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诗译界:欧美当代诗人12家(之二)]马克·斯特兰德:向潜意识挖掘灵感
作者:舒丹丹

《星星·诗歌》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马克·斯特兰德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迁移中度过的。1934年,他出生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萨莫塞德一个销售员家庭,四岁时随父母迁居美国,之后,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相继在美国及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等地度过少年时代,这种居无定所,漂徙不定的童年生活的阴影后来折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诗人探索人与异化世界的关系,表达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与无归属感的灵感来源。1968年,斯特兰德发表诗集《移动的理由》,开始赢得作为一个诗人的全国性声誉。《保持事物的完整》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诗,其中的诗句:“无论我在哪儿,/我就是那缺失的”,“我移动/为了保持事物的完整”,表达出自我与虚无之间的矛盾和调停,而这,正是斯特兰德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1957年,马克·斯特兰德毕业于俄亥俄州安蒂奥克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耶鲁大学学习绘画,并于1959年获美术学士学位。早年的这段绘画经历和毕业后对美术的研究对他后来从事诗歌写作不无裨益,斯特兰德的诗因此善于营造一种宁静幽冥的梦幻色彩和视觉空间,有很强的画面感。如《我母亲在夏末的一个夜晚》,诗人的视角和声音在高与低,远与近,静默与喧嚣,梦幻与真实,意象与絮语之间轻松地游走,呈现出一派沉静而神秘的美感,犹如一帧宁静的黑白照片。
       但很快,他就将主要兴趣从绘画转向了诗歌。1960年至1961年,斯特兰德获富布赖特基金资助在意大利和巴西学习诗歌写作,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期间深受巴西当代诗人卡洛斯·德拉蒙德·德·安德拉德的影响。196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之后,斯特兰德先后任教于美国及南美至少15所大学,他用一生的“移动”饯行了他的诗歌理念。1968年,随着诗集《移动的理由》出版,马克·斯特兰德声名雀起,他的诗不仅被选入众多诗集,其文体上的单纯直接及诗中比比皆是的超现实主义的古怪意象更一度被许多年轻诗人竞相效仿。随后,斯特兰德获奖频频,包括1987年麦克阿瑟基金,1990一1991年美国桂冠诗人称号,1993年博林根奖,以及1998年因诗集《一个人的暴风雪》而获的普利策奖。
       马克·斯特兰德的诗通常被归入美国新超现实主义和深度意象派,这个流派深受西班牙和拉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诗歌风格奇妙地混合了心理冥想和梦魇状态,力求摆脱思想意识的控制,深入挖掘潜意识领域,意象多诉诸日常又超越日常,语言简洁而肯定,在梦幻与现实,抽象和经验之间取得一种奇妙的平衡。幽冥之思,不祥之兆,孤独与荒凉,自我与他者,缺失与虚无是斯特兰德诗歌的常见主题。斯特兰德主张诗人应向“未知”寻找灵感,在“潜意识”中获得诗歌的来源和方式。在1978年的散文《诗歌的手艺》中,他说,“诗歌的目的不是揭露,不是讲故事,不是叙述白日梦,也不是某种征候。诗歌就是它自己以及它诞生的方式;诗是自我指向的,不必被任何已知的秩序占先。”他认为,“最具伟大价值的诗是那些打破规则以求生存的诗,那些规则总是急迫地教人怎样写诗或怎样不要将诗写得离题。”尽管马克·斯特兰德对写诗规则不感冒,但他还是从他所尊崇的诗人身上学到了不少技巧,如华莱士·斯蒂文斯,伊丽莎白·毕肖普,他的老师唐纳德·加斯提斯,以及他同时代的诗人w.s.默温。他也从他翻译的诗人作品中学习写诗技巧,他曾翻译西班牙诗人拉斐尔·阿尔贝蒂和巴西诗人卡洛斯·德拉蒙德·德·安德拉德的诗作,这两人对他影响较大。
       在英语诗歌界,马克·斯特兰德以其句法简洁而独树一帜,以其“所有的奇特和悲伤”最大程度地写出了一种强大清晰度的观察,写出了“幻想的生活和现世的生活的相互可换性。”他早期的诗着意营造神秘气氛和探索灵魂的幽暗面,意象荒凉,句式简短,大量的肯定句和重复句夹杂富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创造出独特的语感。后期诗作风格则有所变化,诗句变长,自1978年的诗歌《纪念碑》开始,更有意尝试散文诗的写作。此外,正如诗集《持续的生命》(1990年)标题所暗示的,斯特兰德对于灵魂极端孤立主题的探索兴趣减弱了,开始更为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联,力图唤起生命的奇异感与对自身存在的持续不断的惊奇。有意思的是,他“探讨幸福的可能性时,用的是与他窥视黑暗时类似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