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环球]美联储交接掌门人
作者:张三眉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1月3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的首次货币政策决策例会成为格林斯潘的送别会。2月1日起,原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将成为美联储第六位掌门人。
       风云时刻
       格林斯潘引导美国经济度过了1987年的股市暴跌、两次衰退、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
       1987年10月14日开始,华尔街股市股票价格连续下跌。19日,道琼斯股指骤跌508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股市幅度最大的一次下跌。
       当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NP)的1/8。由于19日正值星期一,史称“黑色星期一”,华尔街笼罩在凄云惨雾之中。
       此时,两个月前刚刚接受里根总统提名,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承诺美联储将起到承担清偿力来源的重要作用。这一言论重塑市场信心,格林斯潘一举在华尔街的经济金融精英中确立起“金融之神”的地位。
       1994年,美国经济出现通胀苗头,格林斯潘未雨绸缪,一次接一次加息,投资者惊呼格林斯潘“疯了”,但最终美国经济实现安全着落,证明格老确实出手精准。
       1998年,受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带动,美国经济呈现过热势头,但格林斯潘判断,此轮生产力大爆发不会带来通胀压力,就把正准备加息的美联储政策来个反其道而行,三次降息,及时防止了美国受到亚洲金融风暴波及。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又是格林斯潘,以其镇定、理性的发言和姿态,安抚了市场信心。
       美国共和党资深议员麦凯恩曾经开玩笑说:“保持美国经济繁荣的唯一办法是让格林斯潘连任,不论他是死是活。假如他死了,我会给他戴上一副墨镜(继续供奉)。”
       格林斯潘与“美联储语言”
       在华尔街浸淫多年,再加上对灵幻哲学的偏爱,使得格林斯潘在调控货币政策中更多地依赖“直觉”。当然,这种直觉建立在对美国及全球经济形势的敏锐把握,对潜在危机的提前感应以及对出手时机、调控程度的精确估量上。
       美国一家杂志这么评判格林斯潘:“经济如同军事,在这个战场上,他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明,但他却是足够高明的统帅,判断对的多,错的少。”
       大概是过于依赖“直觉”,格林斯潘在阐述经济问题上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连经济业界都把他的语言风格定位为“冷僻晦涩”。经常是格老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后,业界与新闻界能解读出多种不同意思。美国总统布什偏爱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原因之一据称是后者说话通俗易懂。
       格林斯潘并不讳言这一语言特点,他说:“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说得太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
       “格林斯潘为全球服务”
       格林斯潘2005年12月最后一次出席了七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3日会议落幕后,东道主英国财政大臣布朗用一句话概括了格林斯潘的地位:格老“不仅为美国服务,而且为全球服务”。
       作为继任者,伯南克2005年11月在国会听证中也对格林斯潘倍加推崇。他在结束发言的一段中说:“我们可以希望继续格林斯潘的事业,但谁都不可能取代他。”
       作为事实上的美国央行行长,通观格林斯潘18年来的风风雨雨,人们可以发现,他既能把通胀记录控于股掌之中,又能把货币政策调理得举重若轻。他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经济模型或理论,相反,所有理论看起来都像是格老口袋里的法宝,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格林斯潘还在货币政策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这使得美联储的相关政策更具有前瞻性与整体性。
       有些人认为,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仅次于总统。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格老事实上是世界上权力和影响力最大的人物。
       美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格林斯潘的历史地位已经确立。他对新理论新知识的敏锐好奇,对经济问题的明察秋毫,勇于挑战传统理念的探索精神,汇总为鲜明的格林斯潘色彩。
       尽管在格林斯潘卸任之际,一些美国媒体质疑他“晚节不保”,认为其长期奉行的低息政策导致近年美国房产、学费和医疗三大基本民生的物价不停飞涨。但人非圣贤,如果从长期、全面、宏观的视角审视,格林斯潘仍不失为“美联储历史上甚至近代以来经济决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伯南克:政治独立受欢迎
       如果说格林斯潘是市场培育出来的出色斗士,伯南克则是典型的学院派儒帅。市场与国会对伯南克的认可主要鉴于两点:足够的政治独立性与无可挑剔的学术背景。
       伯南克1953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975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学院生涯,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96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伯南克对经济学抱有痴迷的态度,他曾说:“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难的学科,研究经济就好像试图在汽车引擎还在开动的时候就去修理它一样。”
       在此期间,伯南克在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深入研究,为他赢得了学界和经济界人士的尊敬。
       2002年,布什任命伯南克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6月,布什把他招入白宫,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0月24日,布什正式提名伯南克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深厚的学术背景与坦率的言论,一方面让人对其运用理论功底与数学模型,精确调控货币供应产生期待;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过于依赖理论,缺少市场实战的伯南克会不会使美联储不再具有格林斯潘时代的灵活性。此外,实话实说的风格,对于美联储主席这一身份来说,容易产生“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后果。
       布什总统提名的许多人选遭到世人诟病。激进的反多边主义者约翰·博尔顿在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一职上,搞得其他国家代表怨声载道;布什提名白宫法律顾问哈里特·迈尔斯出任最高法院法官,遭到包括共和党内部的反扑而未果;布什挑选的联邦紧急事务署署长布朗在应对飓风卡特里娜中失策而下台。不过,伯南克也许是布什的最佳选择。
       伯南克能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并能顺利通过参议院“面试”的关键之一,就是他在政治姿态上的独立性。
       尽管布什挑选伯南克先后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与美联储主席,但伯南克并非布什心腹。尽管伯南克此前曾对布什的大型减税计划有附和之意,但并不意味着出任美联储主席后,伯南克会对布什言听计从。
       伯南克的独立性还体现在,尽管他是共和党人,但他很少表露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这点上,伯南克不像格林斯潘那般长袖善舞,却能减少市场与政界的非议。格林斯潘在位后期,乐于介入财政税收政策辩论。
       美联储挑战多多
       过去几十年来,格林斯潘与他的前任保罗·沃克尔已经把美联储主席这一职位抬升到万人景仰的地步。
       沃克尔1979年受命卡特总统,出任美联储主席。当时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令人震惊的14.8%。沃克尔超常规缩紧银根,不惜把美国经济暂时带入不景气状态。但这一非常手法取得巨大成功,沃克尔1987年离任之际,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下降到4.4%。
       当时,接替沃克尔的格林斯潘一样面临质疑,市场怀疑他是否能走出前任沃克尔的光环,但格林斯潘18年的主席生涯雄辩地证明,他甚至比沃克尔做得还出色。用通胀来说话,美国目前通货膨胀率不到2%。
       伯南克接替的也是这么一个留下辉煌业绩的前任。18年来,格林斯潘已把自己打造成全世界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决策者之一。在世人眼中,他是美国经济稳定的象征,是指点众生的圣贤,其影响已超出货币政策与银行领域。
       
       美国经济学界担心,伯南克出任主席后,最先遇到的问题不是货币问题,而是危机管理和国际协调技巧。
       格林斯潘在任期间,正值全球资本流显著增长、高科技金融工具兴起。目前,全球每天有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比5年前翻了一番。金融衍生品的日交易额,已从1990年的近乎零发展至现在的逾1万亿美元。
       人们预计,在伯南克任期内,金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伯南克之前的两届主席中,沃克尔应对过墨西哥债务危机、日元升值等全球性问题;格林斯潘则经历过1987年的股市崩盘、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9·11”恐怖袭击等重大考验。
       伯南克履新后,将要面对伊拉克战争后遗症、恐怖主义、禽流感等传染病、油价可能再度飙升等诸多影响经济的危机。为此,伯南克还要学会高超的外交手腕,继续加强与关键国家央行的协调,并同其他投资者不断沟通。
       相关链接
       解构美联储
       美联储,即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 )。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立,为直属美国总统的独立行政机构之一,在美国政府中起中央银行的作用。
       美联储主要负责监督美国的商业银行、调节信用贷款量及货币流通量,并有进行票据清算、代理国库出纳、在外汇市场上从事交易等职能。其宗旨是保证国家拥有一个安全、灵活和稳定的金融和财政体制。
       美联储包括6个部分,即: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简称联邦储备委员会);12个联邦储备银行及全国25个分支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消费者顾问委员会;储备机构顾问委员会;此外还包括参加联邦储备系统的商业银行。
       属于该系统的会员银行占全国商业银行的40%以上,在美国金融界占据着重要地位。
       美联储设在华盛顿,在影响美国经济方面,管理委员会主席被看作是仅次于总统的实权人物。格林斯潘担任的就是这个主席。
       管理委员会有7名董事,都是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批准,董事的任期为14年。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4年(可在他们董事任期内连任)。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每年向国会就美国经济状况和美联储对货币和信用增长的目标等进行年度和年中汇报;设定存款准备金率及批准由各储备银行董事们提出的贴现率;制定和执行金融安全、健康以及保护消费者的有关规定;检查各储备银行的服务、监管及会计程序;批准各储备银行的预算。
       伯南克与格林斯潘的5点不同
       美联储掌门人交接前夕,美国《时代》周刊总结了伯南克与格林斯潘的五大不同之处:
       1、伯南克主张确定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并以更透明的方式让市场理解美联储在做什么;格林斯潘则不赞成预设目标,认为这样会限制货币政策灵活性。
       2、伯南克更关注通货紧缩,对通胀则持温和态度;格林斯潘则是坚定的通胀斗士。
       3、伯南克说话清楚易懂,解释货币政策深入浅出;格林斯潘一贯语言晦涩,令普通人费解。
       4、伯南克作风低调,忠于家庭;格林斯潘注重衣着,热衷聚会。
       5、伯南克喜好天文方面著作,推崇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格林斯潘好读哲学,深受兰德的经典著作《地球战栗》影响。
       不过,两人共通点又惊人相似:爱好棒球、吹萨克斯管、喜好冷嘲式幽默。
       (《环球》2006年第3期)
       延伸阅读
       格林斯潘功过十八年
       元月3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将离开他工作了18年半的岗位,正式退休。格林斯潘在位期间,创造了无数神话,以至于他还没有退休,邀请他演讲的机构已经排成了长队,而且,据说每次他的出场费都将不低于15万美元!但同时也有经济学家质疑,格林斯潘在位期间美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多种因素使然,不能把荣耀都归功于格林斯潘一人,毕竟,美联储只是负责调整短期利率。
       “听不懂的老头”
       记者在美国工作期间曾有幸多次亲耳聆听这位“经济沙皇”的演讲。
       记得第一次听格林斯潘演讲是在2000年美国商业经济学家协会举行的年会上,但令记者失望的是,听完之后一头雾水,要想整理成一篇像样的报道很难。记者以为是自己英文不行,听不懂他高深的言论,因此就向身旁的一位美国同行请教。不想,这位美国同行风趣地告诉记者:“千万别对格林斯潘的公开演讲抱太大希望,他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在公开场合明确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有关货币政策走向及经济前景预测。”
       在随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听格林斯潘的演讲,还是在电视上看他到国会作证,记者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个“听不懂的老头”。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在评论格林斯潘的语言特色时更为确切:“运用英语的所有微妙细腻的表达方式,确保只有他和上帝才能明白。”
       格林斯潘素以眉头紧锁、不苟言笑的形象闻名。记者看到,格林斯潘讲话时确实是面无表情,大多数时间里似乎总是脸色沮丧,人们很难从他的表情得到任何暗示。格林斯潘的“模糊语言”令记者琢磨不透,以致美国两大报纸在报道格林斯潘的同一次讲话时,竟然刊出了《格林斯潘估计经济会衰退》和《格林斯潘断定经济衰退不可能》两个相互矛盾的大标题。
       感受一言九鼎
       人们从格林斯潘的讲话中捞不到“油水”,就设法从他的举止上找出破绽,于是就有了“观皮包知利率”的趣谈。也就是说,如果格林斯潘出席公开市场委员会时,他的包看上去很鼓,就表明他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利率有可能调整;如果他的包看上去很空,那就预示着维持现行利率不变。
       人们对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此关注,这个细节无疑说明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而言是何等重要。记者亲眼目睹的两件事足以表明格林斯潘的重要地位:2000年6月24日,格林斯潘前往芝加哥出席美联储芝加哥银行董事会。因为交通原因,他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赶到。半个小时之后,市场就传出格林斯潘发生车祸的消息,华尔街股市三大股指闻声大幅下滑,以致美联储不得不为此紧急辟谣。还有一次是,2003年4月22日,布什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认为艾伦·格林斯潘应该再干一届。”布什话音刚落,华尔街股市三大股指齐齐上扬,仅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布什讲话当天就劲升156点,创下了该指数当时一个月内的最高日升点数记录。
       “不完善的”中央银行家?
       在格林斯潘的任期内,美国经济较为顺利地渡过了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暴跌及一次股市泡沫破裂,并且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增长期。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这些荣耀不应全归功于格林斯潘。因为,美联储在过去10年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国出现了家庭储蓄负增长和经常项目赤字创记录这两大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将使美国经济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付出痛苦的代价。《经济学家》据此认为,格林斯潘不能被称为美国最佳的中央银行家,最多只能算是一位“不完善的”中央银行家。
       不过,《经济学家》的批评已遭到华尔街部分经济学家的反驳:2000年股市泡沫破裂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是“非常合适和得体的”,这有助于刺激经济复苏和充分就业。如果当时不是格林斯潘力排众议,坚持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就很可能步日本经济后尘,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的境地。“所以,我们认为格林斯潘的表现非常优秀,我们给格林斯潘的打分比《经济学家》的要高得多。”(严恒元)
       (1月23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