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当皇帝遇上公主
作者:玩 子 蛛 蛛 风 云

《青年文摘(红版)》 2005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79年国家出台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口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当年的独生子女被叫做小皇帝小公主,如今:
       20世纪70年代末,“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句话被一个胖娃娃高举着贴在各个地方,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口政策出台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1979年,第一批610万孩子的父母领取了独生子女证。2005年,他们26岁。他们的春天也来到了。
       只是这个春天来得有些别样,虽然同样需要开垦、播种并等待收获。但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了。因为总是一个人长大着,所以“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成了习惯,尽管可以一如既往地说“我的婚姻与你无关”,但底气就没有那么足了,毕竟婚姻就是与“你”有关。
       春暖花要开,他们的婚姻到底什么样?
       独生子女婚姻的新名词
       [独苗合盆]:一个形象的名词。两家的宝贝独苗要种到一个盆里了。那新的盆里用什么土,施什么肥,浇多少水,喜阴还是喜阳,朝北还是冲南,两棵独苗还没决定呢,两家“花农”就要明争暗斗一番了。
       [9+2]:说起9+2,大家也许第一个想到“泛珠三角洲经济圈”。其实在“双独”婚姻里也有个“9+2”。现在寿命增长,看着孙子们结婚(特别是也身兼“长孙”的独生子们)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样男独苗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女独苗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将来再加上一个小BB,又一个“9+2”诞生了。
       这个家庭“9十2”,虽说对里面的小两口来说,现在活得十分潇洒,后援十足。不过这叫“压力后置”,等到“双独”们人到中年,各种压力就会接踵而来。那时候,这就不仅仅是家庭,而是社会问题了。
       [扮蔻一代]:长大未成人,独生子女的智力成长水平远远超过他们心理的成长水平。他们的婚姻也许在上一代看来是在“办家家酒”。屋子布置得像一个游乐场,两口子可以为了看《猫和老鼠》而忘记吃饭;可以因为任何事大吵一架;而“不行就离婚”也成了夫妻常备口头禅之一了。
       其实他们当然会长大,只是暂时还对长大有些心理抵触。也许从他们开始,成人的概念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邦联式婚姻]:从前的婚姻是联邦式婚姻,两个人一旦结婚,那就是无保留地(最多有点自留地)结合在一起了,两个人就成为一个四只眼睛两个嘴的人了;在独生子女的婚姻里,更多的是邦联式的婚姻,保持了更多的独立性,因为爱让他们亲密,但过分的亲密又让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他们有共同的朋友,但也有各自对方不知道的朋友。有共同的财务,但也有各自不为对方知道的理财。他们有共同的电视机,但也各自拥有自己的电脑。
       或许在他们的理解中,无论联邦式婚姻还是邦联式婚姻,婚姻需要的不是无保留的“坦白”而是无保留的“坦诚”。
       [草莓蛋糕]:草莓,外表带刺,其实却一压就烂;蛋糕,香甜可口,却不耐储藏。许多人认为:责任感较弱的独苗们的婚姻就像这草莓蛋糕,看上去很美,却经不起折腾。
       不一样的夫妻生活
       [“吃百家饭”]:两个习惯吃现成的独苗们不大会做饭,于是大家都成外食族了。粮饷充足时,下馆子,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云南的虫子都不放过,吃个遍。粮饷短缺时,茶餐厅就成了夫妻食堂。实在不行了,方便面也能熬上几天。所以在“双独”时代里,老婆(或者老公)在厨房里,亲热地喊一声,“老公(老婆),吃饭了”的场面已升级成一种浪漫的举动了。
       我和小韵家都是这个城市的,我们刚刚结婚。在装修房屋时,尽管大动干戈设计了厨房,尽管抽油烟机、烤箱、洗碗机应有尽有,进口刀具、餐具、厨具一应俱全,但除了偶尔用微波炉热热牛奶之外,我们就再也没有进过厨房。以后的日子,我们就天天在外面吃饭了,一个月下来,掐指一算,居然吃掉了3000元!我和小韵的工资一个月加起来也不到6000元,恩格尔系数直逼非洲难民!照这样算再加上房子的按揭,我们每个月的薪水都分文不剩了。于是,我和小韵开始了双方的蹭饭生涯,但是蹭饭也不能老蹭吧,将来我们总不能抱着孩子全家去蹭饭吧?
       [你家还是我家?]:过年回谁家,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某营养品广告:一对年轻夫妻,衣着时尚,表情欢快,步履轻盈,手中各提着几大袋该营养品。边跳边哼哼,“过年了,××买给妈……”男的扭头问一句,“你妈还是我妈?”——音乐停,冷场。
       这个广告很形象。在双独家庭中,争吵、冷战往往就发生在区分“你”“我”上。这似乎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买了礼物要问清楚送的是“你妈还是我妈”,放假过年还要争论是“回你家还是回我家”。
       回MM家过年吧,儿子难向父母交代,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过年连家也不回了,父母老脸还怎么挂得住?回儿子家过年吧,MM的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掉,说一结婚就让她爸妈孤零零过春节,难道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吗?
       两人互不让步,双方父母也各据一词,最后的妥协方案是,今年MM先跟他回家过年,初二新女婿再跟MM回岳父岳母家。那么明年要有了孩子,孩子跟谁回谁的家?4+2=勉强解决,4+2+1=无法解决。
       [年轻的“老夫老妻”]:一位80年代出生的女士这样说,对于我们80年代前后的独生子女来说,“性”不再是一个半遮半掩的话题,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基本上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对性的了解也比较多,我是和老公同居两年多了才结的婚,所以我们一结婚就是老夫老妻了呢。两个人生活的时间长了,没有恋爱时那种激情的感觉了,抱怨反而越来越多。
       让距离为我们创造美感吧。有条件的分房睡,不能分房那就分床睡,再不行,至少还可以分被吧!我常想,如果一个人靠在书房里温暖的床上,自由地、舒展地呼吸,这间小房,这张小床,更多的会成全了我从小到大一个人所习惯的孤单与自由吧。
       理财,再不需要私房钱了
       “小皇帝”和“小公主”要当家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发展,那么这个家要怎么当,由谁来当?
       [AA制]:AA,各花各的。公共花费,比如房款、水电、物业管理、吃饭等共同开支,由两人分摊。以前男人养女人是天经地义,现在偶尔养一养是有情有义。
       [大锅饭]:范妮对于财产分配有不同看法。她认为,财产合并是婚姻开始的标志,如果结婚后还各花各的,那跟不结婚有什么区别?因此,婚后她跟老公的钱都是存在一个账户里,一人拿卡,一人持存折。大锅饭,难免有些夹生米,爱她,就装装糊涂吧。
       [联名储存制]:小希做事比较有规划。她跟老公的财政方案是:男的供房,女的负责日常的正常开支,另外开一个联名账户,每人每月固定往里面存1500元。这笔钱备非正常支出之用。剩余的,就各花各的。这就叫“求同存异”,一份钱分三份,不同的钱有不同的意义。为他(她)花一点小钱也能让她(他)知道你的爱。
       谁动了我的香火
       为了不当高龄产妇,谢琳琳于1995年生了个漂亮的小男孩,可把老毛家和老谢家乐坏了,也难怪,两家就共有这么根独苗了。但问题就又来了,这孩子跟谁姓呀?
       老毛家发话了:孩子跟父亲姓,天经地义。老谢家就不答应了:哪章哪程规定了必须跟爸爸姓,我们家也就一个女儿,应该随妈妈姓。眼看着婆家和娘家就要闹翻了。谢琳琳和老公赶紧出来打圆场:现在小孩的名字取四个字最时髦,咱们也叫四个字,把我们两个姓都给安上。
       最后,孩子的名字至今还在争论中,暂用名有两个,老毛家用“小毛头”;老谢家用“小颉颉”。经常弄得baby很茫然。
       尾声: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这些第一批的独生子女们是开拓的一代,学会了一个人长大,现在又开始新婚姻的尝试。尽管有人说他们的附属性太重,太过冲动等,但没有前人的指导,一切都得靠自己。而且可以预知,他们将经历更多的麻烦。
       衷心地祝福他们幸福美满!
       (贺沉摘自《深圳青年》2005年5月下半月刊,刘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