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卷首]辞旧,迎新,我们感想诗歌
作者:梁 平

《星星·诗歌》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诗歌界近来总不时要出一点事情。有一些事情明明不是事实,却被一些媒体无端地放大、炒作,这的的确确让我对那些媒体的一贯敬重大打了折扣。什么“梨花”,什么“裸诵”,什么哪里又摆了诗歌摆台,要称“天下第一诗人”了,凡此种种,媒体不惜版面,又是拍照,又是跟踪报道,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或者说没有必要去确认这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但在这一个,我们已经看到了媒体对诗歌的一种伤害,一种让斯文扫地的痛。
       说到“梨花”,总算还和诗歌沾边,讨论的还是关乎诗歌的是与不是的问题。至于其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正常的路数,充其量只是“哗众”,但一些媒体却要给足版面,连篇累牍,这不得不让人们对一些媒体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良知产生了怀疑。这是已经过去的2007年,中国诗歌在媒体并不算少的“点染”下给人们留下的记忆。
       而就是这一年,在中国诗学界具有非凡意义的刊物中国《诗刊》和《星星》诗刊创刊50周年,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举办,山西、湖北、广东、海南、甘肃、上海、新疆、广西、四川等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大大小小的诗歌活动计3000多次,覆盖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诗歌走进工厂、农村、军营、校园,这种多年未见的景象,让人们体验到了中国诗歌复苏的暖意。然而这些绵长的缓意,却温暖不了媒体,也不在媒体的“点染”之列。相反,这些正面的活动到了某些媒体那里,得到的回复却是需要“一点费用”之类的托词,或者仅是一条二三十字的消息,有时甚至连这样的短消息也不见踪影。
       新的一年到了,本不该说这些让人有点憋屈的话,但是不说心里又总是有点难受,所以还是说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够稍微触动一下那些热衷于“点染”花边的媒体,使其能够转变一下视觉,接受一点温暖的抚慰。我们国家2008年文化建设的任务很重,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作出部署,2008年是个开局年,这一年我们要面对奥运、面对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面对大时代中国城市农村的大变革、大发展,中国诗歌应该有自己非凡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离不开媒体的配合与互动。
       前不久在广东的中山市,诗人雷抒雁激情澎湃地呼吁诗人们要拿起笔学习书写我们这个时代——大时代呼唤大作品。这是一个很好、很及时的呼吁,“学习书写”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一个诗人能不能真正进入这个时代,深层次感觉这个时代的本质和脉搏,能不能用我们的诗人情怀和具有艺术品质的诗歌表现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经历,这的确是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你就无法书写、不能书写。事实上,有一些诗人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习惯,面对已经到来的大时代,确实并未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进入写作。有的诗人尽管已经在写,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浮光掠影的浅唱,没有真情,没有骨血,没有力量,与我们这个时代不相匹配,甚至还伤害了诗歌的艺术品质。这只能说明诗人自己还游离于大时代之外,还缺乏真正进入时代并为之书写的能力。因此,面对大时代,如何真正进入并学习书写,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早在2006年初就已经提出,“中国诗歌需要来一次转体,回到土地上来,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两年来,全国诗人纷纷响应,《星星》诗刊发表了一大批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关乎生命的优秀诗歌,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诗人,成为近年诗歌创作的亮点。应该说,这样的“转体”书写,为我们今天书写大时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诗歌的“转体”,将更热切期待书写时代的大作品。在这新年的第一期刊物上,我们最想告诉大家的是;此生有幸新历这个时代,让我们随着她的脉搏一起跳动!
       2008年1月1日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