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左手”未完成 
作者:朱 光

《青年文摘(绿版)》 2004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印度人,只用了5美元的成本,解决了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心理咨询师都未完成的任务。
       任务是这样的——
       一个美国人,年纪轻轻遭遇不幸,造成整条左手臂功能萎缩。医生建议,与其留着无用的左臂显得累赘,不如整个截去吧。青年不肯。他认为即使整只左手废了,但是留着,自己还能看看,好歹还是自己的血肉啊。于是,他就拖着这么一条无用的臂膀,又生活了许多年。在这些年里,他一直使用右手。当现实生活教会他只用一只臂膀过日子的时候,他终究发现左臂确实成为累赘了。一天,他彻底想通了,找到医生,下决心把无用的左臂切掉。医生同意了。只是,在切掉之前,他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左手臂。然后,他就确确实实地成了一条臂膀的人,而且生活自如。
       又过了几年的某一天,他忽然觉得“左手心”钻心地痛。那种痛,就仿佛是长长了的指甲,戳在手心里。可是,他整条左手臂已经没有了,怎么会痛呢?他自己也明白,很可能是心理问题,但是就是不能依靠自己解决。于是,他寻访了不少心理咨询师。这些人都没有给他一个完满的答复。他还是痛。
       而印度心理医生,制作了一个能容下一双手的木盒子。木盒的顶,是一块透明玻璃。木盒的前方,有两个圆洞,刚好可以把手从圆洞中伸进去。木盒中间,竖起了一面镜子。
       他让这个年轻人站在木盒前,然后说:“现在,伸出你的双手。”年轻人伸出了“双手”,包括“想像”中的“左手”。
       “然后,把双手伸到圆洞中去。接着,摊开手掌,你看到了什么?”
       年轻人此时从木盒的顶上往下看——由于镜面的反射,他看到了自己摊开的“双手”,而且“双手”摊开的掌心都朝上,五指分开。
       然后,年轻人的“心病”就好了。
       印度医生的解释——
       其实,年轻人最后一眼看到自己左手时,它已经萎缩了。左手就这样蜷曲着,手指指向手心。而始终认为“左手”存在的年轻人,在心理上从来没有割舍过它,所以觉得指甲一定在长。因此,他时刻担心指甲长长了,一定会戳到手心。那就痛了。
       印度医生说,木盒中的镜子,帮助他看到了自己“左手”最后的模样是“摊开”的。所以,他不再担心指甲如何长。这个方法,了却了他“未完成”的心愿。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友人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有些眼眶发热。
       他们感慨这个印度医生的聪明之余,联想到那些让自己挂念着的人、事或者愿望——也许,牵挂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情“未完成”。
       那个一有空闲就牵扯你思绪的人,其实正是因为处于欲言又止的境地,才会那么如同乱麻。如果真的见了面,开始如同情侣般看电影、逛书城、去嘉年华,也就发展得如同一般恋人那样进入常规步骤。无论后来分手与否,都有一个True or False 的明确了结。一旦结案,也就抛诸脑后,开始新生活。最令人七上八下,惶惶不可终日的,就是这种“未完成”的心态。因为地域、级别等种种仿佛“天赐”的障碍,“To be or not to be”的疑问,始终盘桓心头,挥之不去。
       第一个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人,是我现任男友。他是个聪明人,不知他是否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