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姓]19年前汇款引发的离奇故事
作者:吴 槐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年前,一笔寄往郑州的1500元汇款被退回武汉,生活艰难的女邮递员一念之差私自截留,从此心中烙下挥之不去的负罪情结。3年前,女邮递员临终托付子女:一定要还上这笔良心债。2008年2月,邮递员的孩子将1500元汇款寄给媒体,并在忏悔声中寻找19年前汇款的主人,替过世的母亲还债……
       1500元汇款揭开19年前的秘密
       2008年2月15日,《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张取款通知单,汇款金额1500元,汇款地址是武汉市汉口江岸区三阳路太平街8号,汇款人名叫“校正”。此前,编辑部曾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署名也是“校正”,信写得情真意切,说明事情原委,并说要寄来1500元钱。
       校正的来信,道出了一个埋藏19年的秘密。
       19年前,校正的母亲是一名邮递员,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需要养育两个孩子,各种开销很大。1989年6月的一天,母亲在单位上班时,经手一个客户邮件,是从武汉汇往郑州的1500元钱,因为无人查收,汇款被郑州退回。那张汇款单上的汇款人叫程斌,留言是帮战友兰明汇的款。于是,母亲根据落款地址去寻找,找到武汉滨江饭店的客房号。服务员说,这里已没有叫程斌或兰明的旅客,估计是军人,但他们已退房离去了。
       寻找的结果竟是这样,母亲心里很失望。就在她迟疑时,母亲想到自己一人拉扯两个孩子生活很是艰难。闪念之间,母亲的内心失衡了,她私自将这笔钱归为己用了。虽然她知道,这是一种犯罪行为。
       所幸的是,这笔钱一直没有人追查。
       10多年过去,校正和妹妹长大了,他们从小学读到了大学,花费了母亲许许多多的心血。母亲的形象在两个孩子心目中,一直是伟大和无私的。事实上,这些年母亲活得很累,虽然她从来没有向两个孩子提及过那件往事——利用职务之便截留客户资金1500元。
       校正知道这个事情是在3年前。
       当时,苍老的母亲已病入膏肓,在临终前,她拉着校正的手再三叮嘱,有能力一定要归还一笔钱,一笔1500元债务!而当时校正脑子很乱,加上母亲身体虚弱、说话断断续续,校正费了很大的劲才知道了事情的大致经过,但具体的名字记不太准,郑州那边收款人叫乔永霞或者叫乔云霞,当时应是一名大学生,所就读的学校是郑州教育学院或者郑州师范学院。
       母亲去世后,校正心中多了一个情结。校正内心矛盾重重,1500元钱到底退还是不退?不退吧,有违母亲的遗愿,对不起九泉之下的母亲。退吧,那件事只有母亲一人知道,10多年了没人查找,现在退到哪里去?退给当年的汇款人或收款人,校正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如果还给母亲的单位,那母亲一生的名声呢,在另一个世界里她会安心吗……
       犹豫中,这件事被一拖再拖,两年多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200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播放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暨颁奖晚会,喜欢看电视的校正从头至尾看完这个节目。校正被深深地感动了,在那么多道德模范面前,校正觉得非常羞愧,内心忐忑不安,他最终作出决定:一定要替妈妈还上这笔良心债……
       多方寻找“良心债”主人
       2008年2月16日,《楚天都市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报道,寻找这笔汇款的主人。
       当年,那张汇款单上的地址是汉口滨江饭店。但该饭店负责人说,1989年,饭店主要接待全国各地军方的会议代表,有的代表长住几个月,信中提到的程斌、兰明应是当年入住宾馆的军人。因时间太久,当年入住登记表均已毁失,难以查找。
       从校正母亲的遗愿可以看出,当年的收款人乔永(云)霞在河南。那么,如今她又在哪里呢?媒体在刊发报道的同时,决定从她当年所在的学校入手查找。
       在该校档案室,工作人员翻找出尘封近20年的文书档案,发现了一个叫乔云霞的名字,这是一张盖有河南省教委招生办公章的高校录取新生花名册,录取号为“010810379”。
       很快,有热心人提供出乔云霞的电话,乔云霞随即走进人们的视野。拨通乔云霞的手机,她所报出的个人情况与郑州师专提供的档案信息相吻合。可是,电话中的乔云霞十分惊讶与激动,她不知道1500元汇款这件事。她说:“将近20年了啊,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
       乔云霞知道哥哥有个战友叫兰明,可从来不知道他寄过钱啊!
       收款人、汇款者现身忆当年
       乔云霞的老家在新郑市龙湖镇农村。乔家兄妹7人,乔云霞排行第六。1983年,初中毕业的乔云霞考上了新郑一中,可她不想继续读书,因为家里实在供不起了。这一年,乔云霞的大哥乔根法已到部队当兵4年,刚刚提干。哥哥不同意妹妹的想法,他克服困难,给了妹妹最大的支持。
       乔云霞读高中和大学的6年时间里,都是大哥提供的经济资助。
       上大学后,乔云霞和大哥的通信员兰明成了笔友,两人相互通信谈论文学。时隔多年,乔云霞如今已无法联系到兰明。她甚至有些担心,兰明当年的汇款帮助行为未及时得到回应,会不会引起他的误会。
       事实上,乔云霞的担心不无道理,那一边,兰明为这笔款已误会了十几年。
       兰明是1985年10月入伍的,入伍后一直给指导员乔根法当通信员。1988年底,兰明被基地送到武汉大学新闻系进修。此时,乔云霞正在读大学中文系,两人互相通信,谈论文学和人生。1989年春,兰明去北京办事见到了指导员。战友见面无比兴奋,兰明从谈话中了解到,指导员的家境仍然困难。于是,他想资助乔云霞完成学业,减轻指导员的负担。
       1989年5月,兰明从存款中取出1500元,转托战友程斌帮忙寄给乔云霞。但是,程斌汇款后一直没有收到乔云霞或指导员的回信。后来,他又给乔云霞写过一封信,委婉提到汇款的事。可那时乔云霞已毕业,估计这封信一定没收到。
       1990年,兰明在北京见到指导员。他很纳闷,指导员还是只字不提此事。兰明不好意思主动询问,只能在心里猜测:是不是程斌没有寄出这笔钱?后来,兰明跟程斌失去了联系,1500元就在他的心中成了一个谜团。
       捐助善款的道德、法律意义
       终于,乔云霞和兰明一家联系上了,并通了电话。时隔20年,两人相谈如故。得知乔家生活工作都很好后,兰明祝姐姐一家越过越幸福。乔云霞说:“我们家永远都会记得,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我们。虽然这笔钱没有收到,但钱背后的情义,是我们家一生的宝贵财富。”
       他们还谈起校正,更是感慨万千。乔云霞希望校正不要再为母亲一念之差的过错而自责。兰明说,校正的行为校正了他母亲的一时过错,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对于1500元汇款,乔云霞说这钱绝对不会要,女邮政员一念之差做了错事,因此在十几年里受到痛苦煎熬,到病逝前终于艰难说出秘密,说明她真的是个好人,自己没有理由不原谅她。
       乔云霞希望见到校正,向他表示尊敬之意,并一道告慰他母亲的亡灵。乔云霞说,自己身为母亲,不希望替母还债的校正自责,也不愿意看到有人谴责他。事实上,乔云霞一直心怀感恩情结。作为一名教师,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她从来都是默默地帮助他们,并经常告诉孩子们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
       对于1500元汇款的去向,兰明说,他和爱人目前在汉口开了一家印刷公司,生活殷实,他同意将这笔汇款还给校正,就算当年对困难家庭的资助。然而面对转赠,校正给媒体写信表示“万万不能接受,心更加沉重,更加有愧”。
       2008年2月25日,经过协商,这笔钱将捐给河南新郑市新烟中学的贫困学生。
       (摘自《法制与新闻》2008.4)