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地震早知道
作者:何德功

《青年文摘(红版)》 2005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减少地震造成更大危害的最有效的手段是预知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了8.9级地震,这是40年来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地震,威力相当于50亿吨梯恩梯炸药,地震引起的海啸横扫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等国沿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像这样一场引发海啸的地震是无法预测的,但如果有一个监测系统,却可以计算出地震的强度和位置,由于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于海潮在海上推进的速度,这样地震学家就可以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的袭击,并在海啸发生的前几小时发出警报。但遗憾的是,印度洋上缺少这样一种预警系统。
       这场大地震凸显了印度洋预警系统的缺乏,也凸显了地震预警的重要。
       由于太平洋地区发生灾难性海啸的情况比较普遍,相关国家对预警系统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也比较深入。太平洋地区有一个国际监测系统,它不停地搜寻海上地震的信号,并向可能引起海啸的沿岸地区发出警报。有的国家如日本,由于深受地震之苦,对地震预警的研究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地震监测网覆盖全日本
       在日本人们有一个习惯,一有震感,马上打开电视,几分钟内,电视一定会播报地震消息,震中在哪里,几级地震,周边地区各市町村震度如何,让观众一清二楚。
       日本为何能如此快速地传递地震信息?这完全得益于覆盖整个日本的地震监测网。
       为了观测地震,日本气象厅和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至少设一个地震计,全国大约有3000多个。与此同时,地震研究主要单位防灾科学研究所又在全国设有高敏感度地震计1800个,宽带地震计70个,强地震计约1000个。
       高敏感度地震计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到的微震,立体监测地壳内部的板岩运动。宽带地震计主要监测超长周期的固体潮。强地震计捕捉有感地震最有效。
       同时,日本正在开发新型地震计,其数字变换器高性能化,噪音水平可减至现在地震仪的1/10,可以准确无误地记载摇摆加速度最大为2000伽(即gal,加速度单位)的地震,为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宽带网的普及,日本将建成超高速信息化地震观测网络。人们还会更快地知道地震信息。
       即时地震信息预报显身手
       减少地震造成更大危害的最有效的手段是预知地震。
       地震预知,分事先预知和事后预知。地震发生后,人们会发现,在地震之前实际上有很多的异常现象,这是事后预知。更重要的是事先预知,准确地指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多大规模的地震。遗憾的是,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是预测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当然,日本在预知地震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最近便启动了“即时地震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在主震发生30秒前快速预报地震。即时地震信息系统可根据先期到达地面的纵波预测横波的大小和强度,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措施。据推测,如果东海大地震在海域发生,纵波和横波到达陆地的时间差为40—50秒,若能迅速捕捉到纵波,就可在主震发生30秒前做出快速预报,利用这30秒的时间,铁路可停止列车运行,建筑公司可停止高空作业。
       东日本铁道公司在上越、东北、长野新干线沿线和太平洋沿岸、日本海岸62处设有地震计,地震计从检测到的初期震动纵波来预测震动横波的大小。如果根据纵波预测出横波摇晃强度加速度在120伽以上,新干线列车供电会自动停止,并紧急刹车。
       早期地震监测系统之所以在过去的地震中能够发挥作用,就是因为纵波和横波之间有时间差,即使是直下型地震,如果震源较深的话,也没有太大的问题。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新干线列车如何应对震源较浅的直下型地震。
       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日前还开发出能精确预测地震发生海啸时海浪高度的模拟系统,在震灾到来时可准确提供海啸信息。
       海啸是由强烈的地震引起的。虽然,山崩和火山爆发也可以导致海啸,但是发生海啸最普遍的原因是海底地震。只要海底发生断层位移,就会造成海水运动,海浪会从那里以每小时约500公里的速度传递,而且它们在横扫海洋时还可以获得更大的威力。虽然海啸的威力很大,人们在海上却很难察觉它们。只有当它们接近海岸并到达浅水域时,才会变得汹涌,其速度会减慢,但高度可能是平常的10倍。这就是这次东南亚地震为什么死亡人数众多,而且每小时都在增加的原因。
       日本研发的模拟系统,会在海啸形成时,给电脑输入海底断层的详细数据,这样就能准确预测海啸时海浪的高度。
       新开发出的模拟系统能参照地上地震计和海底地震计数据,准确推测海底断层的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立体把握地壳作用的计算方法,算出海底断层的交错方向和大小,进而确认海啸发生时海浪的高度。
       高科技救援手段创奇迹
       在无法预知地震的情况下,强震发生后不可避免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如何利用高科技救援手段,及时救援,对减少损失至关重要。
       日本新泻地震发生后,可探知瓦砾下生存者的生命探查仪、从瓦砾的缝隙间能窥伺瓦砾下情况的光纤镜、声音探查仪、夜视装置等发挥了威力,使一名两岁的小男孩奇迹般地在崩塌的碎石缝隙间被特别救援队队员救出。特别是生命探查仪可通过电波来捕捉人的心跳和肺部的起伏运动,查明幸存者的确切方位。其原理是,电波在照射到不动的物体后,所返回的电波仍保持原样,如照射到动的物体,返回的电波就会发生变化。通过计算机处理,根据电波的不同波形,特别救援队员们就能判断出掩埋在3至5米厚的瓦砾、沙土、碎石下的幸存者的心跳和肺部呼吸运动。
       为了防备灾害,日本文部科学省2004年5月决定,3年内在全国消防部门配备6种机器人,用于搜索和救助受害者。已确定配备的机器人有两种:
       蛇形机器人——长120厘米,宽14.5厘米,可在倒塌的建筑物中穿行,用红外线照相机搜索幸存者。
       两轮机器人——长宽高均为30厘米,可跳越过80厘米的台阶。
       其他可用于地震救灾的机器人还有微型飞行机器人——它由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开发研制,在空间狭窄的救灾现场大有用武之地。这种微型飞行机器人的体重只有8.9克,室内飞行高度为一米,由两枚螺旋桨带动,可自行控制飞行姿势,前后左右移动。它还搭载有数码相机,在人无法进入的空间狭窄的救灾现场,可把拍摄图像传给地面监视器。
       可自己决定搜索场地的机器人——日本工业大学石川孝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发明一种救灾搜索机器人,可在因地震倒塌的建筑物内自己决定搜索场地,不会出现遗漏现象。搜索机器人可准确记忆位置信息,识别已搜索和尚未搜索的地方。它的前部分安装有使用红外线、超声波和可见光的照相机,在黑暗的地方也可以拍摄,搭载的感知装置可让机器人主动回避障碍物。操作者无需做任何指示,机器人就会自动向没有搜索过的地方进发。完成任务之后机器人可绘出详细受灾图。
       大型救灾搜索机器人“援龙”——它由北九州市消防研究所开发,可像巨大的螃蟹一样用两只大钳子迅速扒开瓦砾,使埋在下面的人重见天日。“援龙”高3.5米,重5吨,手腕部分有6个关节,上下左右的活动范围和人的手腕一样,一只胳膊可举起1吨以上的水泥块,能够抓住前方6米范围内的物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救灾机器人都会在震灾救援中一显身手。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诸如东南亚大地震中,造成重大死伤人员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