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潜泳
作者:孙雅彬

《青年文摘(绿版)》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金庸笔下的黄蓉是个潜泳高手,能潜入深水捞取巨蚌给洪七公吃。而一心追求黄蓉的欧阳克虽然不习水性,却在沉入海水时抱住一块大石,借此脚踏实地走回岸上。严格来讲,欧阳克不算会潜泳,但他很有培养潜力。
       在古代,潜泳是一门很实用的个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劳动生产和军事斗争。
       潜泳高手要首推江南百姓,他们依河傍湖而居,生产生活与水密切关联,“吴越之士,号为水仙”之语足以为证。据《列子·说符篇》记载,“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这里的吴,大致指江苏南部地区。没,即为潜泳。
       古人习惯上把会潜泳的人称呼为“没者”或者“没人”。苏轼在《日喻》里说过,“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岁而能没矣。”此外,潜泳还有“打没头”的说法。
       潜泳的主要功用是捞东西。在这方面较早组织大规模活动的,当数秦始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巡游归来经过彭城,斋戒祷祝,“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一声令下,上千人噼里啪啦地跳下河,潜入水中四处搜索,场面可谓壮观。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潜泳兼有劳作和娱乐的成分。谈迁在《北游录·纪闻上》记载,渔夫在春夏时节截流聚鱼,再“入水捕鱼,口一,手捕其二”。本来可以用渔网等设备批量捕捞,省时又省力,可偏偏潜下水去摸,就是为了显摆个人能耐,图个有趣好玩,找点乐子。
       如果说潜水捕鱼是个娱乐身心的活动,潜到更深的地方采挖珍珠则要危险得多,甚至有性命之虞。《南汉书·后主记》记载,南汉后主刘“募兵能采珠者两千人,号媚川都。每以石缒索系兵足,入海五七百尺,多溺死。久之,珠充积内府”。
       根据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记载,为了解决呼吸问题,潜水者用锡做成弯弯的呼吸管道,一端置于水面之上通气,一端对准潜水者的口鼻,以便呼吸,为防止漏水,连接处都用熟皮子紧紧裹住,这样可以潜得很深,有的可达四五百尺。不过,如果潜得过深,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人就失去了自控能力。不少人因此溺水身亡,其他如遇到凶猛的鱼类袭击,生还几率就更小了。
       潜泳在军事作战方面也很有用处。至少在危急时刻,能够保证自己安全脱身。《资治通鉴》记载有一胡姓将领在交战时乘坐的战船被烧,他披着沉重的铠甲,在水下潜行数十米,“乃得登岸”。
       潜泳的主要作战用途当然不是逃生,而在于发动奇袭,类似现在的蛙人或者两栖特战队,担负着水下侦察、偷袭和其他特殊作战任务。
       五代末年,后周与南唐开战,有个张永德将军命令善于潜泳者在夜色的掩护下,潜游到敌方船下“縻以铁锁”,再率兵发动总攻。由于敌船被捆绑在一起,不能自由进退,激战中敌兵大部分落水溺死。
       若是想增援友军,又不让敌军发觉自己的军事意图,潜泳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据收入《全唐文》里的相关记载,在一场战斗中,有弩手善游者五百人,夜里沿着河渠前进,靠近城池的时候,全体“没于水中”,潜进城里。包围在城外的敌人丝毫没有觉察,第二天依旧发动强攻,不想却中了埋伏,成了这五百个弩手的活靶子,死伤无数。
       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除了潜泳去捆船、增援,还有传递消息、烧船、凿船之类,大都可以归属于特种作战。这些潜泳战士屏住呼吸,潜游水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袭任务,他们身上总是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离奇色彩。
       (刘红苗摘自2008年8月12日
       《城市快报》,高兴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