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张光斗:为水而生
作者:张严平 李江涛 卫敏丽 吴 晶

《青年文摘(绿版)》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水之情
       童年的张光斗,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这个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常熟县鹿苑镇贫穷人家的孩子,似乎真的与水有缘。
       1934年,靠全家人省吃俭用,张光斗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他到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9个月里,遍访中国江河。他震惊了!黄河岸边,满目疮痍;淮河古道,饥民遍野;赣江两岸,虽然风景如画,但掩盖不住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1936年,张光斗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
       这时,中国抗战爆发。张光斗说:“如果我国战败,我在美学习毫无用处,现在应是报国的时候了!”他辞谢了导师、国际力学大师威斯脱伽特教授的再三挽留,启程回国。
       张光斗成为一名工程师,先后负责设计了四川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等中国第一批小型水电站,为抗战大后方的兵工厂雪中送炭。
       1947年,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利发电工程总处做副总工程师的张光斗,再次面临重大抉择。一位叫柯登的美国工程师,力劝张光斗举家赴美,并许诺护照、签证、旅费及在美的工作全部由他包办。张光斗摇摇头:“我不能离开祖国,我要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
       不久,资源委员会命令水利发电工程总处把全部水电资料装箱上缴,以便运抵台湾。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把资料装了满满20箱,秘密转移。
       1949年底,应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施嘉炀的邀请,张光斗携妻带子北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握住张光斗的手:“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很重要,黄河长江的防洪兴利任务很重,要努力工作。”
       1951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1958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纪录。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先后参与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对工程提出的诸多重要建议,至今在中国水利界传为经典。
       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2005年3月22日,张光斗写道:“我被称为我国水利水电泰斗,我愧不敢当。我出身寒微,都是国家和人民给的机会,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而回报的少。现已年老,无力再做现场工作,深感不安。这是我的人生哲学。”
       水之忧
       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为止,在2155年间,水灾就发生过1092次。上个世纪90年代频频爆发的特大洪水,今天的人们记忆犹新。特别是1998年6月、7月、8月间,长江、嫩江、松花江三江同时发难,举国上下抗洪救灾。
       “我选择水利事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几十年来,张光斗无论负责哪一个工程,一定要去施工现场,亲眼看一看。他常说:“在工程细节上1%的缺陷,可以带来100%的失败,而水利工程的失败最后导致的将是灾难与灾害。因而,水利工程师对国家和人民负有更大的责任。”
       为了这个责任,他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去水库的路上翻过车;在山里遭遇过泥石流;在二滩水利工地上被山石袭击。有一年,为检查二江泄水闸护坦表面过水后的情况,年近80岁的他,乘坐一只封闭的压气沉箱下到了二十多米深的水底,开沉箱的工人惊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年纪的人还敢往水下钻!”
       1980年8月2日,张光斗正在葛洲坝工地,接到清华大学的电话,说有急事请他立即返校。他赶回北京,等待他的竟是惊人噩耗,他37岁的长子突发急病去世。他被人架扶着来到儿子的遗体前,望着儿子清瘦的面容,两眼发直,欲哭无泪……
       回到家,他把自己关进房间,两天没有出来。两天后,他走出房间,拿出了上万字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
       1993年5月,张光斗被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中心专家组副组长,他说:“我们有信心、有志气建好三峡工程,我们又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002年4月,是张光斗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第21次来到正在兴建的三峡大坝。这一年,他90岁,依然登上了近60米高的大坝导流底孔。
       2006年5月20日,标志着三峡大坝建成、拆除大坝围堰的“天下第一爆”终于诞生。94岁的张光斗已经无法前往现场,他坐在电视机前,紧紧盯着直播的每一个镜头。当礼炮一般的爆炸声响起,围堰随着江水翻腾而去,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坝在天地间横空出世,矗立在滚滚的万里长江之中。
       那一刻,老人开怀畅笑……
       水之泽
       银白色的线条,在绿色的草坪上默默流淌着,经年累月,无声无息。这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学楼前一尊雕塑—“水”。
       不去大坝的日子,每个清晨张光斗都会提一只书包,拄一根手杖,出家门沿一条小路朝那“水”的方向走去。他曾迎接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成立;他曾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他曾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
       “一条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洪道”,这个失败的工程案例,张光斗从上世纪一直讲到今天。他说,在水利工程上,绝不能单纯依赖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即使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依然是一个“零”。
       学生们回答问题,若只是按照书本一五一十地回答,他顶多给3分;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即便尚显幼稚,他也一定给5分。他说,在工程技术领域,如果没有创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
       他说得最动感情的一句话:“做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先做人。正直,爱国,为人民做事。”这已成为几代学生的座右铭。
       张光斗桃李满天下,其中有16位两院院士,5名国家级设计大师,以及为数众多的高级工程师、教授。
       水之盼
       张光斗老了,视力越来越差,行走已经离不开手杖和轮椅……高寿之年,该是心静如水,可张光斗的心事似乎越来越多:“人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后人造福。我一生为此努力,但贡献不大。中国人口众多,而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而洪涝干旱灾害频发。我为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节约用水努力工作,但这是全社会的事,很难解决。我93岁,生活能自理,头脑清楚,无大病,是很不容易的。我还想为人民做些工作,对工程和国事写些文章,但行动不便,难有作为……”
       每天早晨,他依然6点钟起床,下不去楼了,就拄着手杖在屋子里慢慢地转6圈,之后早饭,工作。上午,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浏览当天的报纸和信件,凡他有所思考的,马上就会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若感觉问题重要,他就会搜集资料,写成文章。
       1989年,张光斗与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的陈志恺就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联名上书中央,促成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1998年,张光斗等向工程院建议,设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最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
       张光斗的操心总是停不下来。看到哪个学生用完水后水龙头没关好,他就会跑过去,边关水龙头边大声训斥:“你们这些小年轻的,早晚有一天会尝到没水喝的滋味。”在参观工厂企业时,每听到主人兴致勃勃地介绍那些引进的先进技术与生产线时,他会马上跟一句:“在消化、吸收方面,你们做了些什么?”
       2007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给张光斗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中写道:“70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水因情而深邃,因忧而厚重,因泽而广阔,因盼而绵长。张光斗一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尹靖文摘自2007年9月9日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