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留言]留言
作者:佚名

《人民文学》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本期,我们向朋友们特别推荐罗伟章的中篇《奸细》。
       《奸细》写的是教育问题,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热烈争辩的问题,也是关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关涉民族未来的问题。在这篇小说中,学校在应试教育支配下对尖子生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夺被形象地命名为“掐尖儿”。“掐尖儿”是客观现象、是现实,罗伟章看到了,他深入到现象中去,深入地理解这种现实的复杂结构:它的背景和缘由,它所涉及的纷繁的利益诉求,它何以变成了一场无休无止没有赢家的厮杀,它如何扭曲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如何摧残着千百年相传的基本伦理,如何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精神和根本目的……
       罗伟章的写作证明,文学对现实的表现必从认识开始,无论生活如何令人震惊,作家必不止于震惊,他沉着地走过去、走进去,力求获得宽阔的和深入的知识,他必要知道生活是怎样的,他也必要探究生活何以这样。
       ——这确实是一种知识,现实题材的小说也确实有一个“无知”的问题。枯坐书斋之中,凭借报纸、电视和网络想象外面的世界,然后编造苍白无力的故事,同时到处哀叹生活大于想象,好像小说写不好全因为那个生活竟然莫名其妙地“大”了;其实生活何曾“小”过?这句顺口溜貌似深刻,实际上是掩盖无知的借口,是掩盖我们缺乏求知欲望和求真意志的托辞。
       当然,文学的志向决不仅是在一般的社会层面上提出和思考问题,否则,一个小说家和一个新闻记者就没有什么区别。文学的真正力量在于,在对生活、对现实的深广知识的基础上,它另有自己的议程,这个议程指向人的灵魂。
       《奸细》最终是一篇关于我们的精神取向和价值疑难的小说。它耐心、敏锐地向小说中那些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们提出了考问:在这个关于“掐尖儿”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似乎都是无辜无奈的,但真的无辜吗?由于欲望,由于软弱和苟且,小说中那个“正直”的“奸细”不是参与和推动了这场游戏吗?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本心,他要问自己是否正直?他要问自己,正直的人对我们共同的生活为什么不肯承担起码的责任?
       “奸细”最终没有败露。小说的结尾似乎是平安无事,一切如常。但是,对读者来说,“现实”的景象还是有所变化,至少,我们都会记住那个拒绝被“掐尖儿”的孩子和他的母亲,我们的心都会为之深切感动,那沉默的母子让我们看到,在一切自作聪明的世故浮辞之外,某些基本的、朴素而高贵的价值默然展现,召唤着人们去践行、坚守和传承。
       ——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立意所在。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