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华论坛]演出票价何时能平民化
作者:叶廷芳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1955年我国私人工商业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几乎所有的剧场都由国家按照一个模式来经营,首先追求社会效益,没有市场意识,因此像其他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弊端一样,缺乏生气和活力,调动不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刺激不了管理人员的创造意识,因而不能推动剧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剧场作为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其改革显然要比一般从事物质生产的企业单位艰难一些。但经过10多年的摸索,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剧场经营终于逐步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文化市场也于90年代末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显著增加。现在看来,坚冰已经打破,我们已经看到了应该继续前进的大的方向。
       不过,正像一般的新生事物在其初期阶段都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一样,我们的剧场经营的改革现在也还处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剧场经营走上市场化就表现出追求奢华的贵族化倾向。不顾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收入状况,演出追求豪华,票价与发达国家对接,一味迎合少数高薪阶层的需求,而把普通正常收入的老百姓排除在剧场之外,甚至让一般教授级的知识群体也望洋兴叹,不敢问津。目前在我国京沪等大城市买一张座位较好的歌剧、交响乐或芭蕾舞的门票须500至800元,相当于一般教授工资的1/10至1/6。有的更甚,就以最近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的演出为例,最高票价达40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正教授全月的工资!而在柏林爱乐音乐厅,2002年夏天买一张小泽征尔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交响乐的门票,13排中间——应该说接近最好的了,43欧元,相当于一个德国教授工资的1/100!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是德国最优秀的芭蕾舞团,1999年买一张座位最好的票是123马克,当时1马克相当于3.7元人民币,这个价格相当于一个德国教授月工资的1/65。在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张最好的音乐会的票是1000先令,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一张座位最好的歌剧《奥塞罗》的票是2600先令,分别相当于77和185美元;瑞士苏黎世话剧院是欧洲最负盛名的话剧院之一,它的一张座位最好的门票是83个瑞士法郎(90年代中期),相当于那里一个教授工资的1/240;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张中上价位的歌剧票是9万里拉,相当于45美元,约合一个教授工资的1/66;如此等等。尽管这几个例子远不是科学调查,但大体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演出票价普遍高出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这是个大颠倒,是个怪现象!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应。
       经营者也许不以为然,你们会说:你没有剧场经营经验,不懂得我们的苦衷……没有错,我确实不懂得一场演出运作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也不知道这样一场演出到底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但至少有一个看得见的现象是可以用来说明这个观点的,就是入场券和说明书的过分豪华。柏林爱乐音乐厅的一张门票长宽只有一个大拇指那么大,纸张也非常普通。而我们这里的一张门票大小相当于它的6倍!纸张都是重磅道林纸。至于说明书,一般的剧场卖到10至30元,人民大会堂则是一般50元,个别的达到100元!我不知道一份说明书有什么必要弄得这么豪华?更不知道它们的价格是成本的多少倍?联系各地的吃喝风、广场风、高价房产风等,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是目前奢靡风的一种表现。一个强盛的民族,比如德国,每一分钱都是斤斤计较的。在德国的学生食堂或单位的职工食堂,饭后都是颗粒不剩的。大学里的公用信封通常是黑乎乎的再生纸做的。这就不奇怪,一张世界水平演出的门票,其长宽只有一个大拇指那么大小!相形之下,我们的剧场文化不啻是一种阔少文化!
       文化也是一门产业。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努力。但这个领域还有一种接轨也还需要我们做出努力,这就是如何让文化在提高国民整体精神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世界任何健康国家都是力求这么做的。例如在瑞典,听已故作家叶君健说,图书馆每借出一本书,就要受到两毛钱的奖励。它的意图很明显:尽可能让它的图书馆为更多的读者所利用。刚才提到的几个欧洲国家门票控制在一般老百姓买得起的程度。同样,这些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门票也是很低的。像巴黎卢浮宫这样举世闻名的博物馆,1991年的门票是30法郎,1999年是43法郎,也就是3至4个欧元,不到一个工人工资的1/100。这里牵涉到一个观念:平民意识。平民,通俗地讲,就是普通老百姓,是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没有什么特权的、处于比较弱势的一个群体,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实际上它构成一个国家的国民的主体。
       普通老百姓能不能享受到低价票,首先依赖于两类人:即文化娱乐的业内人员和有关的政府官员。也许还有第三类人:社会赞助者。只是他们还没有出现,他们的出现,还得依靠前两类人。而这两类人肯不肯为此目标去努力,又有赖于平民意识在他们心中的觉醒。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定时间的文化积淀。
       一个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固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提升。否则,“和谐”与“小康”都将成为冠冕堂皇的空话。尽管我们现在很少强调文化娱乐的教育功能,但健康的文化娱乐在陶冶国民精神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然而,目前我国的公民在享受文化娱乐方面所拥有的权利是极不公平的。即使城市居民,大多数人一年看不上一场演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演出),甚至在高级知识界这样的群体里也是如此!至于乡村的农民更不必说了!这当中除一部分人是缺乏兴趣的原因,但相当多的人确实是因票价太高而进不了剧院。因此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文化人,都应该多关心关心这一部分人,要像布莱希特那样,把演出“赶入贫民窟”!千方百计地把票价降下来!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去努力。不能因为不愁没有人买而听任票价居高不下,甚至继续上浮。久而久之这会让人寒心并变得冷漠的。必须从政治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政府要下决心拿出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来解决他们的精神饥渴!
       (1月9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