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留名美国长街的华人英雄
作者:赵晓秋

《青年文摘(绿版)》 2004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撞向纽约世贸大厦,29岁的曾用电话给母亲报了平安后说:“妈妈,我要去救人。”那一天,他再也没有回来。
       他是纽约“真正的英雄”。奔逃的人群中,他逆流而上;他蹲下身来在浓烟和瓦砾中救人的一幕,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2004年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上午,整个美国一片沉静。以此刻为原点向上追溯3年,正是美利坚航空公司第11次航班客机遭劫后撞向纽约大厦北楼的时刻。“9·11”三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样的沉静中开始。人们伫立凝视,只有手中的黄玫瑰与紫玫瑰随风飘摇。世贸废墟举行的纪念仪式结束后,纽约华埠又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纪念仪式,怀念 “9·11”劫难中的一位华裔英雄——曾。纽约市政府官员宣布,将靠近哥伦布公园的一段街道命名为“曾街”。
       “妈妈,我要去救人”
       把历史的镜头退回到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八点多钟的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来人往。
       像平常一样,曾和上司一起乘坐地铁去自己所在的公司——纽约银行上班,那里距离世贸大厦只有两个街区。一出地铁口,他们就看到了世贸大厦的滚滚浓烟,当时第一架飞机已经撞入世贸大厦北楼,街上到处是惊愕慌乱的人群。曾第一时间用手机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我现在没事,一会儿再给你打电话。”接着,女友也接到了他的平安电话。
       在曾赶往办公室的路上,受灾现场的火势不断蔓延。几分钟后,世贸大厦南楼也遭撞击,四处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到达办公室后,曾马上拿起急救袋下了楼。当地时间9点15分,同事看到曾在现场救人。
       世贸大厦周围的电话亭和手机都已经失灵,9时25分,曾离开现场跑回公司,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打了电话,“妈妈,现在周围很乱,我没事,我要去救人。” 这是曾妈妈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随后,女友也接到了同样内容的电话。
       9时40分,纽约银行员工全部撤离,所有人都转移到安全地带,只有曾一个人再次向出事现场奔去。10时27分左右,110层的世贸大厦轰然坍塌。从此,家人和朋友与他永远失去了联系。
       
       “9·11”恐怖袭击后的几天,亲友们拿着曾的放大照片,几乎走遍了纽约所有医院,希望找到曾,哪怕此时的他躺在病床上。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一次次失望。最后,亲友们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曾可能已经遇难了。
       又过了几天,西雅图的同学打电话给曾妈妈,说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曾救人的镜头。
       从美国FOX电视台拍下来的画面看,曾当时正蹲在一位亚裔妇女身边实施救护,伤者脸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大块的血污。曾穿着白衬衫卡其裤,戴着胶皮手套,面对躺在地上的伤者,表情安详镇静。伤者另一侧是一位美国救援工作者,曾与他神情专注,仿佛正在协商救护措施。画面的背景是一辆大型交通工具,旁边一位消防队员制服上的荧黄色条纹清晰可见。这段镜头持续了大约10秒,几分钟后,世贸大厦完全坍塌……
       这段珍贵的历史资料,让美国永远记住了一位华人。在这个梦幻超人、渴求英雄的时代,凡人与英雄的距离也许仅仅只是一个转身:在所有人四散奔逃的慌乱时刻,曾逆着人流冲向灾难现场。
       纽约州州长帕特基给曾妈妈送来的中文慰问信中写道:“您受过紧急医护训练的儿子,在最需要他技术的时候冲到事件发生地。他是被人看到的一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救护纽约的人。您的儿子是所有纽约人和所有美国人的真正英雄,请接受感恩的纽约州对您儿子英勇行为的谢意。”
       
       寻找英雄的足迹
       
       曾,1972年9月30日生于广州,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小学老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曾妈妈给予了曾广阔的发展空间。
       曾从小就很懂事,讨人喜欢。他跟妈妈住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城里,所以晒得比一般孩子黑,老师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猴子”。母亲当时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后来要调到别的小学,校长一听就急了:“你不能把‘小猴子’带走,他可是学校的宝贝。”
       曾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经过一个陡坡,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很多菜农拉车路过时都很吃力。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曾都会跑过去帮着推车。曾家附近住着一对盲人夫妇,每天上班要穿过一条繁忙的马路,他看见后总会小心翼翼地扶他们过去。
       1988年,初中毕业的曾随家人移居美国。为了养家,曾妈妈每天都在制衣厂工作10到12个小时。像大多数第一代移民一样,曾妈妈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幸的是,曾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表现一直很出色。
       刚刚到达纽约时,曾英语有点跟不上,不得不就读于中英文双语班。他勤奋学习英语,半年后就解决了语言问题,转入正常班学习,并且在数学等科目上出类拔萃。
       1991年,曾从苏城柏高中毕业,成绩在400多名学生中排名第二——没有排第一的原因是他选修的科目难度过大。他获得了纽约“双语教学奖学金”一等奖,并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学生讲话。
       由于成绩优异,很多大学向曾发出了就学邀请,他选择了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靠着学校提供的奖学金以及到学校实验室打工,曾顺利读完了大学。
       1995年,曾大学毕业,学校和公司竞相请他加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曾决定白天在学校实验室工作,晚上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他顺利拿到 MBA学位,如愿进入纽约银行,主要负责外国公司在纽约上市的工作。创立于1784年的纽约银行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曼哈顿。曾凭借出色的表现,只用了3年时间便从一位新手成为银行管理人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转变一般都需要六七年时间。
       时刻准备挺身而出
       天赋使命的英雄大概都在卡通与电影中,现实里的英雄都是凡人;而所有让人动容的英雄行为决非一时冲动,更多的是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
       曾遇难后,与他交往过的客户纷纷打电话向曾妈妈表示慰问。其中一个客户说,他与曾仅仅见过一面,但曾诚恳朴实的作风给自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到了美国后,国内的师弟师妹来留学,他总是事先张罗着租房子,赶到机场接机,陪同购物,尽力给予帮助。
       当初,曾的父亲由于突发性心脏病去世。为了能挽救像父亲那样需要急救的人的生命,曾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门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救护知识。1995年,他成为纽约州认可的急救员,在布莱顿自愿救护车队担任义务急救员。队长回忆说,曾参加救护训练非常认真,学得很快,“他待人热诚,体贴伤员,表现出色,我们大家都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平时,曾的汽车里总是放着急救箱,公文包里装着急救袋,随时准备去帮助需要救助的人。
       “9·11”事发当天,曾是纽约银行惟一一位逃生后又主动参加救援的人,也是纽约银行惟一一位失踪的人。
       永远闪亮的名字
       曾舍己救人的事迹震动了美国社会,感动了无数人,人们称他为“美国的英雄、华人的骄傲”。为了纪念这位曾经共事的伙伴,曾服务过的急救队将新买的一辆急救车命名为“曾”,纽约银行也以他的名字为公司的一间会议室命名。
       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将自己闪亮的名字留给了历史。纽约市曼哈顿第三社区委员会通过了“曾街”的命名议案,市议会也通过了“曾街”的命名议案。2004年5月初,布隆伯格市长正式签署了该议案,使“曾街”的命名议案终成法律。9月11日,一条以曾名字命名的街道在纽约华埠诞生。美国的“救护员博物馆”也宣布,曾的名字将会被刻在美国救护纪念物“生命树”上。
       2001年9月11日,这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因为三千多 个鲜活生命的罹难而变得特殊起来。在人类文明遭到肆意践踏的时候,除了恐惧、哀恸和愤怒,更让我们体会了人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