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周克成是北大附近一家小餐馆里的洗碗工,更早前,他是流落于广东某市街头的普通民工。而现在,他是Sohu网站财经频道的编辑。
出生在云南思茅的周克成初中就辍学了,一无所长的他在家乡打起了短工,直到有一位乡亲对他说:去广东吧,那里遍地是黄金。
2001年6月1日,怀揣着做中国首富的梦想和700元人民币,周克成去了广州。彼时的700元,除去连日花销,以及被广州街头职业中介所骗去的30元,口袋里还剩下100多元。当他溜达至广州某公园时,这100元却莫名其妙地被偷了,摸一摸口袋,还剩2元。
周克成说他曾经露宿广州街头7天7夜,身无分文的他喝过垃圾箱里的剩可乐、椰子壳里的剩椰子汁。要养活自己,还得找工作,他当过搬运工、修车工,沿街发过小广告,摆过小摊,做过小买卖,甚至想过偷渡香港找李嘉诚。唯一不变的,可能只是成为中国首富的梦想。
“我专门看报纸上的致富报道,就想知道那些人都是怎样发财的。”他自嘲说。一次,周克成碰巧买了份《南方周末》,里面夹着当周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他想这里头该有多少的发财故事,就连着买了几期。周克成完全看不懂《21世纪经济报道》,对经济学毫无概念的他,没有在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发财故事。
真正触动他的,是那份报纸登载了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中山大学的一篇演讲稿。“他总是能够把意思说得明白、透彻,说到重点上去,我们认为错的,他可能认为对;我们认为对的,他却说是错的。”接下来,他又看了薛兆丰关于“火车票价格问题”的一系列评论文章。
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周克成真的能看懂那些文章?周克成说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但他确信,“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着把一个问题想清楚。”为了能广泛阅读张五常的其他文章,他一点点学会了上网,学会了打字,学会了发电子邮件。
看他人的文章,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开始蠢蠢欲动,开始向《南方都市报》投稿,一篇小短文,在纸上写了改,改了写,要花去一整个晚上。不记得是几十篇,还是上百篇石沉大海后,“2003年3月9日,我记得最清楚。”那天报社回话,他的一篇“豆腐块”明天要发表了。
此时,周克成要赚大钱的愿望不那么强烈了,“很多人学经济学是为了适应市场,为了赚钱,他们研究‘怎么办’,而我只关心‘为什么’,比如这个国家为什么贫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的网友,一名北大学生建议他到北京来,在北大附近打工,还能到学校里旁听。于是,那年10月中旬,周克成来到北京,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
在来北京之前,他已经是“天涯经济论坛”的常客,除了《经济解释》、《经济学的争议》,他爱上的第三本书是《
红楼梦》。
在北大附近的打工处,一身服务员打扮的周克成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阿丘的采访。采访正式播出之时,2004年4月,他来到Sohu做了一名网编。在电梯里,他见到了他过去的财富偶像张朝阳,除了礼节上的问候,周克成说自己没有任何感觉。“我只是觉得自己很幸运,Sohu看重我的学力,而不是学历。”
他说他渐渐看清了自己的局限,既然看到了,就不怕了,就可以去补。
(施永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