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尘世中的一滴水银
作者:王者归来
《青年文摘(绿版)》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汪伟是新搬来的邻居,住在我家隔壁。
他很健谈,和他在一起聊天简直是一种享受,上自天文地理,下到家长里短没有他不知道的。一个不相干的陌生人和他吃上一顿饭,就能亲热得跟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常笑着说,这叫人格魅力。时间长了,我和他渐渐熟悉起来,慢慢知道了他的一些事情。
汪伟出生在北方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了,不满20岁的他便来到了我们这座城市打工。
他找到一份卖陶瓷的活儿。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8点,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他说老板让他实习一个月,期间一分钱没有,但说起实习后一个月800元的工资,他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区区几百元,还不够我两个月的烟钱,看着他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心里隐隐有些发酸。
有一天晚上我加班到9点多,经过夜市时,我的目光忽然被路边的一个小摊吸引住了,汪伟正和一个外国人费劲地比划着什么。过了半天,老外才捧着一个砂壶离开汪伟的摊子。“我看你是掉进钱眼里了,累了一天晚上还出摊啊!”我走过去,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有些心疼地说。“嘿嘿,那老外还想杀价,还不是乖乖地把钱留下了!”他抬头看着我,异常兴奋地说。我轻轻摇了摇头,心里觉得好笑,真是赚钱不要命。本以为精明的汪伟会很快在城里站住脚跟,可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就丢了工作。实习的最后一天,老板找了个借口,把他撵出了陶瓷店。后来汪伟告诉我,店里和他关系不错的员工私下偷偷告诉他,这是老板惯用的伎俩,来应聘的都是没背景的打工仔,吃了亏也只能自认倒霉。
那段时间汪伟的情绪很不好,我想找机会安慰他,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毕竟,这就是生活,有些残忍有些痛苦有些让人绝望。本以为灰心丧气的他会离开这里,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又笑容满面地四处找工作了。
在这期间,他换过不少工作,推销电话卡,发传单,跟车送货,在饭店里跑堂送菜。就这样折腾了一年多,虽然不断失业,但很少见他沮丧过。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卖保险的工作,每天西装革履地四处奔波着。
突然有一天,汪伟兴冲冲地跑过来,手里还拎着一瓶好酒。他告诉我,他和老乡下午一起去见了一个客户,对方答应要买一份数额不小的保单,光佣金就有5万。“哥,5万啊!我和他一人2.5万元!”那一晚,他兴奋得有些失态,喋喋不休地说着,指着远处灯火辉煌的市中心,说他一定要在那里拥有他的事业他的家……
第二天一早,公司就派我到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刚回到家,妻子就告诉我,汪伟差点儿就死了,吓得我半天没回过神来。原来那晚汪伟和我喝酒的时候,他的老乡又偷偷跑到客户那儿,签下了合同,独吞了那笔佣金。那个老乡是汪伟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我去隔壁看他,敲了半天都没人开门。走出楼道,发现不远处的废品收购站旁边,汪伟正微笑着打电话。“好了,我的工作很顺心,您就放心吧。”挂断电话后,他疯了一样用脚拼命踢身旁的垃圾箱。半天才平静下来,抬起头正遇上我的目光。“哥,你回来了……家里的电话,父母有些担心……”他努力地笑着,眼圈儿微微发红。
我带他来到一家大排档,默默喝起酒来。那天,多数时间都是他在说。他说小时候和那个老乡一起在河里摸鱼,一起逃课,像亲哥俩似的,怎么人说变就变呢?说这话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孩子一样痛哭失声。喝完酒往回走时,他突然说,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住,好好活着,他的语调很平静,我却分明从他眼中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汪伟离开保险公司后,不再继续找工作,而是倒腾起旧杂志来,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着,很少再能看见他的身影。
几个月后,我用积蓄买了处新房。搬家的前一天,我去汪伟的屋里看他,刚一进门就吓了一大跳!地板上点点滴滴的血迹已经凝固,汪伟头上简单地缠着纱布,半边脸已经红肿起来,正用手艰难地给腿上的伤口擦药。“这是怎么了?”我连忙跑过去,扶起坐在地板上的他。“谁把你打成这样?”他苦笑着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那天晚上,我和他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抬头仰望着璀璨的夜空。他告诉我,他卖旧杂志影响了许多书贩的财路,对方雇人把他的摊子砸了,只是给他个小小的教训。“那你以后还卖旧杂志吗?”“卖,当然卖!他们打我不正说明这行赚钱吗?”他笑着说,笑意中隐隐透出一丝无奈。
“哥—”“嗯?”我转过头望向他。“有时候,我就想,我就像一滴水银。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落在哪里,摔成多少颗粒,都能迅速汇合起来。你可以把它扔在任何一个冰冷的角落,即使它摔得粉碎也会很快恢复原状。你可以摧毁它,但永远不能让它屈服!”说着,他转身望着我,“我父亲病了多年,全靠母亲拼命打工才供我考上大学。可后来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随时都可能有并发症。我不能再自私地只为自己活了。大学上了半年后我就退了学,只有赚很多的钱,我才能保住母亲的命……”直到这时,我忽然觉得原来自己并不了解他,才知道他心里有多苦,一个让我觉得惭愧又让我敬佩的男人。
第二天,我们搬家的时候,汪伟又开始四处奔波了。临走时,我悄悄在他门下塞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1000元,钱不多,但我知道对他却非常重要。起码,可以让他知道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并不孤单。
(杨若水摘自《辽宁青年》2007年4月下半月刊,杜凤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