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每月欣赏]谁冷谁下车
作者:张 港

《青年文摘(绿版)》 2003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兴安岭的冬天冷得吓人。东北话有句“冻麻爪了”,原来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到了山上一冻,就懂了。等手冻疼了,再冻下去,就不疼了,就麻了。麻木的“爪子”失去知觉,已不会弯曲了。
       下乡的第一个冬天,我们去山上砍树。一群叽叽喳喳的城市小青年,坐在拖拉机拉的大爬犁上,很是好玩。但一会儿就不好玩了,来了大风雪。脚上刺骨地疼,两只胶鞋相碰,像金属一样。有人开始大喊大叫,“冷死了,冷死了!”“停车,停车!”“我麻爪了!”
       冰胡子霜眉毛的队长跳下爬犁,喊:“谁冷谁下车!”声音威严,样子吓人。受不了他目光的逼迫,我们一个一个跳下车来。脚一触地,钻心地疼。人已经不大会跑了。嗬,跑了一会儿,就不疼了,浑身血活了,身上热了。一群冒热气的人,一会儿跳上,一会儿跳下,又闹了起来。唔,“谁冷谁下车”,只要跑起来,就不怕它天冷了。我们心中升起了胜利感,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能力。
       以后,下地上山,我们就说新学来的“谁冷谁下车”。望着没有头的长垄,心中默念“谁冷谁下车”,就有了割下去的力量。对陷在烂泥中走不动的人说“谁冷谁下车”,他就跟上来了。对山火烧伤的伙伴说“谁冷谁下车”,他就不呻吟了。就要来雨了,麦子还没上完囤,有一声“谁冷谁下车”,一个一个疲惫不堪的人又爬了起来,灌袋,搭肩,上跳板。“谁冷谁下车”成了只有我们自己明白的语言。
       人在确知谁也帮不了,只能自己救自己时,就会调动自身的潜能,就会有平时所没有的力量。“谁冷谁下车”就是这一理论的最好诠释。在“谁冷谁下车”中,我们这些孩子,一年一年长成了大人,又一个一个地离开了那片大山。
       今年,突然听说,一个下乡的老哥们儿生了病,是癌。心沉如铅。设想着他的样子,编造着该说的话,我匆匆赶到病房。
       可是一切的设计,全部作废——他谈笑如常。
       “怎么整的?”我是在试探,探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病种。
       “癌。”
       我又开始苦想安慰他的话。
       他先说了,“这又能咋的,谁冷谁下车呗。”好兄弟,说的和从前一样。好个“谁冷谁下车”,他现在又用上了。
       当年的暴风雪,20年的坎坷路,还有眼前的他,“谁冷谁下车”这句话,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一次,我们送走了他。那回,我们几个懂这句话的人,端起酒杯,“来,谁冷谁下车,自己杯里的一滴不能剩!”我知道,大家都在心里念着:经历了那么多,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难不倒我们!我们永远是勇敢的人。
       (光剑摘自《人间方圆》2003年5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