教育。
       跟竞技体育一样,它是不断制造失败者的淘汰赛,是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相当部分同龄人的失败为代价的淘汰赛,是一场典型的“零和游戏”。是否从事竞技体育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但读不读书、是否接受教育,我们却毫无选择余地。我们从小就都被迫加入到智能竞技中,加入到一场残酷的“丛林战争”中。
       既然是智能竞技,而且是只允许极少数人获胜而要击败绝大多数人的智能竞技,刁钻便是逻辑发展的必然。可笑的是:在我们这个科技发展水平、国民科学素养都不高的国度里,中小学生各科学习内容之尖端之艰深,竟然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所望尘莫及的,远远超越了孩子们智力发育和生命节律的正常幅度。但对于单纯的竞技教育来说,这种尖端和艰深必不可少,否则根本不可能击败绝大多数参赛者,让少数尖子生脱颖而出。于是,为了少数尖子生的成功,只好牺牲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上亿中小学生年复一年地为少数尖子生陪练,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和健康的巨大耗费,无法估量!
       这些耗费都是生命磨损,使生命质量急剧下降。
       由于人生出口的单一,每个人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单纯的竞技教育原本就以淘汰绝大多数人为宗旨,这就必然导致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这正是单纯的竞技教育的不可原谅之处:它不是提升而是减少了一个孩子的快乐和幸福的总量。首先是败坏了学习美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应该首先教会孩子热爱学习。而那种注定要淘汰多数人的学习,注定与多数人为敌的学习,注定要刁难和折磨多数人的学习,怎么可能具有美感呢?怎么可能让孩子亲近呢?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单纯的竞技教育败坏了生命美感。一方面,单纯的竞技教育必然伴生的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零和游戏”你死我活的丛林特质,使孩子们难于建立平等、互助、互信、双赢的人际关系,而只看到狰狞、诡异、冷酷的一面。生命美感建立于幸福和快乐的基础之上,幸福和快乐则主要来自人性的温暖、同类的可爱。如果从小就只有残酷的角斗,注定就失去了生命美感的泉源。没有美感的生命当然是无趣的乃至是丑陋的,很难让人留恋。于是,随着竞技教育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风华正茂的学生,选择了自杀或者杀人。教育本来应该教会人们热爱生命,单纯的竞技教育却吞噬着生命的动力和兴趣,威胁着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戕害着我们民族的未来。难道这不足以令人警醒吗?
       要突破竞技教育的藩篱,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教育开放,拓展“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丰富可供选择的人生路向。这是人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正如民办教育家任靖玺先生所言:“谁是就业的主导者,谁就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现在是社会在主导就业,教育权就应该回归社会,由社会来主导教育标准的制定,来主导整个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差异化和特质化。只有在多元竞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生态中,教育行业的暴利倾向才可能得到有效遏止,人们为教育所付出的经济牺牲——尤其是生命磨损——才可能减至最小而获益才可能趋于最大。
       (美泊摘编自2005年6月1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