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观点]还周庄本来的淳朴
作者:老 枪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保护民风民俗,其实比保护青砖黛瓦更难。周庄民俗,亟须去伪存真,还其本来的淳朴而貌。
       泛舟古镇水巷如今已是周庄游客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但是,它的历史传承在何处呢?
       摇出第一条船的人是名叫王秀英的妇女,镇妇联及时推介她的做法,于是更多的妇女操起“手摇船”的活。随着“手摇船”相继出现于古镇水巷之上,因装束、举止以及服务水准参差不一而影响观瞻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这时候政府出面了,正式组建“万船娘”船队,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船队100余名船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学习普通话、百句英语、民间小调、周庄历史、礼节礼仪、安全操作等内容,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万船娘”的管理。
       “当这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而又富于时代新意的手摇船队,整体出现于古镇水巷时,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为之喝彩称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成了古镇周庄的一张张现代名片。”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如果说这是周庄的下岗再就业政府工程,一点没错,但要是硬往周庄的民俗上靠,那实在是牵强了些。不错,周庄是有泛舟古镇水巷的传统,但什么时候,有过“万娘齐发”的风俗呢?如果说是旧时“万三船队”传统景观得以再现,那还是饶了沈万三吧,万三船队那都是装货的,人家做的是实打实的买卖。
       当然,现在“万船娘”船队做的也是实打实的买卖,万三船队运货,她们载人,都是现金交易。但是,千万别打什么民俗牌,因为现在,周庄真实的民俗令人绝望。
       还未进得古镇区,劈头盖脸、接二连三出现的就是什么“水晶宫”夜总会、“牛仔”歌舞厅等等的广告招牌,乍一见,会使人以为到了哪个大中城市的娱乐场所!让人不禁纳闷:这就是周庄么?进人周庄后,就不断有衣着朴素的当地妇女向游人迎来,年龄从20来岁到40出头不等,80%是已婚妇女,这些就是当地人俗称的“野导游”。过了古牌楼后,“野导”则更多,冷不丁还会有从游人中冒出的“野导”大声问你“要不要导游”,能吓你一跳。这些“野导”自称是“当地通”,“辛苦费”从20元到50元不等。在大门口,如果你接受她的导游服务,她还能帮你逃避景点门票,当然这样的费用得高一点。周庄的“野导”是随着游人的大增而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1989年4月,周庄刚开始接待游人时,看一下沈厅仅要0.60元的门票,也没有“野导”,随着周庄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名气大长,游客剧增,周庄也开始收取35元一张的景点联票了,“野导”这时开始大量出现了。到1999年6月门票涨至60元一张时,“野导”人数一下子也到了周庄“野导”的“历史之最”。
       在周庄,拍照得付肖像“使用费”。一次,一位游客把镜头对准不远处一名围着花头巾的当地妇女,拍下她行走中的背影。闪光灯一闪,她发现了。让游客惊讶的是,她转过身来,径直走到游客跟前,伸出了手,向游客要5元钱,经过讨价还价,付了3元。
       周庄以前没有的“街头卖唱”现在也出现了。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单个的,男女成双的卖唱人,或提着二胡,或摇着小铜铃,在各条街上“赶场子”,从周庄小调,到现代流行歌曲,什么都唱。河道旁,小桥边,只要有游人的地方,总少不了要给你“助兴”的周庄“民间歌手”,特别是在中午和傍晚,这些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从《洪湖赤卫队》插曲“小曲好唱口难开”到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什么都唱。唱到一半就问你要钱。一些经过此处的游人,听到这与周庄风情极不和谐的歌声时,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也许上面这些例子都太过极端;也许周庄的民风民俗,与游客的需求与取舍也大有关联。比如游客为什么都挤在南北市街这一个主干街上,周庄镇政府花大力气整修的文化街,有很多文化产业,包括三毛茶楼,却少有人来往;临近北市街尾,有一座古戏台,从早到晚免费演出昆曲,然而,虽然戏台下摆满了椅子,戏台上倾情演出,众多探头一望的人里却仅有寥寥几人进来驻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庄的民俗是绝对出问题了,而且是出大问题了。
       深究起来,周庄的民俗之所以会变异,很可能与其经济背景有关。周庄人以前并不为人知,都是种田的,贫穷而又落后。“文革”中破“四旧”几乎没怎么影响周庄,那是因为周庄人太穷了——破了旧的没钱建新的;到了80年代中期,还没有什么工业,除了很不成器的几个小型农机厂和修配厂。一直以来作为农民的周庄人本身就对文化有一种麻木,缺乏保护古镇的意识。现在周庄走出了过去的封闭状态,世风入侵,由深在闺中人不识,到如今成了明星,大家都来追,自然会感染到周庄的民风,导致其“变味”。
       保护民风民俗,其实比保护青砖黛瓦更难。周庄民俗,亟须去伪存真,还其本来的淳朴面貌。
       周庄的文化是“镇天下”,作为水乡,当年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要想出门,摆渡半天可以来回的叫作“集”,一天才能来回的就叫做“镇”。再远的地方,别说周庄,江南水乡其他镇上的人也是不大愿意去的。只要肚子问题解决了,出不出去在过去是一个太小太小的问题。一直到近代,周庄人都安于江南的富足,地处苏州又外接浙江、上海,商业发达而居民安逸。纵使周庄名人沈万三因为做对外贸易而名扬天下,周庄人仍然没有因此变得见多识广。小桥、流水、人家,摇摇、走走、逛逛,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到了现代,水乡的优势消失了,周庄反而因为四面环水的地理位置变穷了。改革开放之初,周庄也曾兴起过一段时间的乡镇企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后来大批的周庄人出外打工,古镇的破坏才被减到了最小。周庄的这种状况反而成全了它的旅游经济,但是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周庄人,却自此做出了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举动来。
       周庄原来四面环水,必须摆渡坐船才能进人。这是古代江南水乡以水为路,以水建村、建镇、建市的地域特色。失去这些,就会失去水乡古镇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1988年,周庄提出要建大桥告别水路。有人甚至认为,专家们提出保护原生态环境,是不懂人民疾苦。结果是,为了省钱,造了一座笨重粗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没想到十多年后,为了保护古镇和控制旅游容量,大桥被停止通车,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而要恢复摆渡,因有了桥又难以实现。如今,这座破坏原生态的水泥桥如同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留在了周庄的脸面上。
       周庄的魅力是水乡古镇古街的历史氛围、建筑特色以及老街上的土特产、工艺品。早些午,周庄在实施开发建设中,坚持要在古镇外兴建商业街,想以此吸引游客,繁荣新区。但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和中外游客,到周庄多是为了品味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为了购买百货。事实证明,这条商业街除了为本镇
       居民服务外,很少有外地游客光顾。在周庄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因建造商业街而浪费的不仅仅是巨额资金和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和破坏了其独有的自然景观。
       在我屑历史上,水路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所以古镇一般都建在有水的地方,或依江、或靠河、或临渠、或跨溪。水就如同古镇的眼睛,特别是江南古镇。可是在古镇旅游热中,水污染相当严重。
       垃圾是旅游古镇的主要污染源,据统计,周庄古镇游客人均留下垃圾0.8公斤,那么180万人留下的垃圾就可想而知了。
       1994年,受一家公司数千万元的投资吸引,周庄兴建了一座“全福寺”。从此,周庄多了一件假古董。但是假古董引来了真游客,周庄人认为,值!
       最大的“聪明”是,周庄人要让一条环城公路穿周庄而过,于是,便有某教授在当地领导面前大发雷:霆:“如果要造,我就躺到公路上,与周庄共存亡!”所幸,在众多文物专家的疾呼之下,这条路才没有成为周庄的又一道伤痕。
       周庄人的“聪明”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周庄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地百姓却普遍有一种反“申遗”情绪,许多当地人认为,由于古镇的建筑历经了百年风雨,房屋式样陈旧,且通风和采光条件都很差,大家希望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住房条件。但如果“申遗;成功,古镇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保持原样,一点也不能动。如果因为“申遗”而“要自己关店”,甚至把自己赶出古镇,这种“饿着肚子死撑面子的做法,完全没必要”。而且,不“申遗”也挺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反正知名度有了,来的人多了,我们就有钱赚了”。至于周庄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说到底,太过“聪明”的周庄人是把周庄当成了“摇钱树”。为了挣钱,周庄人几乎达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甚至不惜牵强附会。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一般人看来,寻常百姓家生个闺女,想法很朴实:希望她长大成人后,嫁个好人家,过上安稳的日子。而现在周庄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是想把她养成风尘女子,长大了来卖笑、接客挣钱。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才使得周庄变得这样“俗不可耐”。
       周庄人现在把时间都放到了如何挣钱上,没有空闲考虑自己反省自己,不清楚游人现在为什么要来周庄,也不明白自己的引人之处在哪,可以说好坏把握不准。其实现在游人来周庄,直接的愿望是想看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明清宅院,这些才是周庄的魅力所在。可因为现在周庄人搞不懂这一点,不惜“造古”,强与名人“续家谱”。如所谓的三毛茶社就是一例,当年台湾作家三毛来周庄,连半天时间也不到,仅在那里喝了杯茶,就拉人家当亲家一而游人来,是想体会周鹰,不是体会三毛和别的什么;好多周庄人,包括当地的领导,在介绍周庄时,往往说哪部电影是在周庄拍的,哪位女明星来过周庄,心里为这些而自豪,却不知周庄的青砖黛瓦、代表江南人家的淳朴民风才是最该自豪的东西。
       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周庄,已不是周庄了,好多东西都有了人为的痕迹。周庄路面改造时,苏州人民路、观前街拆下的条石、木门、木窗、木柱,都被周庄人买去“打扮”自己了。如果这样“修”下去,周庄迟早会像半老徐娘一样,被游人抛弃。说到底,周庄是位幸运女孩,能体会“小桥、流水、人家”这份江南水乡特色的地方,并不是周庄一处,如同里、乌镇都是典型的江南古镇,韵味十足,只不过是因为陈逸飞的“双桥”油画,让她站到了世人面前。但现在,她显然未把幸运当回事,而是毫无节制地挥霍着“姿色”,这是“聪明”的周庄人的短视。周庄人真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