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传奇百家]闲话“江湖”
作者:新 竹

《中华传奇》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江湖”一词,其本意最早是指长江与洞庭湖,后来则泛指四方各地。曹操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里的“江湖”即是天下的意思。
       从宋朝开始,游民世界成了“江湖”一词的新对象。游民活动在社会边缘,流动性很强,经常五湖四海跑来跑去,人们很难了解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况,就用“走江湖的”来统称这一颇为神秘的社会群落,意谓“过着四海为家生活的人”。
       江湖中有众多的职业、行当,较为“正当”的有四类:巾、皮、李子、瓜。“巾行”,是由于其中的江湖人大都头戴儒巾、葛巾,表示自己原是儒门或道门中人,不同于打把势卖艺之流的“村蠢愚夫”。巾行的先生们谋食江湖的方式主要有相面、测字、算命等。“皮行”,是指游走江湖的郎中,他们走街串巷时,手中常常摇动一种串铃,用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又被称为“铃医”。所谓“李子”,用现代的眼光看,就是“走穴”的娱乐业人员,像跑马戏的、变戏法的、唱大鼓书的、说相声的、说评书的、耍杂技的,都属于“李子”一门。“瓜行”,也叫做“挂子行”,江湖中管凭武术吃饭的人叫“挂子”,也称“打把势”。“打把势”的江湖人也兼卖大力丸、跌打丸及各种膏药。
       “江湖”一词因与这些被统治者称为“贱民”的群落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一个贬称。也由此,使得江湖人对法律有着近于本能的反感,他们认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的道理。这个边缘状态的隐秘社会便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正统社会的价值规范和交流方式。江湖人喜欢快意恩仇,“有恩
       报恩,有仇报仇”是江湖人的第一律;他们歃血为盟,通过结拜形成团队,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把江湖道义看得很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挚诚的江湖义气总能在江湖人流离辗转、孤苦无告时,送来一份人情的温暖。
       江湖人有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即江湖隐语,又称“黑话”、“切口”、“春点”等。江湖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行业隐语,因为隐语不仅是他们确认身份的代码,还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据《江湖丛谈》记载,一个江湖郎中被请去看病,他根本诊断不出患者的病情,处境窘困。恰巧病人的邻居也是个江湖人,想帮助郎中挣到钱,便用隐语说道:“果实点,攒儿吊的黏啃。”郎中马上明白病人是女的,犯了心痛的病,便装神弄鬼地望闻问切一番,然后将病的原委说出。病人和家属都十分佩服,心甘情愿地买了他的药。可见,有效的运用隐语能够使江湖人互相通风报信,而不被外人知道。江湖人的隐语非常简练,大多只看字面,不能了解其意义,如“抖花子”指的是小姑娘;“怎科子”指的是小男孩;“老戗”指的是父亲;“磨头”指的是母亲等。江湖中各行当都有自己的江湖称呼,不为外人所知,如相面的江湖上被称为“戗金”;说相声的被称为“团柴”;卖刀伤药的被称为“挑青子汉”等。外行人初入江湖,由于不懂江湖人的隐语,就不免被人耍弄,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