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我曾经试着爱过
作者:曾 焱

《青年文摘(绿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皮埃尔神父去世后的这些日子,他创建的国际慈善机构、无家可归者庇护所“埃玛于斯”(Emmaus)得到了诞生以来最多的关注。很多报道都提到,58年前皮埃尔神父在巴黎近郊租下一幢旧房收留街头露宿的穷人,那就是最早的“埃玛于斯”,如今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埃玛于斯”都从这里发端。
       在成为标志性的皮埃尔神父之前,他曾经是拥有贵族姓氏的亨利·德·格鲁埃,里昂一位丝绸制造商的第五子。那是20世纪初期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8个孩子和父母一起住在市中心的漂亮公寓里,罗纳河右岸有他们占地宽广的Irighy庄园。亨利从小多病,经常休学,在同学中有个外号叫“冥想的海狸”,因为他大部分日子都在养病康复,除了沉思默想,就只能靠修理敲打些小东西来打发时间。如果和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们一样循规蹈矩,亨利未来就将继承一份家业,娶妻生子,过富足的生活。但在12岁那年,父亲不幸让他发现了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贫穷。老格鲁埃生性善良,星期天上午他会带儿子去里昂一家济贫院为穷人施舍早餐,那幅景象给亨利带来的震撼,改变了他的人生。16岁的时候,中学生亨利正式告诉父母自己受到神的启示,决定此生追随圣徒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宗教人物,出身富户,为了帮助穷人舍弃家业做了传道士。1931年亨利19岁,他散尽自己继承的那份家产,然后正式加入嘉布遣会。在天主教中嘉布遣会是最苦修的一支,皮埃尔神父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他隐修6年,每天祷告6小时,白天研习神学和哲学,晚上睡硬木板,有时候还要接受鞭挞来磨炼自己,但在他记忆里面那是“内心真正感到幸福的一段时光”。1938年,亨利因为胸膜炎发作被迫离开隐修院,他被安排到阿尔萨斯州格勒诺布尔的教区,升为神父。
       皮埃尔神父在“二战”期间加入了抵抗组织,这是他受法国人爱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他自己的说法,那仍然是神在启示,就像当初贫穷景象带来的震撼,一瞬改变一生。1942年7月,两个被法国宪兵追赶的犹太人敲开他的门请求帮助。皮埃尔神父收留了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拿到假证件,帮他们逃到中立国瑞士,他用各种化名进行的地下抵抗活动也从此开始,“皮埃尔”这个化名用了一辈子,真名反倒慢慢被人忘记。从1942年到1944年,皮埃尔带数批犹太人往返法国和瑞士之间,在冬季穿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好几次险些葬身冰河。被皮埃尔冒险转移到瑞士的人里,包括戴高乐将军身有残疾的弟弟雅克·戴高乐。
       2005年,皮埃尔出版了自传《我的上帝……为什么》。这本薄薄111页的书就是最后的忏悔,坦白到无所不言。他在书中承认自己年轻时曾因为爱而陷入欲望,在一段感情中有过几次性的经历。他谈到天主教的敏感问题时也“离经叛道”,以极其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同性恋结婚和收养孩子表示支持。这本书没有影响这位老人在法国人心中的形象,反而让人们更加热爱他。195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皮埃尔通过电台呼吁全法国人都行动起来帮助无家可归的贫穷者,这次震撼所有人良心的讲话把皮埃尔变成了公众人物,他被拍成电影,写进歌曲,编成动漫,一举一动都牵动法国。退休之后皮埃尔住在诺曼底的伊斯特维尔城,除了关心各地“埃玛于斯”的事情,他拒绝参与政治。
       2007年1月25日,法国为皮埃尔神父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国葬。那天到教堂里哀别的有各界政要、明星显贵,也有穷人、流浪汉,广场上观看直播的8000多人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至少在那一刻,这些人心里应该没有仇恨的位置,他们都爱同一个灵魂,会想起皮埃尔说过的话:“战争不应该针对穷人,而应该针对贫穷。”26日,他被下葬到伊斯特维尔小城,那天法国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伊斯特维尔墓园葬有13位“埃玛于斯”社团首批成员,还有跟随了他40年的秘书。神父的墓很简单,碑上只有一行字,是他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我曾经试着爱过。
       (刘晓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