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八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六大热盼
作者:于绍良等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显而易见,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前不久,半月谈记者走村串户,在田埂地头,在宅前炕边,聆听到——
       一盼:政府扶一把,生产大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农民的最盼。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对政府如何帮助农民增收,有着更加热切的期待。
       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搞了个农民合作社,可一年多来在生产经营上没弄出啥名堂,大伙的干劲儿开始有点泄了。“合作社不缺人、不缺钱,就缺(致富)项目!”村民米俊桥说,咱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可没有发展项目,整天光开会、搞文艺活动,大伙就觉得没奔头。
       翟城是辣椒种植专业村,家家户户种辣椒,但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却卖不起价。村民们也想过搞辣椒直销和加工,但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套路,也不清楚前景,不敢盲目干。“做买卖要有本钱,市场也有风险,关键是如何起步,要有能人组织。搞加工更难,不仅要有技术,还要买设备,哪有那么多钱啊!”村民李民献说。
       四川省大竹县乌木镇堡子村农民廖维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国家取消了我们的税,还实行粮食直补,农民从过去的年年交钱到现在还从国家领钱,这是党中央采取支持‘三农’的惠民政策,我们现在一门心思就想着如何想办法多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但农民还有新盼头。达县亭子镇赵岩村的村民们说,过去农民们缴粮纳税支持了国家建设,城里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农村很多地方还在走烂路。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农民也盼望国家和城市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记者看到,目前农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仍面临致富途径少等诸多困难,农民们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农民兄弟强烈呼吁,农村最缺的是发展项目,政府应该及时提供一些种植和销售的市场信息。农民还建议,现在农村缺的是有市场头脑、懂营销的经纪人,没有这方面人才,生产搞得再好,农产品也是“卖难”,盼望政府能够组织培训一批经纪人。
       记者点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对一些资源贫乏、区位条件落后、经济基础差的偏远山区来说,国家的惠农政策往往难以及时落到实处。希望有关部门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扶持上多“输血”、多“造血”,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二盼:改善水、电、路,幸福生活头一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百姓对于改善农村路、水、电等公共设施的愿望非常强烈,但靠自身集资又难以完成。大伙儿盼望着国家尽快建立普惠性的投资政策,加大村庄公共设施支持力度,从而加快更多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水、电、路不通,农民饱受其苦。陕西省礼泉县阡东镇力士村是一个拥有4000多亩苹果的专业村,出村的1.5公里砂石路是名副其实的“搓板路”,村子里的土路更是坑洼不平,记者乘坐的桑塔纳车一不小心底盘就会碰着路面。村民刘启选向记者倒了一肚子苦水:“路太难走了,买苹果的客商都不愿意来。前一阵子收购苹果的时候,运输苹果的大货车在村里翻了3次。”力士村党支部书记张世杰也有苦衷:过往车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发展苹果产业深受影响,群众意见很大,村干部也没有办法。
       永寿县马坊镇马坊村4组24户村民就住在公路边,但村民吃水远没有行路方便。66岁的村民赵兴忠在门口水井用人工辘轳绞水,从放下空桶到绞上水来,总共花了15分钟。大家希望村里打一眼机井,但打一眼机井投资十多万元,这样的事一家一户解决不了。
       在新农村建设中,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可缺少而且投资额巨大,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是公益事业,像城市里一样,农民也应该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这项服务。
       记者点评:为长远计,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应该与农民新居建设同时或提前进行,不应该搞“道路拉链工程”,先把房子修起来,等有了钱再铺路、修管道,但目前有限的项目资金无法满足群众需要。建议各级财政对基础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并实现日常化,别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投资了。
       三盼:管理要跟上,新农村方能“好景常在”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投资标准偏低、县乡资金配套困难,再加上维护管理欠缺,近年来一些农村出现了新修公路严重破损、公共设施闲置浪费等现象,国家花了钱,农民却没有真正得利。基层干部群众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硬件”标准和“软件”管理都应到位,以免造成“好景不长”的局面。
       在陕西永寿县马坊镇,一条2005年10月份竣工通车的村级柏油公路,没到年底已是坑坑洼洼,许多路段柏油开裂、砂石松动,车辆经过十分颠簸。马坊镇耿家村村民耿双海看着门前“好景不长”的公路摇摇头说:“要不是投资太少就是工程队偷工减料,修这样的‘豆腐渣’路,还不是哄老百姓高兴?”
       记者在陕西永寿、旬邑、淳化、泾阳、礼泉、洛川等农业县区采访时看到,因为投资标准偏低,乡村道路的“短命现象”十分普遍。
       礼泉县西张堡镇党委书记高琼说,乡村道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柏油路两三年要养护一次,砂石路每年都得养护,然而目前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几乎是空白。泾阳县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卢玮说,“一建了之”的道路难以“长寿”,无法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但要养护就得有人员、有机构、有资金。将来国家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之后,一方面应该考虑地方配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标准,一方面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就应该考虑管理维护问题。
       在外打工的河南农民刘义杰回家过年,常听到村民为“夏天开不动空调,冬天暖不了冷炕”而烦闷。去年夏天,他家因为电力不足、线路老化,家里刚买的空调开十分钟就跳两次闸,只好又拿出原来的风扇用。他苦笑着说:“没辙,这些事一家一户无法解决!”
       记者点评:修了路、引来水、通上电,这本是为农民办好事,然而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这些“民心工程”遭民怨。随着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把关系农民福利的好事办好、管到底。
       四盼:不要建起新村“撂荒”旧村,移民造成土地大浪费
       在一些贫困地区,村庄整体移民搬迁后容易规划建设高标准新村,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新村建设占用大量投资的前提下,旧村复垦还田往往难以实现,客观上造成了长期重复占用耕地,“节省土地”的美好愿望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10年前,陕西旬邑县排厦乡水家村义章组190户农民从偏远的沟畔搬迁到了公路边,旧村占地200多亩,新村只占60多亩。可是旧村200多亩宅基地至今仍然撂荒。村民杨永军说:“我们这里本来就人多地少,哪个农民愿意好端端地将土地撂荒?可是群众拿不出复垦的钱来,如果没有上级扶持,还得荒下去。”
       在陕西一些山区县,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因为原来住房分散、缺乏规划,许多村庄改造难度极大,搬迁建新村是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的方式。然而农民们却担心,因为投资巨大,旧村庄的复垦还田总有一个过程,如果大量村庄进行搬迁建设,会引发新一轮的占地高潮,短期内会造成耕地面积数量减少,希望各级政府对此进行妥善调控。
       
       记者点评: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少部分切实需要搬迁的村庄可以搬迁,更多的村庄还是应该通过旧村改造换新颜。
       五盼:搞好村镇规划,有新房更要有新貌
       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西方一代人建的房子几代人使用,而我们一代人要建几次房子。在这方面,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走了不少弯路,村庄“摊大饼”式扩张,蚕食了大量耕地,浪费了大量发展资源,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耗资不小,整治难度很大。
       蒋相忠是山东省临沂市砚台岭村支部书记,他对记者说:“搞新农村建设,农民盼改善生活,同时农民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对此,一些农民无奈地表示,我们折腾不起呀,政府不做规划,说不定哪天修马路搞开发区就把我们新建的楼房圈进去了。而不少基层干部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踩”在我国内陆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税取消、国家开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门槛边,农民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既有愿望又有能力的“节点”上。这个时候进行村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城乡规划,搞新村镇建设,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新的先机,积聚跨越发展的能量。
       记者点评:最近一个时期,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是,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提出了建设指标,大手大脚搞规划,异想天开抢进度。这种“大干快上”的倾向有所抬头,需引起各地警觉。
       六盼: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广,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中央明确表示,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今后中国政府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目标虽已明确,但任务并不轻松:目前,占全国总人口60%多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多数村庄的房屋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已相当完备,因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开始从“硬件”转向“软件”,渴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农民对更高生活层次的追求,另外一方面,表明了农民对社会公平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强烈诉求。
       在浙江各地,城市市民享受的社保政策向农村延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 主要内容。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崛起”在村头乡间,农民步行20分钟即可就病问医;所有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都免费享受定期体检和上门服务;不管大病、小病都可以得到一定报销,困难群众大病统筹加救助报销比例甚至高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
       记者点评: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关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农民的幸福指标表现在哪里?不仅是吃饱穿暖,还有生病掏得起钱、不再为子女受教育发愁……这一切,都有待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完善。
       (《半月谈》2006年第3期)
       相关链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