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我是这样进入IBM的
作者:老 刀

《青年文摘(红版)》 2001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硬件供应商,经营着数以百亿美元计的业务。数十年来,IBM一直站在IT产业发展的前沿,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享有“蓝色巨人’的美誉。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名字会有同IBM这三个在IT界如雷贯耳的字母发生联系的一天。然而,现在这种以前看来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竞神奇般变成了现实——我即将进入IBM中国开发中心(CDL),成为它的一名新员工!
       在我的求职目标中,外企是重要的一块,但绝不是全部……
       我是计算机科班出身,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国内一所知名高校的计算机系。刚毕业就能够“对口”进入国际知名的IT企业供职并从事自己热爱的研发工作,的确可以称得上十分幸运。IBM那金灿灿的牌子更是让身边不少的同学羡慕不已。然而,如今回首那段既紧张又兴奋的求职经历,仍不免感慨良多。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各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大幅攀升。加之经济不甚景气,使得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我学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是近年来最热门和抢手的专业之一,加上学校的牌子也比较亮,虽然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我还是和现在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渴望能找到一个既富有挑战性,能够发挥所学之长,又有丰厚薪水的职位。工作环境优越,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外企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求职的首选目标。IBM、微软、朗讯(Lucent)、通用电气(GE)、摩托罗拉都进入了我的视野范围。但是,说实话,我并未将外企看得过重。毕竟,现在的就业是所谓的“双向选择”,我选中了外企,外企不一定能相中我呀。在我的求职目标中,外企是重要的一块,但绝不是全部!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这种平常心,这种战略上的藐视和战术上的重视决定了我的成功。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那句已经被人重复过千百遍的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当然不只适用于求职,它对于人生各个阶段都具有指导意义。历史一再证明,实力是决定一件事情最终成败的关键。缺乏实力支撑的偶然成功只是命运女神和你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掰着指头一算,我的学生生涯竟然已经进入了第18个年头。古人是十年寒窗苦读求功名,我却是十八个春秋作准备。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在“成长的烦恼”阶段,我也曾彷徨、迷惘、无所事事。但我从未放弃过学业进步上的追求。正像一位教过我数学的老师说过的那句经典的话: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我知道它肯定有用!有些事情你不经历也许你就永远无法体会。但这不能阻止我未雨绸缪。如今回首,高考时挥汗如雨的黑色七月和本科挑灯夜战英语四六级时的辛苦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但是,正是这18年的日积月累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再多的所谓求职秘诀在真才实学的本色面前始终都是苍白无力的。
       面试官们同我道别的时候,我知道我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同事了……
       接到IBM中国研究中心(CRL)和中国开发中心(CDL)的联合面试通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能被IBM从我校近200份求职简历中脱颖而出列入不到40人的初试名单,算是开了个好头。然而,在能够真正走进IBM的大门之前,等待我和其他人的还有两轮极端残酷的面试。据说,最终录取人数只有5到8名,虽称不上百里挑一,但前景的确很难预料。任何微小的闪失都可能让你前功尽弃!
       所有人的初试被安排在一天之内完成,我被排在了下午,也就是比较靠后的位置,算是个下下签吧。穿上笔挺的西服,系上价格不菲的领带,我怀着一丝忐忑准时进入了面试场地,初试被分为两个部分,由两组不同的面试官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进行。第一部分的两个面试官都比较年轻,大约三十出头的样子。据他们的自我介绍,均是国内知名大学的Ph.D(博士),分别在IBM CRL,和CDL担任研发项目主管职位,两个面试官一样的彬彬有礼,问话时都十分的客气。来自大公司的人的确不一样!由于是研发职位的招聘,因此所有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技术展开的,主要是询问以前都从事过何种研究,参加过什么项目。根据我的回答情况,他们再对其中涉及的技术细节详细提问。值得指出的是,大多数外企(不光是IBM)对求职者的在校成绩和排名以及英文能力都十分重视,有时甚至成为录取与否的关键。在我接受IBM和其它几个外企的面试过程中,这一点体会深刻。好在我的本科和研究生成绩在班上乃至年级中都名列前茅,因此在这一点上没有吃亏。面试的第一部分我感觉比较顺利,本来紧张的心情也就放松了不少。可是哪曾想在初试的第二部分中,我遇到了真正挑战!和很多公司的面试一样,IBM二试的面试官也是个部门主管级人物。我刚进入那个房间的时候,他还笑容可掬地和我寒暄了几句。但当他拿起我的简历开始提问时我才发现他脸上的笑意已经消失了,面试官面无表情地开始了对我的面试。一上来他就抓住我曾经从事过的一个项目中的技术难题穷追猛打,我心中不免紧张起来了。几轮攻防战下来,我渐渐感觉到对方似乎是在有意挑刺。事后与其他参加面试的同学的交流印证了我的这个想法。几乎所有的面试者都受到了那位主管的“刁难”,不管你是谁,曾经参与过的项目背景如何,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实现方案或者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并追问你可能的解决之道。虽然,这样近似“拷问’的面试让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面试者痛苦不堪,但我也禁不住从心里佩服那位IBM主管的博学和专业。没有长时间在技术领域的积累和浸淫,可能你连别人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更别说步步逼近的追问了。几十年来,不论是IBM的产品还是IBM的员工,正是凭借这种一丝不苟的Professional(专业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保持着市场的领先。
       说实话,第一轮面试后,被迫问得头昏脑涨的我感觉不是很好。虽然IBM的人告诉我们当天晚上10点就会电话通知进入第二轮面试的人,然而短短的5个小时竟然是如此的难熬!那一夜,心中一直忐忑不安,草草地吃过晚饭,就守候在了电话前。脑中一片空白,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只是静静地等待那个“宣判”时刻的到来。好不容易挨到了10点,可是电话铃没有响。10:15电话还在沉默,10:30情况依然如故。我有些绝望了!“没戏了,没戏了……”我口中喃喃自语,心中一阵绞痛。一种失落之感缓缓地从心底升起,逐渐弥漫我的全身。现在我只想好好睡一觉!无精打采地骑上我那辆破自行车,匆匆地往宿舍赶。一路上,寒风嗖嗖,沁入肌骨。可是我的心更凉!突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连忙停下车,掏出电话。是IBM的招聘人员打来的,告诉我明天参加第二轮面试!对方解释说,这么晚才来电话的原因是进入第二轮面试的13人的名单他们也是连夜刚刚才讨论确定,而且通知前面几个
       人也占用了不少的时间。我连声称谢后挂掉了电话,心中涌动着那种绝处逢生的激动和喜悦。
       此后的事态发展就比较的平稳和“乏味”了。复试主要有两个内容:5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和20分钟的论文技术报告。这次,初试中所有的面试官都坐到了一起,他们的对面放着一部投影幻灯机,那是让面试者用来进行技术报告的。可能由于参加复试的所有人都是经过一轮筛选,情况已经比较明朗的缘故,面试官们一律都是面带微笑,前一日现场略显紧张凝重的气氛已经一扫而空。我虽然还是有些拘谨,但是心情远比初试时平静了许多。英语一直以来就是我的强项,5分钟的自我介绍只是a piece of cake而已!果然,我刚开口说了不到lO句话英文,面试官们已经觉得没有必要再往下听了,满面春风地让我就此打住。从他们的表情我完全能够看出他们对我英文口语水平的赞许。于是我心情愉快地开始了我的技术报告。在我的讲述过程中,面试官们不时地针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发出提问,当然此时已经少了前一日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我越讲越来劲,充分发挥了自己表达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对面试官的提问也基本对答如流。技术报告结束后,我们开始了比较轻松和自由的对话。面试官们主要询问和了解我的兴趣爱好、对IBM公司的印象,求职的目标和标准、准备申请何种职位等等。面试结束后,结果并没有当场宣布。但是,面试官们同我亲切握手道别的时候,我知道我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他们的同事了。根据IBM内部的办事流程,我又经过漫长的近两周时间的等待才收到来自IBM的Offer(录用通知),我被IBM中国开发中心录用,成为最终的7个幸运儿中的一员!
       进入外企没什么秘密,只要平时下足功夫……
       几乎是与此同时,我还收到了朗讯中国贝尔实验室的Offer。IBM和朗讯都是业界巨头,分别在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市场傲视同行。不论进入哪家公司,对我的能力提高和以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一时之间确实很难取舍。熊掌与鱼不可得兼,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对口”的IBM。现在,所有的手续已经基本就绪,我很快就将进入IBM中国开发中心上班了。我清楚地意识到,进入IBM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方等待我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IBM这个人才济济的圈子里,我如何调整好心态适应环境、努力学习、胜任工作成为我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紧迫问题。
       其实,我对外企的了解也就停留在一般媒体的介绍上面,真正的内部管理运作模式等等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就是:如果你也希望进入外企工作,那么从今天开始就努力吧。学好你的功课,提高你的英文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实进入外企也没有什么秘密,只要平时下足功夫,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就是一些有关我如何成功进入IBM的经历和体会,虽然还称不上IBM所推崇的“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但是我衷心希望能对那些渴望跻身外企的读者朋友有所启发。请记住,进入外企并不是人生的惟一目标。
       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何止千百条?只要你努力、你奋斗,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赵童摘自《知识经济》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