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在价值公理前谦卑
作者:姜汝祥

《青年文摘(绿版)》 2004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从事“跨国公司竞争力”项目研究期间,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我在找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时,有点吃惊地发现了一个现象:这就是这些公司树立的核心理念几乎与商业利益无关,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在惠普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专门有一节讲惠普的核心价值观。上面写道: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努力地创造和革新,但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惠普的价值观:“我们对人充分信任与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与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
       大家都知道福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中有一项是,让每一个人都用得起汽车。在这里我有必要与大家一起重温一下亨利·福特对此的一段说明:
       “我将为一个伟大的目标建造每一辆汽车……它要很便宜,使得那些没有很高收入的人也能买得起,从而使他们能与家庭一起分享上帝赐予我们的快乐时光……那时每个人都能购买,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马车将会从公路上消失,有车将会变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为此我们要让大量的工人在更好的收入下工作。”
       在这种价值观下,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会有什么不同?我在摩托罗拉工作过,摩托罗拉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在共同的信念下工作,这个信念是短短的两句话: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
       这样一来我们也许会困惑:为什么商业性的公司要提出几乎与商业无关的理念,并且把它作为指导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动力?或者说作为他们力量的源泉?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这个世界外在的东西,不管是钱、权力,还是制度法律,都不可能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作为一种有灵魂的动物,只有灵魂才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这就是信念。由此,我得出了企业得到持续增长动力的第一个结论,我称之为源泉原理:如果企业要得到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力量,必须首先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无源之水,必然枯竭。
       世界优秀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秘密之一,就是将人性化的理念与商业化的操作成功地融为一体。而在这样一个原理下,你去思考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会得到什么启示呢?
       企业要使人性化的价值公理与商业化的盈利目的实现统一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这看起来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是说只要有300%的利润,连命都可以不要吗?另一方面是人性化的社会利益和责任,就像惠普所说的,它所做的一切,是要为人类的福利而贡献科技!
       管理层有一个错觉,认为人们服从的是权力和金钱,而不是人们所尊重的理念。或者说管理层的人宁愿使用权力和金钱,而不愿使用理念,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权力和金钱是管理层专有的。权力与金钱基本上是企业管理层的代名词,是只有管理层有而员工没有的东西,而理念是大家共享的,在理念面前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比如惠普的价值理念是: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在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前,CEO与一个技术人员有什么区别?
       这样一来,我们一下就理解了那些完全依赖于权力和金钱的企业为什么会昙花一现,因为成本太高,既然企业员工努力的动力完全是为了钱,那么他的所有不满都要用钱来平衡,你有多少钱来维持这样的局面?同样,如果员工服从的是权力,结果必然是整个组织对权力的依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特别强调短期利润的企业,都存在两个很重要的共同特点。第一是特别强调个人忠诚,特别是重要职位上的人对老板的忠诚,第二就是必须不断地换人,当钱不能搞定的时候,就立即走人,再换来一些新人,靠新人的热情来维持短期的行为。
       为什么像惠普、福特、摩托罗拉这样优秀的企业要在价值公理前谦卑?把价值公理当做企业立身之本?道理很简单,对公理遵从的前提是源于对个人能力局限性的承认,而且是始终的承认。我们很容易承认任何一个人在长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微不足道,但要我们承认自己已经是500强企业、已经是著名企业家、已经能够操纵市场时仍微不足道,那就比较难了。
       这就像安然后期的疯狂一样。安然并不是因为做假才成为500强企业的,安然是在它的核心竞争力和实力不足以支撑实际运营模式的危机面前,不甘心失败铤而走险去做假的。安然的做假与国内上市公司的做假,从商业逻辑上讲,完全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国内的一些上市公司,本来就活不下去,上市就是为了骗钱活命或不劳而获,不做假就活不下去,更不用说什么核心竞争力了。
       只有一点安然和国内这些造假企业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的CEO或领导团队“自命不凡”的英雄气概:明明过去的成功是遵从经济法则的成功,可成功的次数多了却会让这些领导人“自我神化”。既然安然过去的成功似乎意味着CEO或高级管理层自己就是“英雄”或不平凡,那么他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更大的奇迹?
       在这种可怕的自信前,我常常想起那个点燃亚洲金融危机之火的索罗斯。他在自传中说,他一生的哲学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我会(容易)犯错。我认为这句话对于个人的意义比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还要重要,因为这句话揭露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一个被掩盖了的事实,即,人就是人,任何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都是一个具有太多局限性的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学习型组织提出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认为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远景,但是这些个人远景却从来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远景进入组织的血液。而我觉得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家倒是会经常为员工大讲特讲“公司的伟大远景”(实际上更多是他自己设想的远景),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家从来没有致力于建立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结果是企业的经营成了一场大家跟着他跑的马拉松。
       企业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讲,不过是对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遵守的过程,没有了人类对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的遵守,企业还有什么?每个人内心对人类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的追求既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苦难的来源。我们之所以痛苦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通过某个人的力量获得企业持续的发展和强大,所有的发展和壮大都是对规律遵从的结果。一旦你产生错觉,认为是你个人的能力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从而将自己放在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的位置上,自我神化的结果必然是自我毁灭。
       (苏珊摘自《差距——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机械工业出版社,刘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