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在美国,我们如此脆弱
作者:石子坚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国内看似恩爱的夫妻,到了美国,才开始认真审视两人的关系,于是发现,原来的婚姻基础并非像想象的那么牢固,如果时光真能倒转,恐怕谁都不会选择对方。我也曾有过和美国人结婚、走入籍捷径的机会,虽然最终割舍了,但潜意识里却多少有些耿耿于怀,觉得那是我为家庭做出的牺牲。
       中国人到美国,都是生生地把自己抛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同时抛出来的,还有他们的婚姻。没人统计过,有多少中国人的婚姻在美国解体,人人都知道的是,中国人的婚姻到了美国,就会变得格外脆弱。用船来比喻,中国人的婚姻原来是停泊在风平浪静的小海湾里,而到了美国,却如同驶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洋,在波涛的冲击下,很多船沉没了,有的船,像我和我爱人东华,闯过了十道道风波,至今还没有解体,但想起来也够后怕的:为什么我们的中国船,竟然在太平洋上这么不堪一击?
       我自己总结了四种原因:
       第一,选择多了,风险也多了。在中国,人们从小听家长的,上学听老师的,毕业听领导的,变化不大,挑战也不多。谈恋爱结婚,多数人至今还是在固有生活圈子里选择,到了美国,生活动荡,人心浮动,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原有生活圈子的规范都被彻底打破,在这个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环境里,本来在封闭的环境里还能保鲜的婚姻可能迅速变质。
       第二,思想转变程度不同,失去共同语言。夫妻两人到美国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从思维到行为方式上接受美国文化的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心悦诚服,认真学习,有的却很长时间转不过弯,失落痛苦,更极端的是像东华,不但抵制英文,还抵制美国的一切文化,身在美国,还死抱着一颗彻底的“中国心”。
       第三,发展不同步,原来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不管你在中国是什么人,到了美国都得重新开始,有的人可能大放异彩,有的人却可能一无所成,甚至混得连在中国都不如。如果两个人都是虫,那还可能凑合着一起过,如果一个人成了龙,另外一个人还是虫,婚姻难免就会出现裂痕,如果两个人都成了龙,另有一片新天地,恐怕就都想重新选择了。
       第四,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拱手葬送自己的婚姻。美国的移民政策分三六九等,两个中国人绑在一起拿绿卡人籍要等上多年,如果和美国人结婚就快得多,于是难免有人为了身份而当一回陈世美或者潘金莲。性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只有一个人到了美国,谁能相信他能守身如玉等待另一个人?“抗战夫妻”弄假成真的也不少见。
       在国内看似恩爱的夫妻,到了美国,才开始认真审视两人的关系,于是发现,原来的婚姻基础并非像想象的那么牢固,如果时光真能倒转,恐怕谁都不会选择对方。我也曾有过和美国人结婚、走入籍捷径的机会,虽然最终割舍了,但潜意识里却多少有些耿耿于怀,觉得那是我为家庭做出的牺牲。新移民不学英文,没法了解美国社会,只能通过中文报纸接受一些滞后的信息,如果夫妻双方不能及时磨合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方式差别越来越大,几乎每一天,每一次谈话中都可能产生争论,天长日久,双方差距自然越来越大,虽都不愿意放弃自己而去迁就对方,因此而心力交瘁,疲惫厌倦。
       如果换了别人,像我们这种婚姻质量,恐怕早就互道“拜拜”了,但我和东华的婚姻,却几经沉浮,一直维持到今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并不是我们一定要白头偕老至死方休,而是有许多维系我们的因素一直都没有割断,除了对女儿石姗的责任心之外,就是早年相濡以沫的共同回忆,那才是我们婚姻的真正牢固的基础。
       有一次回国的时候,我在北京的立交桥上看见了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自行车后座上带着两三岁的孩子,丈夫一手扶着自行车把,一手推着妻子的后背,两个人一起顶着风,艰难地往桥上骑着。看着他们,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就像是多少年前的我和东华:当年我们也是顶着大风,骑着三轮车一趟趟地搬家,当我们一起骑车上坡的时候,我也会推她一把,石姗就坐在她的车后座上。我们一家三口,和这一家三口,不仅仅是在一起上桥,更是在人生路上相互扶助。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和东华曾经这样一起走过人生路,要真的把我们分开,还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行。
       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格外脆弱,如果风浪再大一点,也许我们就闯不过去了。幸运地,偶然地,我的人生几经洗礼,已经脱胎换骨,但我的婚姻从渤海湾到太平洋,颠颠簸簸,却始终没有解体。 但是,在我们身边,另外一些人,就没有我们那么幸运了……
       没用的丈夫,失意的女人
       自从东华做了电话推销,从客户变成朋友的人不少。王燕当年在美国使馆前发誓一定要来美国,几番挫折终于也成功了,比我们晚来两年。她和一个匹兹堡大学的同学结了婚,现在在一所社区教育学院当老师,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东华和王燕这对第一次见面的朋友聊得很热闹。王蒸对两个孩子津津乐道,东华问起她丈夫做什么工作,她却—下迟疑了起来,然后才说:
       “他不工作,在家带孩子。”
       看我们有点吃惊,她叹了一口气,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她婚姻的问题都告诉了我们。她丈夫原来在中国一家著名的国有大企业工作,外派到美国之后不愿回国就留了下来。他学的是市场营销,并没有什么专长,毕业后的工作就是做汽车推销员,每天看顾客脸色,两个月业绩上不去就得走人,换了好几个公司,越换越没信心,最后就赖在家里,不出去工作了。
       东华问:“那凭你自己的工资养活一家人?”
       “是啊,你说我难不难?已经来了十年了,到现在我们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连回国探亲的钱都没有,怕家里人挂念,还总得报喜,说我们在这里过得不错呢。”
       我不由想起了那句老话:“男怕人错行,女怕嫁错郎。”她当年满怀信心要闯荡新大陆,哪想到今天的困局?男人总希望自己是强者,可在变动面前,往往不能适应的却是男人,也许他们少了女人的那份韧劲吧。
       那以后,东华和王燕电话不断,反正她上班打长途就是工作,只要把业务额做足了就没人管她。她经常向我报告王燕的消息:“她丈夫又找了个新工作,不卖汽车,改上门推销啦。”“王燕的丈夫又失业了!”如此等等。不过,过了几个月,她告诉我:“真奇怪,王燕的电话号码注销了,搬家也不告诉我新电话,这人怎么就这样消失了?”
       那年年底,我们竟然意外收到了王燕寄来的圣诞卡,除了简短的问候,还有一个电话号码。圣诞假后第一天上班回家,东华就忙着跟我说:“王燕离婚了!”
       “是谁要离的?首先判明责任,已经成了我的职业习惯。
       “是她丈夫,他已经回国了,把孩子都留下了。”
       “那王燕更不容易了,一个单身女人带两个孩子。”我心中不免涌起
       一丝惦念。
       “你少怜香惜玉了,人家已经又结婚了,快吧?对方是个美国人,就是她公司的老板。”
       看来我还真低估了这位看似软弱的王燕。
       原来,王燕和她的老板有关系已经很长时间了,家里搁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想必她无论是在情感还是在实际利益上都很需要这位系主任的帮助。不过她本来并没打算离婚,倒是她的丈夫,发现了痕迹之后不依不饶,不但提出离婚,还向老婆提出索赔,足足折腾了好几个月。那男人离了老婆在美国也呆不下去,就自己回国了,王燕带着孩子就搬进了老板的豪宅。
       第二年夏天,王燕又到华盛顿开会,这一次见面,她模样大变,不但气色好了很多,衣着打扮也看得出来,经济条件大有好转,看来美国人待她不薄。
       王燕不再提起她的前夫,我们自然也不多事,只是谈起孩子的问题,东华问她:“你还打算再要孩子吗?”
       “肯定不要了,两个都带不过来呢。”
       “那你丈夫能同意?”
       “他不同意又怎么样?”她说得很坚决。
       这番话让我感觉到,她和那个老美国人之间并没有多少深厚的感情。她又告诉我们说:“我正在跟前夫打官司,让他付抚养费!”
       “他不是在中国吗?哪有钱付抚养费?”我们竟然不自觉地站到她丈夫一边,看来人都是同情弱者。
       “他付不出我也要个说法,起码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爸爸不养他们!”
       王燕激动起来,把她到美国后吃的苦又都数落了一遍,眼圈都红了,东华连忙好言相慰,这个在别人看来是嫌贫爱富,背叛了自己婚姻的女人,其实心里有多少无奈啊。
       时间对女人总是最残酷的,女人们的美国梦都和男人捆在一起,离了男人就不再完整,而男人们在美国能给她们的却是那么少,在失去了安全感的异乡,女人们慢慢地衰老,直到梦再也不甜美。
       “有本事”和“没本事”
       林红在这帮女人里算是个最能干的女强人,她本来是跟着外派的丈夫来美国的,本来随行家属不允许工作或者上学,只有她胆子大,偷偷地出去帮人带孩子赚钱。她丈夫到期回国了,她却自己留下来上学,而且还把丈夫又给办了回来。她在一个小公司做到部门主管,她丈夫却反而没有读书,而是老老实实当起了家庭妇男。东华她们同事聚会,照例每人带一个菜,林红总是骄傲地向大家宣称:“这个宫保鸡丁做得挺好的,我老公的拿手菜!”大家见惯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关系,对他们的婚姻难免啧喷称奇,倒佩服这两口子生活相安无事。
       没想到,闹出最大风波的却是这位老实丈夫。在一次同事聚会的时候,林红带的菜口味大变,同事们开玩笑:“林红,你老公炒菜放多了盐啊,家庭妇男当得这么不称职,不怕你把他开除了?”
       林红强笑着说:“没错,我就是把他给开除了,这菜是我自己做的。”
       “怎么回事?”问得七嘴八舌,也不知是好奇,还是真的关心。
       “他找女人被我发现了!”
       “啊?他也有这一手?”女人们顿时炸了营。
       原来,林红丈夫在家闲得无聊,打交友电话认识了一个中国女人,竟然趁着老婆上班时去跟那个女人鬼混,林红回家洗衣服时发现了不属于她的几根长发,还闻到了自己从未用过的香水味,事情才暴露。
       女人们开始劝慰林红,不知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在享受怜悯她的过程,一向志得意满,自以为掌控一切的林红,如今也落到了被丈夫背叛的地步,大家反倒对她老公抱有几分同情,好歹也是个在商场上闯荡过的男子汉,如今落得仰老婆的鼻息过活,稍有自尊的男人都会觉得心理失衡,去征服别的女人,就成了他挽回自尊的选择。
       在大家的开导下,林红终于重新打开大门,把被她赶出家门的丈夫迎回了家。她需要一个丈夫欣赏和衬托她所取得的那点成功,就像她聚会时需要展示丈夫为她做的菜,不管怎样,有一个丈夫总比没有强。至于她的老公,那次越轨已经让他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既然他没有资本像所谓的男子汉那样闯世界,家里的温暖总值得贪恋。开始他们俩一起重新出现的时候脸上还带着几分尴尬,但很快就若无其事了。
       没有孩子,家就完了
       周末到超市买东西,忽然听见一个女声跟我打招呼,转身一看,原来是李太太。几年不见,身材有点发福,脸上多些皱纹都是正常的,可她却给我一种衰老的感觉,精神跟以往大不一样了。
       “好久不见,还在中文学校教书吗?”
       “混日子吧。”她淡淡地说道。
       她在国内时是大学老师,到了美国屈尊教小孩子中文。
       她先生拿到博士学位后,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谁知一场意外把一切都改变了。
       跟所有的中国移民一样,他们也抠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美国人的孩子有千条路,华人的孩子却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上学念书,用名牌大学的文凭敲开主流社会的大门。不过他们错走了一步棋,没有及时把儿子带出来,等先生毕业后才把儿子办到美国,却发现这孩子已经被家中老人宠得无法无天,再没法驯服了。
       儿子英语不灵,功课跟不上又无心学习,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早早成了无业游民。夫妻俩面上无光不说,还要经常替儿子买单:或者是偷了超市的货物,或者划坏了别人的车。可怜他们夫妻都是很有自尊的知识分子,为孩子早早地长出了白头发。
       终于有一天,警察再一次找上门来,带来的却是真正的噩耗:儿子偷开汽车在高速路上飙车,一头撞在护栏上,送到医院就断了气。
       我们都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了这则消息,为年轻的生命扼腕之余,更担心他们夫妻能否承受得起这样的打击。果然,孩子死了之后,两口子整个人都垮了,虽然还照常上班,但却失去了正常交往的能力,不管见到谁,都是一副呆板的面孔,除了几句最基本的敷衍之辞就说不出什么别的。我们都知道他们心里藏着巨大的痛苦,但又不愿表露出来,而我们又能帮他们什么呢?只能等着时间去化解了。
       过了不久,他们离婚了,中国人到了美国,不少婚姻都变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孩子,更成了维系家庭的基础,不少貌合神离的夫妻,就是因为有孩子才勉强维持着不幸的婚姻,当这个基础失去,离婚就不可避免了。
       后来在一个聚会上又见到了李先生,他看起来状态还不错,从旁边拉过一个人来给我们介绍:“这是我太太,她是博士毕业呢。”
       我和东华都吃了一惊,赶紧热情寒暄。他也来了精神,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照片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前一阵新照的,我女儿已经会坐了!”
       看他们俩肩并肩地走开,东华小声对我说:“你觉得这个新太太怎么样?”
       我说:“不怎么样,除了年轻,论长相,论气质,不能和他以前的太太比。”
       我又一次见到李先生,是在北京王府井的新东安购物中心。
       “啊!你也回国啦,是度假吗?”我主动打招呼,虽然这不能算他乡遇故知,可我俩却都很激动。
       “是啊,我这次来是为了办理墓地购买手续。”
       看着我愕然的表情,他微微一笑,说:“我上次来就看好了。我都是快六十的人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索性把这事先办了,省了将来操心。”
       “那你太太呢?”
       “她也准备回中国工作啊,反正都是美国籍,将来想回去也方便。”
       稍停,他的嘴角浮上了一丝苦笑:“你说,咱们是不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嗯,回来好,早晚都得叶落归根,你说呢?”我嘴里敷衍着,心里却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