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陈晓楠:单纯是一种力量
作者:山水梅子

《青年文摘(红版)》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在举国震动的“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女记者直击灾区,她用摄像机记录感人画面与“人的生命”的故事。她除了每天的采访以外,还在博客中撰写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博客点击量两天过百万。由她主播的《冷暖人生》,因为刚刚制作播出的《陈坚的最后79小时》,让无数人潸然泪下。在悲痛与镇静中,人们见证了最真实的救援过程,感受了心灵深处的冲刷与洗礼,同时也深深记住了这个美丽知性的凤凰卫视女主播陈晓楠。
       人生没有什么任务,不“刻意”,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态度
       陈晓楠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儿,她排行老二,上头还有一个姐姐。不说不知道,学文科出身的陈晓楠,父母却是中科院化学所的研究人员。学术严谨的父母,为了培养女儿们,从小就在她们床头贴有一张元素周期表。可没想到,父母的这一番苦心,到了大大咧咧的陈晓楠这里,就显得勉为其难。“直到我上中学,搬了家,也没记住几个。”陈晓楠自嘲地说,“很简单,我对那东西没兴趣。因为不愿意,记了也白记,还是忘掉好了。”
       表面看来,轻轻松松,但实际上,父母却曾为了她的“反叛”大伤脑筋。但无奈之下,也只好随她自己的意愿去了。后来,姐姐也搞了化学,只有她一个人上了,文科。因为实在勉强不来,已经身在理科班的她觉得硬逼着自己学不擅长的东西过于痛苦,所以置父母的谆谆教导于不顾,改念文科。这在一家4口中,绝对属于异数。
       “喜欢的,就自己争取,不跟自己为难。思路就是如此简单。在我看来,人生没有什么任务。”她说,“看牟森导演的试验话剧《彼岸》,我深有同感。演员吃力地抓住手里的绳索,一步一步挣扎着往前走,念叨着‘彼岸’。在达到彼岸的中途自有坚持不住的,因为要努力到达彼岸而丧失了现实的快乐。”不“刻意”,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态度,这是她的心得,也成为她在追寻自己理想路程当中的主要心态。
       1991年,陈晓楠顺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主修国际新闻。大学期间,陈晓楠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经常去旁听本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跟校友们打得火热,互相切磋播音主持技巧。
       大学毕业后,陈晓楠顺利进入北京电视台,成为一名真正的电视主持人。1998年,已经在电视主持方面如鱼得水的陈晓楠来到中央电视台,兼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世界经济报道》、《财富对话》节目主持人。很快,机会便来到身边。1999年10月,财富对话要面对的访谈嘉宾,正是几位世界500强企业的风云人物。换作其他人,也许摩拳擦掌,欣喜若狂,但陈晓楠却是如履薄冰。因为在她做节目之前必须先弄明白节目究竟要说什么,她感觉到了压力。于是,她甚至打算以病假为由退缩,直到后来,当她发现央视专门为了她的这个访谈节目请来了很多智囊后,向自己挑战的愿望也一天天地强烈起来。“虽然在采访前有了很多了解,也预定了很多问题,但等到采访对象真正出现在我对面的时候,原来情况完全不一样,对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舞台上,对方自然地产生表演的欲望,而我呢,也会被激发起热情,双方就互相激发着智慧和幽默,进行平等的沟通。”
       不出所望,这次的访谈超级成功;陈晓楠以轻松活泼的主持风格,得到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她说,电视主持是心与心交流的艺术,只有简单纯粹、真实自然,才能直抵人心。
       Be yourself,做最真实的自己
       2000年底,已经在事业上渐入佳境的陈晓楠令人意外地离开了中央电视台,加盟凤凰卫视。
       “我想来凤凰的最大动力恐怕是好奇吧,凤凰台是个国际化的传媒,这就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主持人的要求会比较高。我从内地电视台到凤凰卫视所做的最大调整,就是要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上台。这当然更利于个性的发挥。我喜欢的一句英语就是‘Be yourself(做你自己)’。我希望能传达出比较有个性的新闻。”谈起当时的决定,陈晓楠回答得很轻松。
       进入凤凰后的第一份差事,就是接师姐陈鲁豫的班,主持早间新闻节目《凤凰早班车》。2001年的9月11日很多人是不幸的,但是那一刻陈晓楠是幸运的。她非常庆幸自己当时人在香港,也非常庆幸住得离公司非常近。当她接到这个消息从床上跳起来时没有任何其他念头,只是以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冲上主播台。她在主播台上说的第一句话是:“观众朋友,对不起,我没有化妆”,这句话吸引了无数观众惊异的目光,陈晓楠称这句话为“弱智”,而专家们则把这句话定义为直播中最富魅力的语言。就这样,陈晓楠和她的同事们,在主播台上一共奋战了36个小时。在“9·11”事件的播出中,陈晓楠首次尝试在现场做同声传译。这也是她第一次意识到一边看一边说是何等之难,把头脑分成了两个讯号,真的是一门学问。但是作为主持人,她一分钟也没有耽误,没让任何细节遗漏,报道在充分的准备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观众也从屏幕里看到,她的英语在现场同步传译中得到最极致的发挥,现场反应相当敏捷。
       2006年7月,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在黎以冲突爆发当天,陈晓楠和同事取道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入贝鲁特,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发回图像和电话连线报道。
       在这次黎以冲突的战地报道中,陈晓楠进入的贝鲁特是战争的重灾区,她真正来到了在战火中度日的人们中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她在努力寻找那些光亮的东西,她认为那本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些可能是她看这个世界的方法,她采写的报道,视角都非常人性,从人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打动了无数的电视观众。
       做最真实的自己,是冲在新闻最前方的陈晓楠一直在努力追寻的目标。
       专心专意的“冷暖人生”,彰显人生厚度
       开播5年来,由她主持的《冷暖人生》一直保持在台里前十位的收视率。
       2003年10月起,陈晓楠决定采取户外拍摄采访的形式。她和她的摄制组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一个星期到10天的出差周期,摄制组一次至少要拍3个人物。路途最远的一次采访是去重庆忠县,舟车辗转了16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摄制组从深圳飞到重庆,从重庆坐慢船到忠县,从忠县坐两个小时的车到镇上,再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被采访者的家中。第一次户外录制的这期《花祭》大获成功,她又一口气做了讲述“台儿庄战役最后的指挥官”的《老兵许德厚》等七八期节目。节目播出后,栏目组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了。
       陈晓楠说做《冷暖人生》是一个又苦又累的差事:“它是个来不得虚假的东西,如果你对采访
       的对象不感兴趣,你绝对做不好。你会很厌烦千里迢迢去找他的过程,你会很厌烦琐琐碎碎和他打交道,你也不会在他身上看到什么你想挖掘的东西。这事我觉得假不得,必须真。”
       之后,她又陆续制作播出了许多专题,如《华山挑夫》、《离婚七年》、《杀妹之痛》等等,均获得好评如潮。2007年4月,《冷暖人生》凭借“华山挑夫”系列荣获第4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的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华山上的独臂挑夫何天武那些透着生存韧性的话语——“人格要失去了,买不回来”,让西方观众也产生了共鸣。
       就这样不断地摸索,“是否真诚”成为陈晓楠现在挑选嘉宾的重要原则,她甚至“挺喜欢那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尽管节目只播出30分钟,但陈晓楠和被采访的对象往往会深谈四五个小时。
       陈晓楠不奢望节目一定能改善当事人的生活,“我只能呈现,让该思考的人思考,让该行动的人行动”,“更关注的是自我救赎和自我抗争,生命其实是挺有力的。”陈晓楠看重的是《冷暖人生》对人心的抚慰,“哪怕是一晚上。”
       2008年5月18日,汶川大地震过去后的第六天,陈晓楠和摄制组一行数人。从香港赶往重灾区北川,在那里亲眼见证并拍摄了26岁的男青年陈坚被救援的全过程,并用电视画面和讲解的形式播出。一时之间,节目被迅速上传到网络,得到了无数网友的支持和好评,陈晓楠也被称为“绽放在灾区最美丽的战地玫瑰”。而正是陈晓楠富于人性张力的采访,让《冷暖人生》拥有了不一样的特殊意义,让无数观众动容。
       目前,陈晓楠仍一如从前地穿梭在香港和内地,在香港录《凤凰早班车》,回内地做《冷暖人生》,在她看来。前者更多是一份职业的积累,而《冷暖人生》则是一种人生的积累。在事业上,她没有一个具体的限定,只是觉得还是为了让自己每天都满意,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挺惬意就行了。她说,单纯就是一种力量。瞧,多么纯粹的想法!
       链接
       “5·12”汶川地震发生,在后方演播室做了127个小时直播后,陈晓楠走出凤凰大楼,跟头儿打了个电话,“我必须得走了”,随即赶赴灾区与《冷暖人生》摄制组会合。之后,她和团队一起,以一贯的人性视角记录下灾区一线的真情实况以及灾难所折射出的人性力量:相继推出《陈坚的最后79小时》、《黑暗中的光芒——大地震中的北川中学》、《广场一夜》系列地震特别节目,引起强烈反响。令陈晓楠意想不到的是,与此同时她在其博客中发布的《陈坚的最后79小时》、《灾区日记:我该怎么问?》等日志,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陈晓楠说,之所以会抑制不住写下那些感性悲悯,甚至带有自责的文字,是因为灾区前所未有的采访体验“把我一下从记者变回人”。她承认,刚开始她也非常职业地冲上一线向受灾群众发问,但是在北川中学,看到孩子们在大通铺上笑闹着过新鲜的集体生活,她突然没有勇气问出那个世界上最残忍的问题:“地震发生的时候你在哪里?”从那天之后,陈晓楠开始修正自己的做法,“我不再戴着记者的面具,把自己完全释放成人,跟每一个灾区的人聊天,感同身受。”《冷暖人生》的地震系列报道被认为非常人性化,陈晓楠总结说,多年制作《冷暖人生》的经验起到很大作用。“常年记录人生,使得我们有着成熟的心态和方法,在信息量巨大的灾区现场能够专心于我们想要的东西。”
       陈晓楠计划,继续跟踪这次《冷暖人生》地震系列报道中的主人公。“那些人生被地震还原为零的普通人,如何跨越灾难继续活下去?这需要更大的耐力去拍,也是我们从震惊之后沉静下来值得深入挖掘的故事。”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