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喜欢往上攀登,他们是登山运动员;有人喜欢往下攀登,他们是洞穴探险家。向下比向上更为惊心动魄,同样,地下世界也更为神秘奇异……
一
外方探险队队长安迪·依文思是国际知名的洞穴探险家,曾组织领导过29次国际洞穴探险活动。这是安迪第11次来华进行洞穴探险活动。1999年安迪来到广西凌云县和乐业县考察,开始筹划大石围洞穴群的探险考察。
今年3月13日,我作为考察队的中方队员,跟随第一小分队进入大石围天坑。说起来让人很难理解,我已经是第12次来到这里,但每次到了坑边探头往600多米的坑下看,都会吓得一阵发冷。这种感觉会持续好几分钟。
大石围天坑的深度和体积在目前有记载的喀斯特漏斗中均排在第二位。坑内四壁陡峭,坑底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冬季,坑底常常被地下河泛起的水雾覆盖,加之气流在坑内流动产生的巨大轰鸣声,造就了异常神秘、艰险和动人心魄的独特景观。
二
大石围地下河的河道主体方向由东向西延伸,实际测算长度达100多公里,河中有多处深潭、瀑布和地下潜流,河道曲折复杂,洞顶最高处达50米,洞体最宽约30米。河水有时会潜入岩洞变成可怕的伏流,有时又会从大片堆积的石块缝隙中喷出;河道最窄处只有三四米,最宽处能达到十几米;水的流速时而极快,时而又平静得像一个小湖。在河道两边,由于河水时涨时落变化无常,两边的石壁或变得十分松软,或覆盖了淤泥,在上面攀登极容易滑落。而一旦掉下去,可能就是永远也无法返回的黑暗深渊。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危险性和复杂性,才吸引了探险者和研究者们一次次地进入其中。

大石围地下河的入口在天坑的最底部。进去以后完全是黑暗的世界,头灯只能照亮眼前两三米远。泅渡是最危险的,因为根本无法得知水有多深、周边有多宽,更不知道哪里隐藏着什么样的危险!有时耳边听到哗哗声,可身边的水却没有流动;有时游到一条快速流动的水道上,耳边却又听不见水响……这是最令人发怵的恐怖时刻,因为水流上层和下层的流动方向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常常能感觉到腿部以下的水流有一股把人往下拽的力量,处处潜藏着危机。
经过5个多小时的行进,我们向前推进了3公里,眼前出现了一片宽大的黑暗水域,两侧是陡峭的石壁,只能游泳通过。我穿着救生衣第一个下水了,尽量贴着岩壁,用手扒住尖利的石头,试图给队友探一条较为安全的过水线路。可是,只走了几米远险情就出现了:水面上的石壁是90度直切下来,可进水不到半米,下面却是空的,下层的水流往石壁底下冲去,我的上身虽贴着石壁,但两条腿却被水流推到了石壁底下!
我被吓坏了,拼命扒住石壁往外游,并回头朝我的队友赵中军大喊让他不要过来。可是,没想到他倒比我胆子大,在中间选了一条路,扑腾扑腾已经游到安全地带了。
当我们顺利上岸之后,刚要松一口气,英国队员斯图威特大喊着朝我俩冲过来,啪啪两下扑灭了我们头上的乙炔灯火苗,这时我们才发现:我的背包里嘶嘶地冒着白烟!由于包里的电石密封不严,进水产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我的头向后一转,乙炔灯火苗很可能将气体引爆。斯图威特的及时发现使我们避免了一场灾难。
这里正好是一处短暂的休息地点,我们赶快把包里的电石取出,挑出没有发生反应的重新包好,并将反应罐中的进行更换。可是,赵中军在装电石时,不小心将其中一大块落进身边的水坑,水坑立即像开了锅一样产生强大的反应。
这时又是斯图威特冲过来解救,可是,慌忙之中他却忘了熄灭自己头上的乙炔灯火苗,冲过来正好把气体引爆。“砰”的一声巨响,我们中间燃起了一团大火,气流冲得我一屁股坐在石头上。
大火扑了半天仍然不灭,布鲁斯也着急地冲过来救火。不过他太着急了,把起码的常识都忘了,电石是跟水接触反应才产生乙炔气体燃烧的,他居然端着一头盔的水来救火,结果“砰”的一声浇出了更大的一团火……
最后,火总算扑灭了,可是备用的电石却都掉进了水中,不能保障返回营地的照明了。小分队的头儿杰德只好做出决定,让我们两个中方队员就地返回。这令我非常遗憾,因为这已经是我第6次进入大石围地下河了,以前推进最远的一次只有1200米,这次借助英国队员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好不容易到达了3公里远,由于意外,只好再次终止。
三
地下河探险告一段落,大规模的竖井探险接着开始了。
乐业县天坑成群、洞穴相连,同时还分布着许多险峻异常的竖井。距大石围天坑9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蜂岩洞,此洞深不见底,一下暴雨谷底就洪水泛滥,发出的滔天巨响十分可怕,当地从来没有人敢入内一步。我第一次进入蜂岩洞是在2000年10月,和两名英国探险队员一起,4天时间只下降了300米,最后因绳索和岩钉用尽无法继续下探。
由于数万年水流和碎石的冲击,蜂岩洞整个洞体形成了一个曲折、光滑并且伴有流水的滑道,任何物体进了洞都将被高速滑进黑暗的洞底!一块直径5厘米的石块经过300米的加速之后,掉下来就如同一颗炸弹。
我们很顺利地下降到150米绝壁下的转弯处,在这里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只掉下绝壁的飞猫——大石围天坑溶洞群特有的珍稀动物,而且我们还成功地将它营救,不过这是后话了。
蜂岩洞200米以下是极其复杂的地下洞穴,岩石、陡坎、石缝、泥潭、窄洞遍布,更可怕的是好几处像“吃人沼泽”一样的淤沙地带。淤沙地带表面看上去比泥潭干燥一些,其实却是一个吃人的陷阱。脚踏上去就像踩空了楼板一样,淤沙一下子没到膝盖,并且不断往下陷。大个子布鲁斯第一个过去,一条腿立刻陷进去,好在他马上扑到了旁边的岩石上,厄运才没有降临,真是太可怕了!
本来,这些年多次探洞,我已彻底克服了恐惧感,再复杂的洞穴我都敢进去看个究竟。可是,这些淤沙让我倍感恐怖!当时我几乎想停止下探了,因为我最害怕陷进沼泽那种被慢慢淹死的感觉,而陷入淤沙的感觉与其无异。可是,前面未知世界的诱感力还是超过了当时的恐惧感,我最终还是继续前进了。
后来我们运用浮桥原理,从石缝里抠出一些木头来铺在柔软的淤沙表面,然后快速走过,用这种办法顺利通过了好几处危险的淤沙潭。
到了300米以下,洞越来越窄,直径近百米的大洞居然变成了仅能容一个人爬过去的石缝。爬过石缝之后,又恢复了直径40-50米的巨大洞穴。洞穴最终在一个平静的水潭前终止,这里距洞口边缘510米,海拔高度580米,水位比大石围地下河低200多米。经过最后测算,这是全国最深的竖井。
上面提到,就在我们下降到蜂岩洞150米处时,发现了一只掉下绝壁的飞猫,当时我们特别兴奋。飞猫是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的珍稀动物,它靠前后腿之间宽大的翼蹼能在绝壁和大树之间滑翔飞行,最大的头尾长度能达到1米、体重7斤多。它在乐业一带几乎无人不知,但毕竟十分稀少,要亲眼看到树上活生生的飞猫并不容易。
现在,可爱的飞猫就在我们眼前:红白相间的毛色,又圆又大的眼睛,粗粗的尾巴有自己身体的两倍长。靠近仔细观看,它的前爪像人手一样有5个手指,指关节很长,爪子像鹰爪一样锋利坚硬。小家伙看上去很可怜,因为它已经无法靠飞行或者爬树回到它自由行动的森林。它显然是误飞到岩壁上滑落下来的,如果不把它救上去必定会饿死在洞里。
我和大家商定,先让小家伙在这里等着,晚上返回时再将它带到地面上放生,反正现在它也无处可去。
十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将最复杂的底部洞穴测量完毕。回到发现飞猫的地方,我立即跑过去查看,小家伙冻得瑟瑟发抖,用大尾巴把自己围成一团。仔细检查了放在它身边的几颗杏仁,只有一颗被咬了一小口。
营救行动开始了。我和布鲁斯准备好包堵住通道,杰德带上厚厚的手套去捕捉。这时,看上去温顺憨厚的飞猫变得异常凶猛!它怒吼着用锋利的前爪进行自卫。一阵紧张的围捕之后,杰德终于抓住了它长长的大尾巴,当我们将它往包里装时,小家伙死活不干,两只前爪死死抓住包口不放,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两个小时后回到地面,我们把飞猫带到一棵大树底下放了出来。小家伙又恢复了温顺憨厚的样子,仔细看看四周的人,二话没说,掉头就朝大树顶上爬去。爬上树杈后,它并没有马上逃走,而是掉转头来看着我们,不停地用它那两只灵活的“小手”洗脸梳毛。
四
此时,其他小分队在大石围地下河里已经推进了5公里远,我们再次进入与他们汇合。3公里以后的洞穴环境和河水走向变得异常复杂,每向前推进10米都非常困难。4公里后的河道极不规则,河水在凹凸不平的石缝和巨大的钟乳石台阶之间上蹿下跳,流速极快极猛;河道上的巨石奇形怪状,非常尖利。
在接近5公里处的一个大水潭旁边,水流高速的冲击声在大厅里轰鸣,震耳欲聋。可是,水潭的表面却异常平静!靠近水潭仔细观察,原来水流全都向一侧迂,消失在一条巨大的石缝后。石缝长10多米,高不到两米。安迪带头开始向石缝下方深入,下去不到10米,一股冰凉的气浪伴着惊天动地的响声迎面冲了上来。再往下走,一个惊人的场面出现了:3条巨大的水柱从3个方向倾泻而下,全部注入石缝底部的一个圆孔!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数条支流经过几公里的奔腾流淌之后,竟然全部消失在一个直径不足两米的窟窿里!
其实,这就是岩溶地质的特性!由于石灰岩的可溶性和石灰岩裂隙的复杂变化,石灰岩含水层在地下几百米的高差之间随意变化和运动,因而生成复杂多变的洞穴世界。
离开地下河终结的水洞,宽大的洞穴变得悄无声息,5公里以外是完全的干洞。我们的考察最终因淤泥的阻塞而停止。这里有许多宽大的河道,却不见有水,那么水往哪里去了?被淤泥阻塞的洞穴又将通向何处?这一系列的问号令有40年探洞经验的安迪也无法解释,只能遗憾地率队撤离。
但撤离是暂时的,因为谁也不满意这样的结果,大石围到底在演绎着什么?对任何人都还是一个未能揭开的谜!安迪先生说:“乐业大石围地下河是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复杂的地下河系统,这里的竖井更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且许多洞穴化学沉积物还有待考古学家进行长期的研究。”
(袁江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