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 长]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自己的情绪
作者:赖丹凤

《青年文摘(绿版)》 2003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一次见到燕子的时候,她告诉我,她最近总是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这让她很苦恼。她焦急地问我该怎么办?
       按照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情绪”这东西似乎总是来去都不由控制,我们常常无能为力,留不住好心情,也赶不走坏心情。
       常常很羡慕那些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情绪的人,他们一般都比较成熟、稳健,危险时不惊慌失措,挫折时不垂头丧气,成功时不得意忘形。那么,怎样才能做自己心情的主人呢?
       以下几条小建议,是以日本的森田疗法为理论基础的调节方法。这是一套专门针对情绪调节的理论,它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悉心呵护我们的情绪。
       其实我们的情绪,就像我们的孩子。如果你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你该怎么对待他呢?如果他实在太调皮了,你怎么办?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爱上自己的情绪
       想像一下,你有一个淘气的孩子,任性妄为,完全不讲道理,常常把你气得半死;但是,你仍然爱他,不是吗?那么,对于你的情绪,也请你一定要接受它,即使它让你不舒服了,也要给予它包容和爱。
       每个人都希望能永远快快乐乐,无忧无虑。但事实上,无论你的情绪本身如何令你不愉快,每一种情绪其实都有不同的用途。比如痛苦能让我们回到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内疚能让我们重新检查自己的行为目的;悲哀会让我们重新评价目前的问题所在,并改变某些行为;焦虑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多为将来做准备;恐惧则能动员起全身心,让我们保持高度清醒,应付险情……所以我们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
       燕子感觉有点吃惊,她说她从来没有想过,一直都理所当然地以为只有快乐的情绪才是好的,如果焦虑或者恐惧了,理所当然应该赶快消除这种情绪。我笑了,“呵呵,孩子即使犯错,不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吗?何况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错的,而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燕子听了,也笑了。她觉得很有道理,愿意尝试在以后的生活中以新的角度去看待负面情绪。
       疏导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能直接被意愿所控制。谁也无法强迫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比如你一味地想去压制孩子,你会在无意中扮演了一个专制父亲的角色:“不许这样!你必须那样!”燕子听了,皱起眉头说:“那样孩子可能会有叛逆心理呢。”停了一会儿,她又问:“可是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问吧?”
       “对啊,因此方法适当很重要。”对付情绪如防洪,可疏不可堵。首先,不要让情绪积累,一旦出现不好的情绪,马上进行疏导。所谓的“我忍、我忍、我再忍”的做法其实在大多数环境下是大可不必的,太自我虐待了。在你的情绪尚可能为自己控制的情况下,就好好地把它们处理干净,而不要总是积累到“忍无可忍”了,才火山爆发似地发泄,让自己失控。
       另外,情绪可以间接地被我们的行为所影响。比如,心情烦躁时,尽力拉开你的双臂,深呼吸,然后蹦跳两下,给自己一点出声的鼓励:“一二三,加油!”比如心情低落时,主动进入社交场合,和身边第一个擦身而过的人高声打招呼,或者找个陌生人随口交谈两句,问时间、问路都无所谓。于是燕子问我:“你说我们是先笑起来,还是先高兴起来的呢?”我告诉她:“当你鼓励自己微笑起来时,你就会发现心情也慢慢飞起来了。不信,你试试啊。”
       漠视自己的情绪
       再回到我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教育学家告诫我们,当孩子总是提出无理要求时,我们不必大张旗鼓地和他对抗,漠视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试着把这种方法用到情绪调节上。
       接受情绪并带着它继续手上的工作,然后我们可以在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中自然而然找到乐趣。如果我们过分地关注情绪,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和情绪作斗争上,就是在做无用功。燕子轻轻对应我说,有时候她开始工作时的情绪并不好,但慢慢地有了成就感就开始喜欢了,心情也好了。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情绪,只要不被重新刺激,它都会随时间而流逝。无论是极度的悲哀、痛苦,还是高度的恐惧、震惊,只要过一段时间,都会逐渐消散,成为记忆中的一缕烟痕。因此,对目前的情绪不需要太在意,情绪并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具有持久力和影响力。过分抗拒自己的情绪,只能使自己过分注意它,进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关心别人的情绪
       称职的家长不会只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一个道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人际空间。多多关注他人,关心身边人的情绪,这样的过程会让你觉察出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很渺小的。同时,关心他人,减少自我中心,对情绪很有帮助的。森田前辈告诫我们:“只有完全放弃自我,才能带来满足。”
       半个月后,燕子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一定会悉心呵护我的心灵和我的情绪,就像一位细心的母亲,在悉心呵护她心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