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国家大剧院浮出水面
作者:晓 兵

《青年文摘(红版)》 2004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现在还在施工中。预计于2004年11月建成,12月进行首场演出。这里将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殿堂,中国新时期文化的一个象征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整个工程将于2004年11月竣工,到时候游人可以在长安街上隔着人造湖看到这座建筑的外观。2004年底,拿到首场演出票的观众,将通过人造湖下面的通道走进剧院。
       造型新颖、前卫的外观
       这座预算投资26.88亿元的新式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差不多有20个足球场那么大,其中将近1/3的面积是人造湖。
       这座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外观。在绿化带的环绕中,一泓碧湖托起一个完整而封闭的椭圆形巨大壳体,观众必须通过一个60米长的透明的水下通道才能进入到建筑内部。穹顶最高点与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差不多,穹顶表面由大面积的钛金属曲面面板和一部分曲面玻璃幕墙组成。湖面上的壳体加上它在水中投下的倒影,在视觉上将构成一个虚幻的完整的椭圆体。
       许多老百姓、媒体和专家看了这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清晰又神秘的建筑方案后,都根据自己的直觉形容过它。有的说它像躺在湖中正在安睡的蛋,有的说它像刚刚降落的飞碟,还有的说,从侧面看,它更像一艘正在浮出水面的潜艇。
       参与施工图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姜维先生说:“它在晚间的感觉将是梦幻般的。以钛合金面板包起来的壳体整体较暗,上面散布着一些小灯。我估计,在没有演出的夜晚,整座建筑会显得很静,有一种虚幻的视觉效果,与天空和水面融为一体;而在有演出的夜晚,壳体上那个由超净超白玻璃组成的透明幕墙将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这个透明幕墙的形状很讲究,边上的两条曲线象征着正在打开的幕布。”
       设计者安德鲁解释说:“露出水面的壳体像一个位于湖中心的文化岛屿。钛金属板外壳是一个椭圆形,一个底部100米宽的玻璃幕墙将壳体一分为二。白天,自然光线从这里照到建筑的内部。夜晚,建筑外面的行人可以通过这里看到剧院内部的各种景象。公众通道是充满遐想及梦幻般的,把它设计在水下,是为了保证建筑物整体形象的完整和简洁。”
       由国家大剧院的管理和使用单位联合组成的工程业主委员会对这个完全由曲线组成的建筑外观的评价是“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堪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设计方案曾多次修改
       法国建筑设计师安德鲁曾经为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过三套方案,现在建设中的是他提交的第三套方案。
       1998年4月,中国开始征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同年7月安德鲁提交了以“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为创作主题的设计方案。那个方案的建筑主立面如同一个巨大的面向整个城市的舞台,顶部是金色穹顶覆盖着的休息厅,整幢建筑强调都市浪漫情调。这个方案得到评委会好评,得以进入第二轮竞选。
       在第二轮设计方案正式评选前,工程业主委员会要求安德鲁与清华大学合作,完善第一方案。修改后的方案,也就是第二方案,将大剧院内部布局设计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街区”。在外观上,为了与人民大会堂等比较规整的建筑相协调,原来的顶部穹顶改成了低扁的方形金顶,整幢建筑的尺寸也缩小了一些。就在这个第二方案与其它三个修改后的方案一起等待评选的时候,业主委员会传来消息说,大剧院获得了更多的可规划面积,原规划中的南端可以再向南延伸70米,主体建筑可以整体南移,这样,主体建筑北侧与长安街之间将获得更宽阔的绿化带。
       得知这个消息后,1999年春,安德鲁在法国一个宁静的海滨小镇独立工作了一个星期,拿出了现在这个全新的方案。他在设计书中解释说:“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改变不是自我背叛,而是探索更深层的自我。”
       这个全新方案在业主委员会的建议下进行了一些调整后,成为最后送审的三个方案之一,报到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1999年7月,安德鲁的方案从来自10个国家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拔得头筹,当选为建设方案。从开始设计算起,至此历时1年4个月。在随后的深化设计过程中,安德鲁又听取了来自学术界和施工方的一些建议,对方案的局部进行了几次修改。
       2002年4月1日,以安德鲁设计方案为蓝图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建设工程开工。
       一切为了完整与和谐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钛合金面板组成的壳体下,布置四个剧场,即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实验剧场。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介绍,现在的施工方案只建设前三个,三个演出场所可同时接纳5500位观众。实验剧场的位置仍然保留着,可能在今后适当的时候再建。
       除了这三个主要建筑,壳体覆盖下的广大空间还分布着一些向公众开放的商店、展览及服务场所等。按照设计者的解释,大剧院内部的公共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广场,街道、商业区、餐饮区、休息及等候场所等一应俱全。公共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式及大众化。
       歌剧院,位于建筑内部的中心,是整个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音乐厅及戏剧院位于歌剧院的两旁。歌剧院与公用区域被金属网隔离开。在公用区域,人们可以透过金属网看到歌剧院休息区的情景。歌剧院的观众通道交错地布置在那些金属网里面。
       整个国家大剧院内部各单元建筑之间布置有互相连通的天桥及通道、透明的玻璃幕墙及五光十色的灯光。在三个剧场的顶部,设有休息厅及服务设施等,观众和游人可以在这里观看街景。
       大剧院北侧地下建有一个能容纳近1000辆机动车和1400多辆自行车的停车场,没有演出活动时,这个停车场可以作为天安门广场的辅助公共设施。
       整个建筑的所有管线、功能设施和交通通道全部隐藏在人工湖下和三个剧场的地下,这种设计思路与北京奥运主会场的设计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在保持建筑整体造型的简明与纯净方面,国家大剧院做得更彻底。
       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及其所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设计的。
       保罗·安德鲁,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nderan),曾在法国高等工科学校、法国道桥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进修。1967年,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此后,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又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和上海浦东等国际机场,还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业务逐渐向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
       安德鲁和巴黎机场公司为中国设计大型标志性建筑也不是第一次了,除了前面提到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京机场和广州第九届全运会主会场都是他们设计的。
       安德鲁是位建筑诗人,充满激情。他认为建筑创作应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不是去追本求源,而是探索未知领域”。他认为,“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用现代科学技术去重复旧有的建筑模式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行为只会阻碍发展,而我们渴望保护的文化也会因此失去生命力”。法国同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所以安德鲁经常会遇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面对一些出于维护传统建筑样式的保守专家的批评,他曾表示:“我就是要割断历史”,“对待一个古老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逼到一个危机的边缘”。
       非常巧的是,20年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为法国卢浮宫广场设计了一个巨大的“三角”。20年后的今天,法国建筑设计大师给中国天安门广场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椭圆”。
       2005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在2005年初的第一个演出季里,一系列由中法艺术家共同参与的重要纪念演出,将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这座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剧院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