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韩寒:其实我从来不叛逆
作者:格 林

《青年文摘(绿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8年末,上海《萌芽》杂志社里,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审工作正在进行。安静地审稿中,一位编辑惊喜道,我这里有篇好文章。大家传阅,看罢一致称赞“特别之好”,语言机智,细节精到。
       真正让这个高一学生声名鹊起的,是次年的复赛。韩寒匆匆赶来时,比赛已经结束。评委随手将一团纸扔进水杯,临时命题。韩寒灵光闪烁,旁征博引,一挥而就。这就是让无数“韩粉”们百说不厌的“杯中窥人”轶事。
       评委们都对那天的韩寒印象深刻:“考完了,他就静静坐到一旁看《欧洲哲学史》,一般大学生,如果不是学这个专业,可能也不会看吧?”
       就这样,韩寒拿下了一等奖,一夜成名。彼时他未满17岁。
       三重门
       韩寒的童年在上海金山一个小村庄度过,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他日后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性格。小学时,他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开始博览群书。他嗜书如命,常常窝在被子里,读书至半夜。父母过来逼他熄灯睡觉,他就静待他们睡熟后再拧亮台灯。不过,那时他的作文成绩并不突出,原因很简单——偏题。试卷的作文格子根本不够他发挥,常常才开个头就只剩下四五格了,而且往往离题万里。
       初中他进了县城一所不错的学校,班级是特色班。刚进去时三门功课平均91分,他兴高采烈地向家人报喜,肯定能进年级前20名。结果一看排名当场傻掉,是班级第43名,而全班只有50人。他顿感荒诞,从此断了做“好学生”的念头,“没有必要为了争一个我不感兴趣的第一去拼死拼活”。
       韩寒把全副精力转向了自己钟爱的写作。一周写了十几篇小说、散文,没打草稿,也没留底稿,直接寄给了一些少年刊物。投稿的动机很单纯——缺钱。没想很快有了回音,说写得很好,决定发表。多年后提起编辑老师的知遇之恩,韩寒言语间仍布满感激。
       中考前夕,韩寒恶补理科。结果,语文考砸了,原本最擅长的作文被扣去十几分,数学成绩却出奇地好,满分120,他得了115分。得益于出色的长跑特长,他考进了市重点高中——松江二中。
       高中要求住校,脱离父母管束的生活自由而肆意。他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扫荡”完图书馆,他又要求老师开放资料库。为了避免受别人文风的影响,他几乎不看文艺类作品,没事就爱捧字典或词典慢慢研读。
       那时,韩寒骨子里的叛逆因子已初露端倪。他的文字常充满“攻击性”,几位资深语文老师都被他“笔伐”过。他还喜欢在各种书里找错误,教材里也找出不少。
       像少年啦飞驰
       如果止步于“新概念”获奖,韩寒可能不过就是个作文写得很溜的普通学生——中等个头,瘦削,俊朗,喜欢说点俏皮话。日后跨过求学生涯的“第三重门”——考上大学,毕业去一个公司朝九晚五,找个女朋友,一起为将来发愁。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永久关闭了这重门,走上另外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
       2000年5月,韩寒早就写好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出版。开始只印了3万册,三天售罄,马上加印,很快便飙升至几十万……到现在,《三重门》正版书累计已超过200万,成为20年来国内销量最大的文学作品。
       紧接着8月,散文集《零下一度》也面世了。一位知名文学评论家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比之成年作家的作品都毫不逊色,“作品不仅感觉独到、文笔老辣,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冷嘲热讽,俨然以一个文学天才的姿态傲视同辈学子。他对自己的感觉、好恶、才华都不加以掩饰,更不加掩饰的,是肯定自我、张扬自我的特殊个性。”
       韩寒对小说文字极为看重。他要求每一页、每一段都有出彩的地方。韩寒自曝写小说从不构思,通常都是一边打开电脑,一边思考今天准备写什么。接着,启开Word文档,便灵感如泉涌,文不加点地写下去。这种奇特的写作习惯,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也留下难以磨灭的硬伤。
       不同于很多青春作家紫丁香般哀婉缠绵的文笔,韩寒的文字更多一针见血的幽默,褪尽铅华的干净,里面则有着让人觉得特对味的深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冷静着热情,忧伤着幽默”。
       那一年期末考试,韩寒再次七门功课不及格——之前因为挂科他已留过一级。于是,他吟着“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在第二个高一还没念完时毅然退学。他自称是“上海的一块大金子”,搁到哪里都能发光,无人知晓做出这一惊世骇俗的抉择背后有着多少挣扎与勇气。
       接着,他坚定地依着自己儿时的梦想,做了一名自由的追风少年——职业赛车手,再次让无数人跌破了眼镜。
       2000年俨然成了“韩寒年”: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成为一个炙热的话题,大家都在谈论他,研究他。他的任性被解读为“叛逆”,莽撞被解读为“狂妄”。他把人们纷纭的目光踩在脚下,而这又招来了更纷纭的目光和口水。
       经过多次阐释,韩寒俨然成了80后最具感染力的符号之一,叛逆、反传统、勇敢地自我表达等标签接踵而至,疯狂拥趸的追捧也随之而来。也有人给他写信,说被他坑了,听了他的话觉得读书无用,却发现没上大学更一无所成。韩寒拒绝这种指责,他说自己说过上学无用,却从未说过读书无用;他说自己离校后更加努力,每月买书刊的钱就有一两千,每周阅读量抵得上一些大学生一学期的阅读量,再说,要学他,可以学他看书、写书、赛车,这些都不容易,而退学是最简单的事。
       就这么漂来漂去
       除了写作,韩寒最大的爱好就是赛车。四年赛车生涯,韩寒用心去做,拿命去搏。几乎把所有稿费都填了这个“窟窿”,甚至因此揭不开锅。写作倒仿佛成了他的谋生手段,没钱了,就写本小说。虽不免粗制滥造之嫌,却偏偏本本热卖,《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光荣日》就是这样炼成的。
       2007年,韩寒参加了11场赛车比赛,都是国内顶级赛事,几乎每场都上台领奖。最后一次是场恶战,刚开始就与两辆车发生碰撞,轮胎偏转,磨损严重,方向盘也歪了。他一度以为只能退出比赛,但车还能开,咬牙挺了下来,拿到了第三名。最后,他以总分领先1分的微弱优势,摘下了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的桂冠。
       风光耀眼的荣誉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苦楚。开得特别好时,你从来都注意不到掌声;翻车的时候,偏偏就能听到周围的掌声和喝彩。鲜花与美女环绕,那只是不知就里的人们的臆想。大多数时候,赛车是很枯燥的。尤其是去国外比赛时,简直比在学校里更无聊。赛场都在极其偏僻荒凉的郊区,每天早上七点多就要离开酒店。厚厚的赛服形同棉袄,加上手套、面罩和头盗,赶上去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比赛,就更像进了炼丹炉。每天练习五次,每次半小时。其余时间就是反复看电脑数据,跟技师商量怎样调车。中饭从很远的地方送来,又是凉透的汉堡或比萨。
       那次在泰国的比赛更是苦不堪言。赛场简陋,赛道坑坑洼洼,几乎没有缓冲区。冲出赛道就是轮胎墙,据说撞猛了还会有晕晕乎乎的大蟒蛇探出来。练完一天,手臂根本抬不起来,手上老茧破得血肉模糊,吃饭、拨电话恨不能用脚。奇怪的是,每次上车绑安全带。手好像也就伸展自如了。韩寒一路坚持,即便再苦再累、穷得换不起轮胎,也不曾放弃。
       赛车和写作之外,韩寒还做了很多事。
       2005年,他在新浪网开了博客,目前访问量早已突破1亿。许多铁杆粉丝常常彻夜不眠,只是为了等他更新博客,好抢到第一个“沙发”。
       2006年,韩寒发行了个人首张音乐专辑《寒·十八禁》。除了两首翻唱歌曲外,其余歌词均出自他本人之手。MV的导演也由他亲自上阵。
       文风犀利、刻薄,甚至有点凶悍的韩寒,生活中却出人意料的谦和。他人缘特别好,队友知道他是作家,有时也拿他打趣:“你跳到我们车队,是不是无间道啊!”
       韩寒说,自己其实从里到外都很传统,既不反叛也不酷。在家一年都不会有一个应酬,不去娱乐场所,不泡酒吧。平时玩的大多是童年那些小伙伴,一起打打台球,踢踢足球。
       对朋友,他够义气。谁向他借钱都会慷慨解囊,又不好意思催债,而他借了别人的钱总是一天之内就还上。对自己,他很随意。他衣服很少,夏天翻来覆去都是一种白T恤,简单、清爽。发型也多年不变,从未在外表上苦心孤诣。当你恭维他帅的时候,他会羞涩一笑:“这是天生丽质。”
       “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韩寒在自己最钟爱的一首歌中唱道。韩寒只做他自己,独一无二,精彩绝伦;而生活中的你和我,也都应该做最好的自己。
       (本刊特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