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馋
作者:欣 欣

《青年文摘(绿版)》 2002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部分中国学生到美国后很多方面都不得不慢慢调整。生活习惯且不说,就是吃,不知不觉中也得改变许多。从搭乘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开始,我们就尝到了美国的饭:好端端一些类似面片的东西竟能做成那种口味,真是怪怪的,难吃无比,任何饮料都要加冰块,可乐、橙汁、牛奶,全都冰得让人难以下咽。到美国的头半年我们经历了好多不习惯。这里的汉堡和国内的不一样,没有北京的“百万庄园”汉堡可口;同样是肯德基、麦当劳,汉堡也全都变了味(其实应该说,它们到中国后调整了口味)。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室外活动,主人做了意大利面条,原来就是一些白水煮的意大利面条,蘸上番茄酱,自己再配上点盐,如此而已。同去的一些中国学生尝了尝,都觉得很难吃,忍不住问主人有没有酱油、葱、味精等调味晶,几个人费了半天口舌,主人摇头说没有。唉,只好皱着眉头,一根一根地吃,权当是充饥吧。还有比萨饼、熏肠、三明治、面包等吃着都不习惯。不过一年以后,我们终于也能在地道的美国餐桌前吃饱了。比如就着一个煮熟的大土豆,自己用刀切开,拌些奶酪,再撒点盐,间或吃一两片肉,这就算是一顿主食了,再来一小碟西红柿及生菜,蘸些沙拉酱,或者来两小块饼干或蛋糕,算是甜点吧。还有,如今我们也学会了喝饮料加冰块。
       美国人的食品做起吃起来都简单,用不着精心配制,大部分是些速食品,比如各种各样的汤罐头、水果罐头、方便米饭、土豆粉、面包、熏肉、炸好的速冻鸡、鱼块以及蔬菜沙拉等,或煮或烤或生吃,似乎从来没有炒的菜。所以美国人家的厨房十分干净,,他们的灶也全都不靠窗,油烟机顶多抽些气味和蒸气。
       尽管渐渐习惯了纯粹的美国食品,再也不会皱着眉头充饥了,在美国自己做家常菜或者到中餐馆去吃自助,也仍然觉得不地道。这儿中餐馆的老板们为了迎合老美的口味,许多菜都做得变了味,比如美国人特别爱吃煎、炸食品,如春卷、锅贴、炸肉丸、炸虾、炸鸡翅,甚至炸蔬菜等等,中餐馆里绝大部分都是这类又油又腻的东西,一些传统菜几乎见不着。自己做则面临着原料不足,就算有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问题。
       美国的商店里自然不会有榨菜、香菇等中国传统食品,而菜店的蔬菜比起国内来至少要少十几种,因为很多蔬菜美国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吃。他们最常吃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生莱、西红柿、青椒、芹菜、洋葱、土豆,我们在国内常吃的油菜、冬瓜、蒜苗、韭菜、黄豆芽等都从来没卖过。虽说当地也有卖中国传统食品的商店,但大部分食品千里迢迢从国内出口至此,价格自然要贵好多,而且为了运输和储存方便,一般也都是些干货和罐头。肉就更不必说了,美国的肉总是腥得很,而且炖出的肉汤也不够鲜。我们推测原因之一是美国人屠宰方法和国内不同。国内的人将动物屠宰后,一般要把动物的血控出,美国的肉禽类都不控血,所以总是湿乎乎、血乎乎的。原因之二可能是在饲养方面有差别。美国的饲养现代化程度可能要高一些,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可能也多。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吃鸡肉时都有顾虑,这里的鸡肉一般都非常便宜,比如鸡腿常常是0.9美元一磅(一磅差不多0.9斤)。有些学生为了省钱常买鸡腿吃,但更多人只是偶尔吃一吃,因为害怕鸡肉中的激素过多,吃后容易使人发胖。美国的大胖子随处可见,那体态变形得令人心惊:身体上的赘肉几乎全都集中在胸、腹、臀部和大腿处,整个体形两头窄小、中间粗圆,呈一硕大的梭体状。这或许与他们常吃速食品、甜食、奶酪和鸡块有很大关系。
       习惯归习惯,无奈也没法,在这里肉不是国内的肉味,菜不是国内的菜味,不过我们仍固执地精心做着自己熟悉的家常菜,如红烧豆腐、清炒油菜、西红柿鸡蛋汤等。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思乡之情也一天天浓厚。想念家里香喷喷的菜,心中口中总有几分痒痒,仿佛有小虫子缠着你不放。是啊,嘴馋啊!好多中国学生聚在一块谈到吃时,都禁不住争先恐后描述自己家乡的名菜,又摇头又咽口水。中国毕竟是个吃的大国,一个地方一个口味,大大小小的莱系可能就有几十种、上百种。
       当然了,与其这样犯馋,不如自己试着做一做。差不多每家都从国内带了菜谱,现学现做吧。一家人一次做一两个菜,几家人就是一桌宴席了。于是我们几家好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选择一个节假日搞“Pot Luck”。“Pot”本意是瓦罐。“Luck”意为幸运,就是说,人们把做好的食品放在瓦罐内,聚到一块儿,谁也不知道别人的罐子里做的是什么,等到开饭,揭开盖子,大家品尝后评出自己最爱吃的那一罐。当然,人们平时搞“Pot Luck"’并不真的用瓦罐,只是各家做一些菜或点心,在一起聚餐。我们常常十多个人端着菜陆续聚到其中一位朋友家.桌上顿时有了红烧鱼、油焖虾、溜肚片、糖醋排骨、香菇白菜、凉拌粉条、虎皮椒等十几个菜,还有小笼包或者烙饼等,全都是朋友们精心做的,虽然比起家里的菜还差那么点味,但也算是相当可口的家常菜了。我们谈着天,喝着啤酒或可乐,品尝着这满桌鲜美的菜,这个说:“喂喂喂,这菜是谁做的,太好吃了!”那个马上兴奋地应道:“是我做的。”其他人再附和着说:“真不错,怎么做的,快快传授。”……大家相互讨论着做菜的方法和经验,或者干脆把自己家的菜谱书推荐给大家。“Pot Luck"最大的好处就是,任何一家人都不会过于破费,过于劳累。试想,如果像国内那样,一家请客做上这十几个菜,花很多钱不说,光是忙活就差不多得一天。我们这些学生都不富有,平时也都比较忙,大家在一起说不上谁请谁,每家都出菜出力,既分享了“百家菜”,又感受到了友情的愉悦,当然也算暂时解馋了。
       不过,说实话,满桌丰盛的菜让我们暂且解馋之后,仍然赶不走那只令人心痒痒的小虫。夜深入静时,我禁不住对丈夫说,等到回国后一定要好好吃上一段时间。计算了一下,两个人10美元就能在饭馆里吃一顿很不错的,一定得吃上一个星期!其实,在那一刻,和我们一样的馋猫儿还有好几对呢,计划的差不多都是同样的事。
       (马小平摘自《美国大观》 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